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紧紧抓住政治这条生命线——广西陆川人民艰苦奋斗把“苦川”建成“米粮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15
第1版()
专栏:

紧紧抓住政治这条生命线
  ——广西陆川人民艰苦奋斗把“苦川”建成“米粮川”
  陆川县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换精神地换样,苦川变成米粮川。他们的体会是:路,是人走出来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得越好,大寨的革命精神越发扬,人们走路的步伐就越稳健,越迅速。
编者按:对待困难和成绩的态度,是衡量一个县委的革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困难,就是矛盾。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领导农业生产,同领导别的工作一样,不可能不碰到困难。对待困难,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第一,承认它;第二,不怕它。有了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才能找到克服困难的正确办法,最后战胜困难。
战胜了困难,就前进了一步,就取得了成绩。对于成绩,也必须遵循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工作越有成绩,工作越是顺利,越要看到工作中的缺点,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到薄弱的环节,订出新的奋斗目标,乘胜前进。
在这方面,陆川县委作出了好榜样。一九六三年,陆川县遭到了特大的干旱,也就是说,碰到了特大的困难。在困难面前,县委有勇气,有办法,带领群众向困难进军,不但战胜了干旱,而且夺取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年产量。大旱的一年,成了大转变的一年!更可贵的是,陆川县委没有躺在已有的成绩上,而是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借着大庆、大寨的两股东风,抓思想,添措施,抓先进,促后进,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比学赶帮超热潮,结果赢得了一九六四年的粮食继续高产,赢得了一九六五年粮食和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三年内,陆川县的干部和群众经受了困难的考验,也经受了成绩的考验,在革命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有些同志,对待困难和成绩缺乏正确的态度。困难当头,常常畏缩不前,背起“悲观丧气”的包袱;一旦工作有了成绩,常常为胜利所陶醉,又背起“趾高气扬”的包袱。背上有了包袱,怎样领导群众前进呢?只有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进!
我们要牢牢记住毛泽东同志说的:“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这种习惯,在我们党内是太不够了。如果我们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那我们就会胜利。”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陆川县,以六条河川发源于县境而得名。河浅沙多,历来旱涝兼害。全县三十四万多人口,只有三十三万亩农田,平均每人不到一亩田。解放前的正常年景,粮食平均亩产量才三四百斤;遇上灾年,田园荒芜,人民流离失所。那时候,陆川是一个缺粮的苦川。
解放后,全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沿着农业集体化的大道前进,粮食生产逐年有所发展。到一九五八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六百八十八斤。但是,直到一九六二年前,这个县的粮食生产还不能十分稳定地、较大幅度地增产,有时高有时低,长期在六百斤上下打转。
但是,从一九六三年以来的最近三年,陆川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在生产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一九六三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七百二十斤,比上一年亩产量增加一百三十四斤。一九六四年,平均亩产八百二十六斤,比上一年增加一百零六斤,提前三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全县平均每个农户向国家交售粮食一千斤。今年,早稻平均亩产四百六十五斤,比去年增加七十三斤,晚稻也获得了增产。据初步统计,全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了九百斤。全县的林业、畜牧业,及其他副业,在这个期间也有了新的发展。陆川县已由昔日缺粮的苦川,变成了富饶高产的米粮川,得到“广西的大寨”的称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陆川县委领导同志说:这个变化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胜利,是全县人民和干部思想革命化的结果。路,是人走出来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得越好,大寨的革命精神越发扬,人们的步伐就越稳健,越迅速。
大转变的一九六三年
这个县的大转变,并不是开始在风调雨顺的年月,而是在特大干旱的一九六三年。这年,烈日干风,烧着人们的心。困难就象大山一样,压在人们的身上。怎么办?陆川县委抓住了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号召群众向困难进军。各级干部走上第一线,参加抗旱,领导抗旱。结果,大旱之年赢得大增产。
一九六三年,陆川县遇上了特大干旱。从头一年的八月到这一年的四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全县六条大河都断流了,二百一十三处水库,仅有三处库底有一点死水。往年,清明前后全县就基本插完秧;这年清明已过,全县插秧还不到一半。许多田里,白蜡蜡一片。烈日干风,烧灼着人们的心。困难就象大山一样,压在陆川人民的身上。
正在这时候,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象一场及时的甘霖,浇旺了人们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陆川县委的同志分析了全县的形势,认为在困难面前,必须采取进攻的姿态,顽强斗争,因此号召全县人民鼓足干劲,艰苦奋斗,争取水田大增产,旱田不减产或小增产,在大旱之年创造奇迹。
这一年的年初,全县农村抓紧进行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干部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抗旱抢插和抗旱保苗的斗争中,全县人民迎着困难,同心协力,只有一个信念,一个决心:“抗旱抗到天低头,大旱之年保丰收!”全县十四万多农业劳动力,就有十一万七千多个战斗在抗旱最前线。各级党政机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也都到了抗旱第一线,参加抗旱领导抗旱。全县干部、群众从播种到收割,在抗旱上付出的劳动工日就达二百八十五万个。另外,还用了一百七十七万多个工日,完成了在一九五八年兴修的十大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新修了中小型水利工程五百八十三处。
