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一代新人在斗争中成长——看话剧《朝阳》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14
第6版()
专栏:

  一代新人在斗争中成长
  ——看话剧《朝阳》有感
  刘乃崇
广西壮族自治区话剧团演出的《朝阳》,写的是一所半工半读中学在建立发展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之间展开的尖锐斗争。在一系列思想斗争的场景中,突出地描写了一代新人的成长。
革命的事业,需要革命的闯将来战斗。在这个戏里,着重描写了以培养革命接班人为己任的工读学校校长林恒这样一个闯将。党决定创建半工半读学校,林恒兴高采烈、满怀信心地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去。学校建立之初,厂房、机器、教室、桌椅都没有,他就和师生们自己动手烧砖盖房。他在劳动中教育着学生,说他们不是在盖房,而是在建立两门大炮,“这两门大炮,一门是要向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思想开火;一门大炮是要向一穷二白开火,向大自然开火!”经过他们艰苦奋斗,厂房和课堂都建立起来了,开了工,也开了课。“两门大炮”发挥了威力,在这个学校里,既上生产斗争知识的课,又教阶级斗争的知识。虽然在戏里写林恒还不够丰满,还没有写出他在斗争中的性格发展,但是对他坚持办好学校,作了较有力的描绘。他与他的父亲、革命老人林泰,工人出身的教师彭生配合起来,坚持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革命教育制度,培养出了一批又红又专、理论联系实际的青年。坚持下来,并不是很容易的。首先要有明确的革命信念。林恒在对资产阶级教学思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时候说过:
“是普通劳动者,又是科学家,这就是我们学生的奋斗目标,我们决不当高高在上、脱离劳动人民的旧式科学家!我们决不让资产阶级制造的优越感传宗接代!”
“不让资产阶级制造的优越感传宗接代”,必然会遇到阻力,必然会有斗争。在戏里,市教育局副局长林原和老教师方利珍等人,口头上不是不赞成办半工半读学校,而思想上、具体行动上却恰恰在唱对台戏。她们认为教育就是读书,象工读学校这样“乱哄哄的局面”,学生是学不到知识的。林原虽不反对学生要参加一定的劳动,但认为劳动只是一种锻炼,只有搞好课堂学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方老师更认为
“读书才是学生的本分”,“我们要多搞课堂学习,少搞生产劳动”,“学习就是劳动,而且是高级的劳动”。她们这样的思想是有代表性的,戏里着重批判了这种思想,向这种思想展开无情的斗争,在当前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这个戏里,对兴无灭资的思想斗争写得比较深刻。只是对我们的两种教育制度没有作出准确的描写,有的地方把被批判的资产阶级教学思想,与革命的全日制学校制度混淆了起来,这就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其实我们的两种教育制度,都是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能“文”能“武”、又会劳动、又有知识的人。
戏里对半工半读学校中能够培养出来革命接班人,给予了形象的描绘。几个青年学生写得很生动。
林原的女儿秀梅的成长,是有典型意义的。她在幸福的家庭里娇生惯养,她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不愿意答理穿着破旧的同学,不愿意在伙食里加上红薯,把大家用血汗烧成的砖扔破了,还说:“一块砖嘛?是我扔破的怎么样?我赔!几分钱一块?”她也用功读书,可为的是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她也有理论:“劳动者?中国有的是,要多少有多少,今天需要我们当专家!”这是受了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青年,她既嫩且娇,不能经风雨。我们如果不把她的思想改造好,她将要接哪个阶级的班呢?秀梅在学校里得到了改造,生活现实锻炼了她,革命思想培育了她,终于使她觉悟起来。她从满脑子个人主义的空想,到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斗争中;从专心死读书,到把理论学习与劳动实际结合起来,走过了一段曲折、痛苦的道路。在这段道路上,体现了一场两个阶级的思想对青年的争夺战。
秀丽是另外一种典型。她生长在革命的家庭里,是个有革命志向的女孩子。她决心到新型工读学校去读书,人家说会上当,她说:“闹革命不叫上当!”问她怕不怕艰苦,她说:“艰难困苦才能磨练人的意志!”问她嫌不嫌那里穷,她说:“穷则思变!”剧本中把这个“迎着暴风雨飞翔”的青年写得很生动,充满着战斗的朝气,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在学校里,她和同学们一起,继承了“抗大”的革命传统,进一步坚定了正确的认识:“既要学会用脑子劳动,又要学会用手来劳动,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新型的劳动者。”她按照党对青年的教导来劳动、来学习、来斗争、来帮助别人。在她和她的同学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精神面貌。
《朝阳》热情地歌颂了半工半读这一新的教育制度,歌颂了勇于斗争的创业思想,歌颂了成长中的一代新人,给我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