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涝洼地变成好田园——记佟家花园大队修筑台田改造涝洼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06
第3版()
专栏:

涝洼地变成好田园
——记佟家花园大队修筑台田改造涝洼地
佟家花园大队的“南大荒”,有一大块涝洼盐碱地。去年年初,这个大队的干部、社员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决定用修台田的办法来改造它。他们第一批修好的台田,当年就收到了显著的抗灾增产效果。水平梯田、园田化农田、台田和林网畦田,是华北农村推广的“四田”。佟家花园是建设台田的一个榜样。
河北省沧州市陈屯公社佟家花园大队把一部分涝洼地修成了台田,在一九六四年大涝的情况下获得了丰收。去冬今春,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继续发扬苦干的革命精神,把全大队的涝洼地都修成了台田,今年又在大旱的情况下获得了丰收: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七百零七斤。台田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五百七十三斤,比附近涝洼地高出三四倍。 洼地之战
沧州一带是河北省一个有名的涝洼区。耕地含盐重,夏秋雨涝时一片汪洋,冬春干旱时盐分上升又片片泛白。修家花园大队共有一百四十二户人家、六百八十多口人,去年以前有集体耕地三百八十亩,其中有菜园二百八十九亩、树木苗圃二十亩,粮田只有七十一亩。另外,有叫做“南大荒”的涝洼盐碱地一百六十亩,根本不长庄稼。因此,两年前这个大队的口粮不足,每年要由国家供应很多粮食。
佟家花园人早就想把“南大荒”改造过来种粮食作物。去年初春,干部和社员在党支部领导下学习了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决心改造那一百六十亩涝洼地,让涝洼地也能生长庄稼。有一天,大队党支部书记马振东发现靠近坑边有块地面平整的地方,有几棵庄稼长得比较好,他如获至宝,蹲下来刨刨看看。这时候,老贫农社员孙万春告诉他:“过去我在芦台扛活,见人家在盐碱地上挖沟垒台子,庄稼长得好。”马振东觉得这个办法好,立刻召开支委会,研究了孙万春的意见,并派人到沧州市有关部门去请教,弄明白修台田治涝碱的道理以后,向社员提出了修建台田改造洼碱地的建议。
这个建议立即轰动全村,并展开了一场大讨论。经过几次讨论,这个大队订出了三年改造好全部洼碱地的计划,当年就要修成四十亩台田。紧接着,党支部书记马振东和民兵连长张振焕就带领了一支修台田的专业队,在一片涝洼地上干起来了。
春天,大地还没有解冻,不断有寒潮侵来。修台田的工程相当艰巨,镢头抡下去,有的地方只砍出个白印,刨了半天才能打开冻土层。但是,人们的革命干劲足,不怕艰苦,马振东一直领着大家苦干实干。他们一连干了五十天,终于在六十亩涝洼地上修成了四十亩台田。这四十亩台田适时种上了玉米、棉花、向日葵,苗子长得格外好。这一年夏秋之间连续降雨一千多毫米,台田周围的庄稼全部淹毁了,这四十亩台田却收获了近三千斤粮食、七百斤籽棉、一千八百斤油料、十四万多斤蔬菜,加上其它副产品,总产值达四千四百多元。半年前还是种不保收的涝洼地,修成台田以后,在这大涝之年竟然每亩地获得了一百元的收入。这件事引起许多人赶来参观学习。中共沧州地委和河北省委总结了佟家花园的这项经验,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它给改造涝洼地闯出了一条道路,给涝洼地区提高粮食产量“搭好了梯子”。从此,佟家花园用大寨精神治理涝洼地的经验就在河北平原很快地传播开去。 不断革命
去年新台田第一次获得较好收成以后,大队党支部又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毛主席《纪念白求恩》等几篇文章,要大家有了成绩不自满,要继续前进,当彻底革命派。大家总结了一年生产上的经验教训,订出全部改造涝洼地的计划。大家不怕风雪严寒,用了五十五天的时间,挖了五十七条排水沟,把平地垫高了一米半,还搬走七个大碱堆,又在剩下的一百亩涝洼地上修成五十四亩新台田。这个大队改造涝洼地的三年计划,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
怎样在台田上种好麦子,争取丰收,对佟家花园大队来说,是个新课题。大队党支部提出,要坚决摸清台田种麦子的规律,创造麦子丰产经验。新台田地阴土寒,人们在播种前就刨土晒垡,促使土壤风化;播种时多施暖性肥料。社员们还利用台田通风透光的有利条件,实行合理密植,每亩植株比过去增多五六万株。结果,今年夏季,台田上的小麦平均亩产三百四十六斤。这个大队也就成了沧州地区小麦高额丰产的一个先进典型。
叫盐碱地出粮食的胜利,坚定了人们治理涝洼地的信心。广大社员积极想办法扩大耕地面积,为实现粮食自给和为国家多生产粮食而努力。今年春天,经沧州市领导上同意,佟家花园大队队长孙凤鸣又带领一批社员在津浦路东侧的一片老盐碱地上修建了四十五亩新台田。到这时候,全大队的粮田面积便由一九六三年的七十一亩扩大到二百一十亩。 两手准备
春庄稼种完以后,天旱不雨,气候反常。大队党支部提出,要做好防旱防涝的两手准备。党支部书记马振东对社员们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台田涝了能排水,旱了怎么办?运河有水好浇地,没水怎么办?种庄稼不能光靠风调雨顺。可是,有的人认为:天哪能长期不下雨?公社还没布置抗旱,还是等等吧!党支部分析了群众中的各种“等雨”思想,认为这是消极的,为革命种田不能靠“等”。于是便一面发动党员、干部向“等”的思想作斗争,一面因地制宜积极进行各种防旱准备。七月间,运河水越来越少,刚浇了一点地就见了河底。刚开花的夏玉米已开始卷叶。
这时候,马振东等大队干部又拿着铁锨到台田里去。他们不时蹲下来挖挖这看看那。晚上,他们召集台田专业队社员开会,提出把村里两个坑里的水引来浇地的建议,让大家讨论。多数人都说这是个好办法,一致同意这么办。第二天,马振东、孙凤鸣和副大队长徐子江就带领社员动手开渠,不到半天,一条长达四里的引水渠就挖成了。八十亩台田上的玉米,两天全部浇完了一遍。抗旱的胜利一个接着一个。仅佟家花园大队就浇了台田庄稼五十多亩,加上原有的水利工程,全部台田庄稼都浇了二到五遍。今年秋天,为了多种冬小麦,他们又在一条两百米长的排水沟里深挖了两米,找到了水源。现在,全大队二百四十多亩冬小麦生长良好。
现在,佟家花园大队党支部正在领导社员讨论全大队生产建设的远景规划。这个大队本来是专门经营蔬菜生产的大队,今年就为国家生产了新鲜蔬菜一百八十多万斤。但是,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决心要发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争取在明年做到粮食自给有余。
新华社记者 周志清(附图片)
右图:佟家花园大队在“南大荒”修起的台田
左图:“南大荒”的旧貌
新华社记者 工旭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