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我们是怎样学习科学种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05
第5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学习科学种田的?
黑龙江省双城县农丰人民公社农丰大队社员 赵淑清
我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那时候,党支部和社员为了发挥我们这伙刚刚回乡的知识青年的作用,探索出一条多打粮食的路子来,成立了一个农业科学研究室,让我们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一面进行科学实验。几年来,我们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经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科学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也不断地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我们农业科学研究室成立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我们大队北门外种的二十垧谷子减产的原因找出来。这二十垧谷子,原米长得很好,秆粗、叶肥、穗头大。社员们都说,一垧地起码能打二十石。可是,事情竟出乎人们意料,到秋每垧地只打了四石五斗粮。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是秋雨灌的;有人说,是东北风刮的。议论纷纷,其说不一。为了揭开这个谜,党支部就叫我们进行研究。找了几个论据,都觉得站不住脚。说是雨水灌的、东北风刮的吗,别的队也遭了同样的雨和风,为啥没减产呢?说是种籽有毛病吗,别的地块种的是同样的种籽,为啥没少打粮呢?若说地不好吧,就更不对,这二十垧地是全村数一数二的。到底为啥减产?我们回答不出来。当初,我们只是想,有热情,有干劲,就能干成功;那知这里边这么复杂呀。我们当中有的人就泄气了,想打退堂鼓。我当时的思想也动摇起米,想继续搞吧,又怕不成功;不搞吧,又觉得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正在这个时候,县委书记王德均同志来了,他一方面表扬了我们敢想敢干的精神,鼓励我们要坚持搞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一学《实践论》。
我们决心把谷子减产的原因找出来。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学习《实践论》。毛主席说,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家感到毛主席的话生动形象地道破了我们研究工作中的问题。有人说:“毛主席告诉我们,不入虎穴,就得不到虎子,可是咱们在通向虎穴的路上,就不敢往里边走了,那怎么能掏到虎子呢!”有的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要真的求得知识,不去反复实践是不行的。既然正确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那末,我们不老老实实地参加实践的变革,浅尝即止,怎么能够找到问题的所在呢。”这样,我们又在前两次试验的基础上,重新对土壤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反复化验对比,终于找到了减产的原因。原来这块地离屯较近,长久被烟熏火燎,土质有很大变化,含氮肥过多,含磷钾肥过少。所以谷秧子长得好,籽粒催不上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深翻、多上磷钾肥的解决办法。社员们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第二年生产队接受了我们的建议,进行深翻,上了一些磷钾肥,播种了大豆,结果获得了好收成,比一般地块增产了百分之三十多。
不吃一堑,不长一智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农业科学研究是十分复杂的,不管是培育良种,还是植物保护,这里边道理很多。比如我们研究的种籽,它是有生命的东西,下到地里,从小苗变成庄稼,要有相应的条件,它需要水、肥、阳光,象人要吃饭、要喝水、要晒太阳一样。可是它又不同于人,它吃什么饭,喝多少水,冷了热了,都不会说,全靠人去摸它的脾气。有病了吃什么药,怎么给它吃,也得有些办法。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认识事物也要一个过程。要摸到庄稼的脾性,需要时间。有时搞了一年,费劲不小,但成效不大。因此,搞科学试验,在成功和失败这个问题上,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而我们在这方面,是有不少教训的。一九五九年,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拨给我们大队一部分化肥,当时人们对化肥不了解,谁也不愿意用,我们农业科学研究室的同志就向群众宣传使用化肥的好处。可是,由于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又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宣传起来没说服力。怎么才能使群众信服呢?我们想,农民是最相信现实的,只有取得实践经验,才能使人信服。一九六一年,我们和一个生产队协作,进行大面积试验推广。结果,小苗长得好,比邻近的地块高出一头。到秋一计算,每垧包米上二百到二百五十斤化肥,可增产一千多斤粮食。这样一来,社员信服了,就大面积推广了。可是,没想到在第三年出了差头,在头一年上化肥的五垧谷槎上种的大豆全瞎了。这下子社员对使用化肥又动摇了,有的说,使用化肥头两年能借上力,第三年就烧苗了。我们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前两年适用,偏偏到第三年就失败了呢?当时,我们研究室有的人也懵了。他们说:“搞了三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鸡飞蛋打了。”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这次失败呢?为了统一认识,我们反复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从这里,我们领悟到在人们的实践中,本来就有成功和失败的两种可能性。把成功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就要掌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这次失败正是因为我们的主观还没有符合客观,没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这样,我们在毛主席思想指导下,又继续坚持试验,反复地化验这块地的土壤,经过分析,原来是这块地头一年种谷子时上的化肥多,残存了许多化肥,春天缺雨,水分少,残存的化肥和小苗争水喝,小苗缺水死掉了。这件事使我们认识到,庄稼生长的条件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年头雨水勤,有的年头旱,上化肥也要根据土地情况、自然变化来定,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有了这个教训,一九六三年,我们就深入到生产队,亲自指导上化肥。这样,化肥果真发挥作用了。六队施用化肥的七十二垧八亩地,到秋每垧地比没施用化肥时增产了百分之二十六。
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积累
我们农业科学研究室,几年来,培育良种,全是通过引育、小区域栽培、试验,从中找出适合当地种的良种,逐步推广。开始,因为小区域试验面积小,数量少,所以在怎样看待小和少的问题上,有过不同的认识。一九六○年春天,我们根据党委的指示和群众的要求,从省农业科学院引进来九个糜子品种,每个品种一两多,分别用信封装着。刚开始试验,人们都认为太少,“不解渴”,试验劲头不大。针对这种认识,我们学习了《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反复学习,我们懂得了:“大和小”“多和少”是对立的统一。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大和小,多和少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可以变大,少可以变多。新生的事物总是由小变大;腐朽的事物总是由大变小以至灭亡。我们做种子研究工作,就是要把那看来是小的、少的,但是好的、有生命力的、有发展前途的品种,变大变多,使其“星火燎原”;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品种逐渐加以淘汰。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培育良种的信心就足了。经过一年的精心培育和细心观祭,从中选出粘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哈59117”糜种来,一两多种子,经过一年收了三斤半,和一两比,增了三十五倍,可是要和大面积作物此,还是太少。下一年就不同了,收了四百四十斤。第三年就在全大队推广了,共种了十二垧,收了四万四千多斤。第四年,这品种扩展到水泉、太平等六个公社的五十多个生产队,播种面积达七十多垧,共繁殖了二十三万斤,现在还正在继续发展。
一两多到二十三万斤,只经过四年多的时间。从这里使我们对小和大,少和多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清除了我们脑子里的形而上学和急躁情绪,坚定了进行小区域试验的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