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08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不要怕交学费
挖掘地下水源的时候,北相大队的第一眼深水井没有打成。他们再接再厉,毫没有泄气,及时总结经验,采取适当措施,很快变失败为胜利,打成几十眼深水井。王桐大队恰恰相反,他们被失败吓倒了,第一眼深水井没打成,就不敢继续打第二眼井了。后来,王桐大队重新总结经验,向北相大队学习,最近也打成深井。
《山西日报》发表社论说,有人把失败比喻为交学费。这个比喻很恰当。人的认识受着实践的限制,无论干什么,失败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从事前人没于过的事情,失败更不可免。怎样对待失败?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两条,一条是不怕,一条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掌握客观规律,创适条件,变失败为胜利。所谓不怕,就是时常要有两手准备,既作取得成功的准备,又作迎接失败的准备。同大自然斗争,要进行一系列的革命,不担点风险是不行的,不遇到局部的、暂时的失败也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要尽力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外界的规律性,力求少遭一些失败,少受一些损失。但却不能怕失几败不敢革命。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成功了,就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注意发现不足的地才;失败了,就总结失败的教训,并着力寻找积极因素。“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一次或几次失败,付出了代价,交了“学费”,就会学到在顺利条件下不易学到的东西。这就意味着胜利和成功的到来。
“无罪”和“足戒”
某团政委武震收到一封批评信,说他从连队拿走一包虾米,占了连队的便宜。开始他很生气,觉得虾米是连队送的,自己又没有吃,批评与“事买不符”;加上批评言词激烈,“分寸不当”,这就更难接受了。后来,他重温毛主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教导,冷静地作了具体分析,才认识到批评者“无罪”,而自己“足戒”,就从生气转为感激了。
《解放军报》在“一事一议”栏发表短文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候,要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武震同志遇到的这件事来看,接受批评的人首先想通“言者无罪”这一条,非常重要。
作为批评者,应当抱着对革命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见到错误的东西,就要批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又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弄准事实,讲究分寸。这样,批评才能达到目的。
但是,作为被批评的同志,就不能强调这些,而必须首先肯定“言者无罪”。这样,才会看到同志提出批评,是为了帮助自己,是对革命负责,才会采取欢迎的态度。这样,才会不纠缠在“事实有出入”“分寸有不当”上,才会冷静下来,实事求是地分析,吸取有益的意见,实行“闻者足戒”。如果被批评者是领导同志,则更要这样。因为这才会使同志们大胆批评,有利于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如果批评者一开口,就被顶回去,下次他还会批评吗?还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吗?
这个“小差”开得对
某地水厂有个青年工人,写过一些东西。有人把他请到别墅里去搞创作,一关几个月。由于脱离劳动长了,实在没啥可写,憋得受不了,只好开了“小差”。
《中国青年报》发表短文说:开小差,乍听起来,似乎不对,细细一琢磨,这个小差倒是开得不无道理。一个青年工人,首先要劳动。劳动,是他的革命岗位。创作,是业余的事情,是第二位的。怎么可以硬叫一个工人和农民长期脱离劳动来搞创作呢?
业余创作积极分子所以写出响当当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之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不脱离劳动。水厂的这个青年工人懂得这个道理,才不怕人家批评“无组织无纪律”,勇敢地开了“小差”。
就创作本身来说,斗争的环境,也是最好的创作环境。可是,有那么一些人,偏偏要把有些写作才能的业余作者,调离劳动岗位,去“象牙宝塔”里闭门“创作”。这显然是受了资产阶级创作思想的影响。在旧社会,资产阶级作家看不起劳动人民,他们的作品也不可能去歌颂劳动人民的斗争。他们抒的是资产阶级纸醉金迷生活之情,写的是身边琐事,当然可以坐在江心孤岛或避署胜地去无病呻吟,去写那大篇大篇的高级废话。可是,今天是社会主义时代,我们要抒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三大革命运动之情,要写的是火热斗争中的工农兵群众,不在斗争第一线的“战壕”里和工农兵同呼吸、共甘苦,怎么可能成为他们忠买的代言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