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不断革命 永远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07
第6版()
专栏:

不断革命 永远前进
看湖南省话剧团演出的《电闪雷鸣》 温凌
湖南省话剧团演出的《电闪雷鸣》,是一出成功的戏。它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光辉夺目的老工人形象,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富有教育意义的问题。
在新任务、新形势的面前,对人们是一场严重的考验。新的任务,总是给人们带来新的困难,新的矛盾,是勇往直前,攻克它,战胜它,还是望而生畏,知难而退?这不是简单的问题,是关系到敢不敢革命、要不要革命的重要原则问题。
湖南一家发电厂,把用了几十年的旧锅炉“巴巴葛”“送进历史博物馆”,安装了国产现代化的新锅炉。操纵新设备需要掌握新的技术,旧的技术过时了。锅炉班两个老工人——雷凯忠和秦满常,一时还掌握不了新的技术,他们都感到“落后”了。可是,问题不在于“落后”本身,而在于对待“落后”的态度。
老工人秦满常是一种态度。
他认为自己已经五十一岁了,新设备新玩意儿多,光阀门就有上千个,记都记不住,还要画图,讲原理等等,真难啊!按照他的逻辑,年老,跟不上趟,是“必然规律”。他在困难面前知难而退,捉摸着提前两年退休,或者调换个工作。
老班长雷凯忠是另一种态度。
他知道这次设备更新,一下子就飞跃了五十年,要赶上去是不那么容易。可是他愿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不会就学,象小学生一样当学徒跟班从头学。困难吓不住他,年岁、腰疼病也限制不了他,文化水平低动摇不了他,他顽强学习,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不可。
雷凯忠所以有这股“倔劲”,不是由于什么私利的盘算,也不仅仅是不服老,而是由于他心里想着革命,要革命。他不是光看到自己,看到眼前,而是看到全世界,看到更加美好的未来。请听他那段十分激动人心的话:“入党那天,我在红旗下举手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可我没说只奋斗到五十二岁。我也没说在‘巴巴葛’上操作就革命,换了国产新设备就不革命了!”正是因为他的头脑是用毛主席不断革命的思想武装了起来,在他的身上就有一股巨大的动力。
一个心里想着革命、要不断革命的人,必然是把自己着成社会的主人,科学技术的主人,表现出高度的主人翁的责任感,表现出远大的理想和雄心壮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顺利也罢,困难也罢,总是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在对待新技术问题上,这里展开了一场革命意志的考验。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
如果说秦满常是在困难面前退却,那末,丁强则是在顺利面前停步不前。
这个青年工人二十五岁,当了锅炉班的副班长,有一个满意的小家庭,技术考试成绩又不错。看来他很满足于这个现状,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只要跟上趟儿就行了。”他的标准就这么高。可不是吗?你看“他那心都飞到小窝里去了”:带带孩子,涮涮奶瓶,摇摇摇窝,擦擦车子,忙着接送爱人,用心钻研《妈妈手册》……。
青年人到了相当的年龄总是要结婚,生孩子,也会有点家务事。搞点小家务,本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如何对待、如何处理却是件大事。说到底,是如何对待革命事业的问题。是以革命利益为重,还是把自己的小家庭生活摆在不恰当的位置上,来违背革命的利益?如果以革命利益为重,不把搞“小家庭”作为个人追求的目标,不把它放在革命工作之上,在工作、学习之余搞点“小家务”,不是不可以。可是,象丁强那样“迷”上了小家庭,把心思、精力用在这上头,对工作、学习,对革命事业则只要求“跟上趟儿”就行,那就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大事。他的师傅雷凯忠说的好:“这样下去,他心里还能有多少工作、多少学习?他还能想到革命吗?”
丁强的“跟上趟儿”的哲学,实质上是凑凑活活、马马虎虎地“混”的哲学。他的迷恋“小家庭”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贪图安逸享受的资产阶级思想。这是很错误、很危险的思想。有了这种思想,发展下去,暂时的“跟上趟儿”就会变为“跟不上趟儿”,会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莫大的危害。难道不是吗?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由于外厂发生故障,引起锅炉水位不明,在这严峻考验的时刻,丁强惊惶失措,匆忙作了拉闸紧急停炉的决定。要不是雷师傅临危不乱,坚定的意志和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千钧一发之际,奔上炉顶,重新校明真实的水位,那就要给国家的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犯下严重的错误。
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动的力量。丁强这个人物,给我们提出:青年人必须加强学习、锻炼,努力实现革命化。
当丁强在党的教育下,在雷师傅以身作则的影响和帮助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转变过来之后,说了一段很生动而富有哲理性的话:“母鸡因为贪恋一个温暖的小窝,有翅也不能高飞;青年人如果迷恋小家庭的温暖,就会失掉革命的热情和理想。他有脚不能攀登高峰,有眼也不能辨明方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出好戏,总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电闪雷鸣》,较好地体现了“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由于作者站得高看得深,又在艺术上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精雕细琢,因此,能够感人较深。
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的形象,作者很注意细节的选择。例如,为人们所称道的雷凯忠在开始和最后两幕的结尾和锅炉班的工人一道列队报数的情节,就很生动感人。当他要求补考并自动地让丁强代理班长的职务时,他完全以一个学徒的身份进入行列:
雷凯忠:报告班长,雷凯忠跟班劳动,前来报到!
马小荣:(惊得一跳)啊!雷凯忠,劳动模范?
雷凯忠:(阻止并轻声纠正)是学徒。
马小荣:(不解)学徒?!
雷凯忠:(响亮地)老学徒!当上级任命他为工程师时,他仍然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进入接班的行列:
丁强:师傅,您是工程师了,怎么……
雷凯忠:工程师也要跟班劳动嘛!
这两个细节的选择,很有典型性,深刻地表现出这位老工人所具有的工人阶级优良的品质,保持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和不断革命的精神,显示出这个英雄形象的高大和深邃。
又例如,丁强的转变也具有较坚实的基础,他思想上那个“包袱”,并不是一下子就卸下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通过用报纸擦手,搬家,以至最后在电闪雷鸣之夜差点出大事故等,在方成炬和雷凯忠耐心地教育和帮助下,一步一步地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有所认识,而最后才转变的。处理得顺畅自然,合理可信。我们也看到有些写人民内部矛盾的戏,对于这一类人物的转变,就处理得有些简单潦草,从而削弱了正面形象和思想性。
这出戏的语言也很生动活泼,是性格化的,从整个风格来看,质朴而又充满着革命的激情。
自然,从精益求精来说,这出戏也还不是尽善尽美。譬如,党委书记方成炬的形象还不够丰满;青年工人齐学雷和值长何雁也比较单薄,缺乏性格。对于缺少文化而有经验的老工人的技术测验,似乎不应只凭据试卷的分数,这一点还值得推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