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火烧沟砂硬人更硬——记火烧沟生产队铺砂造田的顽强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25
第1版()
专栏:

火烧沟砂硬人更硬
——记火烧沟生产队铺砂造田的顽强斗争
火烧沟,这个光秃秃的砾石山区,象火烧过一样,常年干旱,草木难生。不知从那个朝代起,出现了这个名字。过去,这里的农民受着剥削阶级的压迫,加上自然界的虐待,比那里的农民都穷、都苦。
穷则思变,苦则肯干。解放以后,社会制度变了,火烧沟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再不能忍受自然界的虐待了。这里的十二户人家,一靠决心,二靠双手,取砂铺田,削山填沟造田,修成了三百多亩抗旱保收的农田,把一个常年靠国家供应粮食的穷队,建设成丰衣足食的先进队。
这是一个用移山造海的精神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的活生生的事例。很值得赞扬,很值得学习。
火烧沟,在甘肃省皋兰县北山上,那里的砾石山是象火烧过一样的光山秃岭,常年干旱,草木难生。就在这个地方,武川公社武川大队火烧沟生产队的农民,在组织起来以后,依靠自己的双手,苦战多年,修成了三百多亩抗旱保收的农田(另外还有二百多亩旱地),把一个经常靠国家供应粮食的穷队变成了丰衣足食的先进队。去年,火烧沟生产队农、牧、副业都获得了丰收,与一九五八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十一万三千多斤,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五,牧业增长百分之五百三十一,副业增长百分之六百零三。全队平均每户收入上千元。今年天旱,同样获得了好收成。
用穷棒子精神走苦干的道路
解放前的火烧沟,原是个扎不住人、安不住家的地方。一九四三年春天,才有几户贫苦农民因为逃租逃债和逃避抽壮丁,逃到了这个地方。他们千辛万苦在砾石山上开出了一点耕地,但是也逃不脱地主的剥削,仍然只落得个半饥半饱,乞讨度日。
一九四九年这里解放了,接着进行了土地改革,实行了农业合作化,火烧沟开始了改造自然的斗争。
铺砂田是甘肃中部一带农民同干旱长期搏斗中的一个创造。因为这一带雨少还不大可怕,可怕的是气候干燥、风大、土壤蒸发量大。农田上铺一层三寸到五寸的砂砾,播种时开沟下种,就能保墒抗旱,成为比较稳产高产的农田。火烧沟农民当时迫切地希望采取铺砂田的办法。他们唱道:“火烧沟,山多沟壑无水流,十种九不收;要想安住家,洪水漫地铺新砂。”但是,铺砂田是不容易的,一亩地要铺十七八万斤砂砾,用工很多。解放前,火烧沟开出了近三百亩耕地,可是只铺了十几亩砂田。从土地改革到一九五七年成立高级合作社以前一段时期,火烧沟只有七户人家,由于人少力单,只铺了二十四亩砂田。
一九五七年,火烧沟成了高级社的一个生产队,选举当过长工的高学勇当了队长。他们不顾旁人的冷言冷语,决心学习河北省王国藩办“穷棒子社”的精神,走苦干的道路,大铺砂田,把农业生产搞上去。
把旧耕地铺成新砂田
火烧沟有一条山沟比较宽些,修过一个石圈,人们称它为宽滩石圈。就在一九五七年冬天,火烧沟农民首先在宽滩石圈开始了有计划的整地铺砂斗争。全队二十多个劳动力全出动了,一面平地,一面挖砂、运砂和铺砂,干劲很大。老农们一面带领青年人劳动,一面以自己在旧社会的痛苦经历来教育、鼓励大家多铺新砂田,建设新生活。他们苦干了一冬一春,在一九五八年春耕前,铺了十五亩新砂田,种上了糜子和黑籽瓜。那年第一次大大增产。
一九五八年实现了公社化,火烧沟生产队农民的革命干劲更大了。这年冬天,他们展开了铺砂田第二回合的斗争。火烧沟有一个小山湾名叫羊圈台。那里有九亩地,因为不耐旱,常常有种无收。在羊圈台铺砂就更难了。铺砂要先平地,近处又没有容易挖取的砂砾。取砂的地点是山洪冲积过的地方,冰冻四五尺。八磅重的铁锤打下去,也只打出一个白窝窝。而且,道远路险,赶驴驮砂也不容易。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听了队长高学勇的话:“要拔掉穷根子,不吃些苦咋行?砂硬人更硬,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也要把它啃掉!”
但是,光硬干也不行。干部和群众商量用烧火化冻的办法取砂。火烧沟一带柴草较缺,为了迅速铺成砂田,社员们主动把一部分准备烧火取暖的柴草和干牛粪集中起来,运到了取砂的地方。于是,他们夜晚烧砂,白天铺砂,羊圈台的地终于铺开了。由于烧砂的柴草不足,他们只得一面烧砂,一面打砂,齐头并进。这样苦干了一冬一春,不仅铺了羊圈台九亩地,还铺了其他山沟的许多地,全队又铺出三十五亩九分新砂田,开创了火烧沟铺砂田进度的新纪录。从一九六○年开始,火烧沟连遭三年大旱,除砂田以外,其他耕地几乎完全没有收成。社员们也没有停止铺砂的斗争,又铺了六十五亩新砂田。
削山填沟造田铺砂
火烧沟农民从实践中得到了教训:要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生产面貌,就得有彻底革命的精神,彻底改造火烧沟。他们从一九六二年起又开始了第三个回合的战斗——削山填沟、造田铺砂,整沟整沟地造,整沟整沟地铺。这比在原有耕地上铺砂要费工得多,艰苦得多。造田一亩得花七十个工;铺砂一亩得花三十个工。但是,他们继续苦干,造田铺砂一百五十亩,在现有的三百多亩新砂田中,约占一半。
造田铺砂是从盘坡口开始的。盘坡口那里原有十亩土层很薄的坡地,被山洪冲得支离破碎,已经废弃。以前,他们在别处耕地上铺砂固然很艰苦,但铺后没有被冲的危险。而现在,这里不但要削山填沟,还增加了一道难关——要防山洪冲地。他们没有畏缩,预先在山上开出走山洪的沟来,把山洪引离要修的耕地,然后才造田铺砂。他们苦干了三个多月,削掉了三个小山嘴,填平了大坑和深沟,修成一块十五亩多的耕地,紧接着又铺成了砂田。
造田铺砂从盘坡口开了头,他们就大干开了。几年来都是夏天造田,冬季铺砂;农忙小干,农闲大干,一直不停。到一九六四年冬天,他们共铺成了三百多亩抗旱保收的新砂田。
八年奋斗面貌一新
经过八年苦干,火烧沟已经面貌一新。现在,全队增加到十二户人家,九十六口人;有近六百亩耕地,其中砂田占百分之六十。
过去,火烧沟的农民吃糠咽菜,房无一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以后,生活有了改善。在三年大旱期间,生活仍然比较苦,每年要吃国家的补助粮。一九六四年,他们不仅粮食大丰收,副业收入也达一万一千多元。社员口粮充足,卖给国家余粮后,集体还有两万斤粮食的储备。全队有二十头大牲畜,一百多只羊,平均每户养猪三头。几年来,社员盖了五十三间新房,去年又建了一所小学。现在,他们继续造田铺砂,植树造林,进一步改变火烧沟的面貌。新华社记者 耕夫
(附图片)
左一:火烧沟生产队的社员们正在继续削山填沟造新田。
左二:火烧沟生产队的新砂田里,麦苗茁壮。
新华社记者 敏钟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