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阅读
  • 0回复

十年改河山 生产大变样——安徽龙泉公社治山治水治田,五业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11
第3版()
专栏:

  十年改河山 生产大变样
  ——安徽龙泉公社治山治水治田,五业大发展
安徽省怀宁县龙泉人民公社,依靠集体经济力量,艰苦创业,发扬不断革命精神,连续十年坚持治山治水治田,使生产面貌起了巨大的变化。
十一月中旬,记者来到了龙泉公社,一幅河山巨变的画图呈现在眼前:
八千多亩荒山秃岭已经披上新装;恶水变成了清泉;过去瘠薄的耕地,经过铺河沙、盖塘泥、加厚土层、种绿肥作物,变成了良田,种上了双季稻。
龙泉人在治山治水治田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副业、渔业和畜牧业生产。
过去,龙泉是个什么样子呢?
祖祖辈辈,龙泉周围流传着一首歌谣:有女莫嫁砂子坡,嫁到此地泪成河;糠菜当粮草当被,人如牛马苦难多。
砂子坡就是解放前龙泉的旧名。这里山岗面积虽有八千多亩,可是在解放以前百分之八十都是“兔子跑过露尾巴”的荒山。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全社有九十九个山凹,五十八个山冲。四千多亩耕地中,绝大部分是黄泥巴、砂子土、青岗泥。这些地“天旱硬得象石头,下雨粘得卡锄头,翻犁三寸碰石头,长出庄稼不钩头。”最好年成亩产也不上三百斤。那时候,这里一千多户人家,依靠讨饭为生的就有四百多户。
解放以后,龙泉人依靠集体力量的壮大,改造自然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变水害为水利
一九五六年高级社一成立,他们就凭着集体的力量动手修建金山水库。使龙泉公社的八百亩农田得到自流灌溉。龙泉人尝到了依靠自力更生治水的甜头,增强了改造自然的信心。在人民公社成立第二年,一九五九年,开始兴修第二个水库——青年水库。这一年秋季,龙泉公社的晚稻受灾减产,但是没有影响他们自力更生修水库的劲头。
在这项工程中,龙泉人遇到了许多困难。
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也没有吓住龙泉公社的干部和社员,终于建成了又一座库容三十万方水、可以灌溉两千多亩农田的青年水库。
变荒山为绿山
龙泉人民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向荒山秃岭进军。
一九五六年高级社刚成立时,社里就决定在八千多亩荒山上植树造林。万事开头难,谁打这个头阵呢?李生节,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带着黄雅松、黄家存、黄凤鸣和杨玉华几个社员,一不向国家要钱,二不向国家要东西,扛起锄头就上了山。
在那艰苦创业的日子里,李生节他们在山上的窑洞里住,摸黑进、摸黑出,连灯也舍不得点。社员很关心他们,给他们送来了一块五毛钱的灯油费。一块五毛钱,对集体经济来说,是算不了什么。可是,李生节他们拿在手里却觉得很重很重。他们掂了又掂、算了又算,想来想去舍不得拿去买灯油。后来,他们用这钱买了豌豆种在林地里。第二年,这一元五角的豌豆种子,就收获了一千五百斤豌豆。
龙泉人就是这样不怕苦,不怕难,一心在穷山沟里闹革命。现在,龙泉公社八千亩荒山已经披上了翠绿的衣衫,松树都长得有一丈多高。
变薄田为沃土
在治水治山的同时,以改良土壤为主要内容的治田工作也跟着开展起来。龙泉公社有两千六百多亩薄田,其中有五百亩是板结的青岗泥。根据试验,改造这样的土壤,最好的办法是挑河沙压田。这种河沙只有离这里两里多路的大河边才有。一九五六年,他们修筑一条通到河边的大路。从此,每年冬天,牛拉、人挑,一车车,一担担,人来车往给薄地添河沙。同时,还组织社员到三十里以外拾野粪,上山砍青槎,下湖打湖草,千方百计寻找有机肥料施到田里。经过人们年复一年的努力,终于使这些过去亩产只有百把斤的薄田变成了沃土。
从单一经营
到多种经营
治山治水治田,使龙泉的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经济收入仍然不高。社领导决定发动社员开展多种经营。有人说:“家有二业,必有一丢,粮食生产刚搞好一点,就抽调劳力搞副业,不久又要跌下去。”是不是搞了副业就要耽误农业呢?领导上就先后到山区的新塘生产队和圩区的新建生产队,进行调查。
龙泉这地方,到底可以开展哪些多种经营呢?经过深入地调查摸底,广泛征求贫农下中农的意见,发现多种经营的门路是很多的。多种经营的门路找出来了,人们很快行动起来。现在,全社已有石灰窑、砖瓦窑、火炉窑、粉丝坊、油坊等集体副业生产二十多项,多种经营的收入已达十五万八千八百多元,占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八多。
龙泉公社多种经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一九五六年平均亩产量只有四百五十三斤,今年粮食亩产平均达到八百七十八斤。社员的收入也逐步提高,一九五六年平均每人收入只四十元,去年每人收入达八十元。
由于粮食产量的逐年上升和多种经营的日益发展,龙泉人“糠菜当粮草当被”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龙泉人早就结束了要国家供应粮食的历史,而且对国家的贡献一年比一年大。一九五六年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十六万九千多斤,一九六三年向国家交售的粮食就达一百三十万斤。
龙泉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天换地的成就,受到安徽省广大群众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一九六四年,安庆地委号召安庆地区的社队,开展学龙泉、赶龙泉的活动。接着,安徽全省社队也以龙泉为榜样,开展学习活动。
十年的艰苦奋斗,把龙泉人磨炼得更加坚强,也使他们心胸更加广阔,目光更加远大。在全省学习龙泉声中,龙泉人以不断革命的思想武装自己,鼓起干劲,继续前进。
新华社记者 李明回 萧美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