• 36阅读
  • 0回复

亲切感人的《教育新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24
第6版()
专栏:

亲切感人的《教育新篇》
凤子
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是我国教育战线上一次深刻的革命,是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措施。正如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所指出的:试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一次深刻的革命。它不仅可以多快好省地普及小学教育和发展中等教育,还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防止在我国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根本措施之一。然而,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的思想认识并不一致。究竟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话剧《教育新篇》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一场革命,矛盾斗争是多方面的。这里有属于人民内部的两种教育思想的冲突;有新生事物和落后的习惯势力的冲突。同时,对待新事物,阶级敌人决不会冷眼旁观,而是一定要乘机捣乱。《教育新篇》没有回避矛盾,随着小学教师刘玉兰来到梨树湾,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成堆的问题,困难就象拦路虎,不解决,就迈不开步。怎么办?要工作,就得斗争。毛泽东思想给这个青年教师指明了方向,贫下中农的愿望坚定了她的信心。作者用饱和着阶级感情的笔墨,创造了这样一个先进的乡村女教师的形象。第二场刘玉兰来到梨树湾,从牛娃在教室窗外听课、许志学跟牛娃打架和牛娃的笔记本上,锐敏地发现了一些贫下中农子女不能上全日制的严重问题。她按照贫下中农的意愿,坚决地办起了耕读班。由于没有经验,她在教学如何结合实际、做到学用结合,还需要一个摸索过程。这些属于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总结、研究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学校校长的阻挠,这实质上反映了教育思想上两条路线的斗争。思想落后的周子明受富农许明堂的影响,故意不教耕读班珠算,将玉兰的军;玉兰勇敢地接受了挑战,现学现教。当她从公社回来赶上识字班的课,在黑板上写下“贫下中农一条心”,当学员齐声读着这七个大字的时候,一个一心为贫下中农的青年教师的形象,生动而鲜明地站在人们的眼前。可是斗争还远没有结束,阶级敌人还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破坏。第五场许明堂的造谣活动,将刘玉兰和李校长卷进了一场人事纠纷,一直未能解决的教育路线的矛盾和既存的裂痕更加扩大化了,矛盾冲突发展到一个高潮。正是通过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冲突,创造出这样一个坚决听党的话、一心为贫下中农,敢于承担重担、勇于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而成长了起来的青年女教师刘玉兰的形象。
刘玉兰的对立面李校长,这个人物的创造也是可信的。他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材”,他的理论是“知识就是力量”,所谓只要有了知识就有了社会主义。他的教学方法是坚持正规、重点培养。经他精心栽培的羊娃,为了努力达到校长指定的目标——全校第一名,几乎变成为一个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孩子了。第四场李校长上羊娃家,对羊娃进行个别辅导,引起杨二婶家的一场纠纷,点出了李校长错误的教学思想所造成的后果;同时,也揭示出李校长所坚持的错误的教育路线,是多么严重地脱离实际!如果发展下去,后果将更严重。这是一场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斗争,这是一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教育路线上的一场斗争。具体到李校长这个人物,他的问题还是思想认识问题。他从一九四七年就来到这个山沟沟,辛辛苦苦办了十几年的学,的确不是为了个人名利。问题是他人在山沟沟,心还没有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例如牛娃这个贫农的孩子,为什么两进两出不能坚持读下去?为什么对牛爷爷的批评听不入耳?这是群众路线问题,这是阶级路线问题。问题不在全日制或耕读班,农村既需要半农半读的学校,也需要全日制的学校,问题在于以什么指导思想去办学。作为人民内部的思想冲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批判掌握了一定的分寸。
富农许明堂着笔不多,而敌对阶级的本性却刻划得相当深刻。教育许志学的斗争,反映了阶级敌人正在处心积虑地培养他们的下一代。而非无产阶级出身的青年,怎样领会党的重在表现的政策,坚定地接受改造,许志学这个人物的行动,正可以给人不少启发。
代理会计、兼小学珠算教师周子明的面目是不够清楚的,他的一些行动似乎是富农的代言人。剧中交代他过去卖过肉、会打算盘;他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成为学校和生产队里的一员?推敲起来,就感到写的不足了。
剧本的结构似乎还可以紧凑些,例如第一场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是可以考虑的。第一场中刘母和清莲这两个人物同剧情发展关系也不大。至于林洁,在第六场作为新人出现未尝不可,如有必要,前面也可以重作安排。
冯书记、张队长的形象,特别是他们的语言,不太象基层干部和不脱离生产的队干部。他们的出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给他们一点动作和行动。尤其是张队长,象队里有周子明这样的会计,他应该是有些工作可做的。
虽然有上面提到的某些不足,但总的来看,《教育新篇》是个好戏。题材新、主题新,艺术处理是生动感人的。第三场、第四场中刘玉兰的几场戏,特别是当她遇到困难思潮起伏的时候,人物内心的激情引起观众由衷的共鸣。这时候的音乐也起到了烘托气氛的效果。
整个戏的节奏是明快的,有些细节处理能突出时代的气氛。例如第六场杨德福牵马送羊娃去邻村上高小,牵马的动作是个大胆的设计。它反映了贫下中农要求文化上翻身的迫切心情,也反映了今天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梨树湾小学改为完全小学,公社也将要试办一个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了,这里也展示了农村文化发展的远景。正如冯书记在最后宣布这一喜讯时说的:“实行两种教育制度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场革命,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指示,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
甘肃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教育新篇》,为话剧舞台提供了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剧目。这是一个为贫下中农说话的戏,一个为农村知识青年立传的戏,值得向广大观众推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