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从思想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11
第2版()
专栏:

我们设计了一台不用电、不用油的畜力剪毛机,牧民老大爷高兴地说:“赛音!赛音!”(好!好!)为什么我们敢于创新呢?因为我们在设计工作中——
从思想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
怎样才能设计出为群众所欢迎的先进产品呢?我们从畜力剪毛机的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在思想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用高度的阶级感情和工作责任心来对待设计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羊毛生产是内蒙古畜牧业生产里的一项大宗收入,对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但过去大都是用手工剪毛,效率很低。不久以前,上级领导要我们为牧民设计一台剪毛机。我们所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人,对畜牧机械很生疏,为什么剪毛机这样迫切需要?怎样设计为牧民需要的剪毛机?心里都没有底。
后来,我们决定出门去作调查,先后几次深入到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三个盟的重点牧区,一边向牧民作调查访问,同时参加了手工剪毛的劳动。当我们在几个地方参加了劳动以后,才深刻体会到了设计剪毛机的迫切需要。我们亲眼看见,牧民们从早到晚紧张地工作十小时,顶多只能剪二三十只羊,效率很低。在剪毛季节,这一带时常动员了所有的劳动力,甚至连一些老人儿童都来参加,也不能及时结束剪毛工作,大量的羊毛自行脱落,丢失在野外,使羊毛生产蒙受很大损失。我们还看到,牧民们用手剪毛,两只手在一天里重复同一个动作达万次以上,工作一天就满手起泡,四肢酸疼,所以牧民们都迫切希望有剪毛的机械。我们目睹了这些现象,大大激发了我们的阶级感情和工作责任心,蹲在办公室里,这些事情是看不到也体会不到的,现在才领会到了我们责任的重大。我们每个同志都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尽快地搞出一种适合于牧区条件的剪毛机具来,帮助牧民们发展生产,让他们从沉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什么样的剪毛机才适合牧民的需要呢?我们进一步深入到牧区考察,看到牧区公社的各生产队很分散,距离城镇较远,交通不便。除少数大型的国营农牧场外,多数牧区没有发电能力,燃油的运输也非常困难,使用维修水平低。少数牧场买了外国的剪毛机,也由于缺乏电源和燃油,多半弃置不用。有一位畜牧场的负责同志说:“电动的、机动的剪毛机好是好,但坏了我们这儿修不了,必须到张家口或北京去修,等机具修好了,羊毛也丢没了。”
根据牧区的这些具体条件,我们研究了以后,认为首先应该搞简单、便宜、容易掌握的畜力半机械化剪毛机。这时有人跑出来说:“用畜力剪毛,这简直是异想天开!”他们只是热中于机械化剪毛,对畜力剪毛抱着鄙夷的态度。但是从我们深入牧区的切身体会中,我们确信,当前走畜力半机械化剪毛的路子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心里有底,没有被他们吓唬住,坚持了畜力剪毛的方案。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设计组里又出现了两种思想斗争。有的同志主张到下面去作设计;有的同志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牧区资料,可以在上面搞设计了。结果,我们在上面进行设计,图画好了,拿到牧民那里去讲解了一番,牧民们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很勉强地说:“行啊”。就这样,第一个样品试制出来了,直到试验时才发现了许多在图纸上很难发现的问题。例如,安装机器时,要在地面上挖一个土方量达二点一立方米的大坑和斜槽,再把机器下到坑里去。牧民们看了直摇头说:“不行,在草原上挖这么大的坑,不但破坏了草场,而且坑周围长起草来,很不容易发现它,牲畜走到这儿要摔跤,对车辆、散放的牲畜都有危险。”有的牧民说:“剪毛的时候,不能总在一个地方呵。机器这么笨重,安装这么麻烦,搬一次家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人?”原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认为这些都是不成问题的,哪里会想到竟有这么严重!
接受这次教训,我们决心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继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更广泛地征求牧民的意见。为了便于接近牧民,我们带着强烈的阶级感情发愤学习蒙古话,大家走到那儿,学到那儿;用什么,学什么,很快就能讲简单的对话,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在进行以后的样机设计、试制和试验的时候,我们都请牧民来参加,有什么问题,就一个一个地解决,直到牧民点头为止。第三个样品试制出来了,试验效果很好,牧民兴奋地说:“毛主席知道咱牧民的心愿,让你们搞出机器给我们使唤,这样的机器好哇!”有的队要出钱留下机器,有的打听着要去买。
去年九月,我们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表演用新机器剪毛,有一位老牧民代表把机器端详了好一阵,不解地问:“火,在哪儿?”我们解释说:“老阿爸(蒙古语:老大爷),这个机器不用电,也不用油,不用烧火,用马拉就能剪毛了。”老代表高兴地点了点头说:“赛音!赛音!(蒙语:好!好!)这个机器我们能用。”
畜力剪毛机诞生,如果没有牧民的参加,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要吸引群众参加到产品设计工作中来,首先必须与群众实行同劳动,这样才能在牧区站住脚、蹲下来,然后才谈得上“同研究”。我们刚下去时,对牧区的许多问题是陌生的,思想上还没有放下架子,群众把我们当成客人。这时领导上及时组织我们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思想上基本明确了知识分子要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得下决心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于是我们便和他们一起剪毛,一起放牧,向他们学习牧业生产知识,学习蒙古话。这样逐渐地处熟了,他们不再把我们当成草原上的客人看待了,而是亲切地称呼我们为“玛乃浑”(蒙语意思:自己人),主动地关心剪毛机,并且给机具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改进意见。
内蒙古畜牧机械研究所(附图片)
这是内蒙古畜牧机械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作畜力剪毛机剪毛的示范表演。
新华社记者 代纪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