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把根扎在太岳山上——访沁源县医院的广东萧林章医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09
第5版()
专栏:

把根扎在太岳山上
——访沁源县医院的广东萧林章医生
毛主席说:“……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萧林章过去别说为人民利益而牺牲自己,就是在农村工作都不安心,走上一条成名成家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道路。
毛主席的话,沁源人民的话,张思德和白求恩的形象,使他提高了觉悟。他决心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听沁源人民的话,把根扎在太岳山上,把心交给沁源人民!
现在,他结了婚,在沁源安了家。
在山西省沁源县的一个山村里,我会见了太岳山人民所熟悉的萧医生。我们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谈话。
“我叫萧林章。广东省梅县人,今年三十岁。一九五二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旅大市医士学校。三年以后,我被分配到这里。现在,我已经在这里结了婚,安了家。我很喜欢这里,再也不想离开太岳山了。
“我常常想起我的家乡,那是青山绿水如画的地方。我也想祖国还要经历多少困难,才能建设得富强起来。但是我想的最多的是:我死了以后,沁源人民是骂我呢,还是说,可惜,死得太早了?”
我问:“你常下乡吗?”
“我在沁源呆了九年多,到过十七个公社,一百二十八个生产队,总行程五千八百多里。你想想看,在这么辽阔的太岳山中,在沁源县的一千七百二十三个村庄中,我走了多一点!”
“未来,你有什么打算吗?”
他想了想说:“这从那里说起呢?这么说吧:我们办了个常年流动医院,我想,我应该成为这个医院的常年医生。”
“为什么?”
“我想看到沁源人民健康地生活、斗争。我的最大的责任就是保卫他们的健康。”
有一天,我在韩洪公社的奠基大队召集了一次社员座谈会,想听听社员对沁源县医院组织的流动医院的意见,结果,大家掰着指头说了流动医院的许多好处,差不多人人都提到了萧林章,说他给社员治病是一百个好,说他吃得苦,耐得劳。一个叫杨天明的社员,因为萧林章两次给他女人治好了十几年的老病,一定要让我们给县里的有线广播站写个稿子,给萧医生传传名。
萧林章听说以后,对我说:“我给一些社员治过病,也治好了很多人,可是,对一个医生说来,难道不应该这样吗?其实,我给他们治病,是因为他们治好了我的病。”
萧林章确实患过病,患过肺结核,也患过胃溃疡病。但萧林章说的不是这些,是思想上的病,这种病比肺结核、胃溃疡要顽固得多,难冶得多。
出生在南国水乡、上学在海滨城市的萧林章,一下进了太岳山,自然有许多不习惯,再加上那时的沁源县医院设备、技术条件都不好。萧林章感到,在这样的医院里工作,一辈子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能受苦。所以,他来沁源的头一天,就打下了离开沁源的主意。他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别人忙死,他能闲死。他在门诊部上班,一个从远道赶来的病人让他看病,想和他要杯水喝,他冷冷地说:“大夫是管看病的,不是提水的!”
这是萧林章的“病”:他脑子里只有自己、没有人民,更没有老革命根据地太岳山的人民。他想的是当一个“专家”,而不是能为人民解除疾苦的好医生。
为给他治“病”,中共沁源县委的书记们找他谈过话,沁源县卫生局的老局长邓治和同他谈过话,医院的三个院长和他谈过话,医生们、护士们也批评他,规劝他,沁源人民也怀着革命的深情厚谊教育他。大家给他讲革命的道理,讲什么叫“个人前途”,什么叫“本领”。他吃不下沁源的饭,医院照顾他,让他上病灶吃饭。他对病人不好,院长们耐心地开导他。他不愿意下乡,邓治和局长一次又一次地带着他下乡。
下了乡,沁源人民是他的教师。一次下乡,他走得浑身是汗,口渴得要命,很想找口水喝。可是当他伸手推门时,忽然想起那个和他要水喝的病人来,他胆怯了。但是不推门就喝不上水,他硬着头皮又去推门。一个社员迎了出来。他慌张地说:“我是县医院的医生,想向你讨口水喝。”他想,这个社员一定会象自己一样,说:“我是种地的,不管烧水!”但是,完全出他的意料,这个社员把他请进屋,就赶快烧开水,一边烧,一边还说:“你们辛苦啦,这么远跑来给社员看病,饿了,渴了,只管说话!”
过去,他一直觉得:当医生,坐在门诊部,病人来医院,大夫不出门,是“正规”。下了乡,他才发现自己错了。一次一个姓杜的贫农找他看病。他说:“你有病为啥不早看?”病人很奇怪,就反问他:“生产这么忙,路又这么远,想去就能去了?”几句话说了他个大红脸。他给一个患慢性病的社员看病,他说:“有病要早看。”病人说:“萧医生,我不是不看病,是没空进城啊!”
他给贫农社员杨明亮的母亲看病。病人告诉他:“我这病得了三年了,也看不上,如今可把你们盼来了,我这病也就有个盼头了!”
说话的人都无心,但对萧林章说来,每一句话都有千斤重。他暗暗地想:“自己的打算和太岳山人民的要求好远哪!”
医院党组织劝告他:“你要好好听群众的意见,也要好好读毛主席的著作。”
于是,萧林章拿起了《毛泽东选集》。
他读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他读着: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毛主席的话,沁源人民的话,张思德的形象,白求恩的形象……使他怎么也不能平静了,他彻夜不眠,他问自己:“一个人活着为了啥?”“白求恩到中国为抗日军民治病,一个中国人为啥就不能为太岳山人民服务?”越想,他越觉得自己正走上一条邪路——一条光顾自己成名成家而对人民疾苦冷冷清清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道路。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萧林章就这样一点一点受教育,也一点一滴地变化着。终于在他的思想上出现了一个飞跃。就在一次医院工作人员的大会上,他说:“我过去错了,今后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听沁源人民的话。把根扎在太岳山上,把心交给沁源人民!”
从此,他退出了病人灶,上了职工灶;他学针灸,学中医,学一切农村需要的医疗本领,开始成了一个“全能的医生”。只要医疗队出发,他就参加。他下了乡,多远的路,靠自己走。有病人他就看病,没病人,他就劳动。他结了婚,在沁源安了家。
萧林章,以他对沁源人民的耿耿忠心,赢得了沁源人民的信任。在太岳山的深山沟里,那怕是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庄,只要说起看病的事来,人们就会亲切地提到萧医生。这时候,孩子们把他叫“萧叔叔”,年轻人叫他“萧大夫”,老年人叫他“萧医生”。他的影子深深地嵌在沁源人民的心里。
本报记者 莎 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