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冲天的干劲,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一九六三年的粮食生产,除了少数地区减产外,大部分地区都增产。保水田和原来的低产田,增产幅度更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二亿三千多万斤,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一成四,平均亩产达到七百二十斤。总产和亩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产量。人们亲身体会了“人的因素第一”和“精神变物质”的道理。大家都说:“苦斗出奇迹”。
跨“纲要”的一九六四年
同困难的搏斗,增加了人们的信心和才干;大增产,打开了人们的眼界。陆川县委总结了各种增产典型的经验,分析了粮食增产的潜力,借着大庆和大寨两股东风,在全县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结果,全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前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成为广西粮食稳产高产的旗帜。
一九六三年的大增产,打开了人们的眼界,鼓起了人们争先进、争上游的革命干劲,激发了全县人民大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积极性。经过一冬一春,全县保水田面积由原来的十七万亩增加到二十万亩,水利灌溉面积由原来的二十八万亩增加到三十一万亩,全县基本上闯过了水利关。
一九六四年春天,县委调查总结了二十二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增产典型单位的经验,找到了在不同条件下大幅度增产的途径。县委又分析了全县粮食增产的潜力。一九六三年,全县亩产八百斤以上的高产田,仅占总面积百分之二十五,而亩产五百斤以下的低产田占百分之三十二,亩产五至八百斤的中产田占百分之四十三。这种不平衡,反映出有些地区还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县委认为,在全县水利基本解决、农家肥和商品肥大量增加、水稻良种也大面积增多的条件下,如果充分地发动群众,认真推广先进单位的增产经验,那么,在亩产七百二十斤的基础上,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亩产八百斤,是完全可能的。于是,在春耕前提出了“夺取亩产八百斤”的口号。
这时候,大庆人奋发图强为祖国建设新油田的革命事迹,传到了陆川。大寨人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事迹,也传到了陆川。县委借着大庆和大寨两股东风,到处大宣传,大动员,在全县掀起了群众性的比学赶帮超运动。
陆川人民懂得,要实现八百斤并不是容易的事,必须象大庆人大寨人那样,下苦功夫,做笨工作。这一年,大批领导干部长期在生产队蹲点办样板。县委常委的主要干部大都蹲到低产地区,抓低产赶高产。他们总结推广了磷肥改土、水土保持、更换良种等改造低产田的经验以后,全县低产田的面貌大改观。历来低产的平乐、马坡两个区,就增产一千多万斤,占全县增产数的三分之一。
全县还从九百多个高产队中抽调出二千多名思想红、技术高的老农和青年,以区为单位,在各个主要农事季节,分头到一些低产社队,登门传经送宝。
人们继续大搞水利、整修农田。这一年,在水利上共用了六十九万多个工日,完成七十七万土方石方。在改土方面,压绿肥,施磷肥,挖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在不少田里掺上了沙和泥。在开辟肥源方面,全县平均每户养猪一头半,存栏猪发展到十一万四千多头。冬季绿肥由前一年的三千亩扩大到十万亩。早稻良种扩大到百分之八十六。粪坑、粪房、猪栏、仓库等基本建设,增加了一大批。对于看准了的关键性的增产措施,他们狠抓、细抓、一抓到底。例如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排灌等先进技术,每个时期都有领导干部蹲点,和技术人员、老农三结合,做出样板,然后组织现场参观,检查评比。
陆川人民以大寨为榜样,大学大比,追赶先进,到一九六四年结束的时候,生产面貌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全县在这一年里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八百二十六斤,提前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成为广西的粮食稳产高产的旗帜。全县亩产千斤以上的生产队,由原有的二百一十二个增加到四百五十一个;亩产千斤以上的公社,由原来的两个增加到九个。有四个公社、一百二十五个生产队的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三年增长了五成以上。
全面发展的一九六五年
全县连续两年大增产,的确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但是,有些人却陶醉于已有成绩,不愿继续前进。有些人产生了消极畏难情绪,看不见进一步全面发展农副业的有利条件。这时,陆川县委便号召干部和群众带着上述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结果,一学就灵。多种经营的门路有了,粮食也更上一层楼。
在一九六三、一九六四连续两年赢得了粮食大幅度增产以后,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法?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更好地完成一九六五年的新任务,陆川县委在今年年初对全县的情况作了一次调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在突出抓好粮食增产的同时,积极发展了多种经营。这些社队,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时候,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龙化公社的第六生产队,仅仅由于去冬种了九亩烤烟收入的现金,今年春耕就买回两头耕牛,一批化肥和石灰,社员的现金收入也增加了。
另一种是,出现了一些所谓“高产的穷队”。例如官田公社上垌生产队,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多种经营没有搞起来,集体的生产投资和社员个人看病、理发、孩子上学、买油盐等费用,都要卖粮食来解决,要想扩大生产投资,感到力不从心。
这种情况说明,以粮为纲,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已经成为群众的迫切要求。这就是下一步棋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县委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针,及时地提出全县在一九六五年实现粮食亩产九百斤,现金收入平均每人五十元(去年是四十元)的奋斗目标。
事物总是在斗争中发展的。任何时候思想政治工作都要走在前面。县委虽然提出了新的目标,但在有些人中却存在两种不健康的情绪,障碍着新的跃进。一种是骄傲自满情绪,陶醉于“亩产八百斤县”的既有成绩。一种是消极畏难情绪,认为搞多种经营门路不多,耕畜不足,劳动力安排有矛盾,等等。
这时候,县委就号召带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着重学习“一分为二”、反对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的观点,学习为人民、关心群众生活的观点。通过学习,广大干部认识到,要不要大搞多种经营,归根结底是一个有没有群众观点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增加社员收入、巩固集体经济的大问题。
在县、公社、生产队逐级制定全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县委提出了发展全县多种经营的具体方针:“大种大养,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根据本地的特点和特长,着重发展“六种、六养、三园一山”。六种是种烤烟、黄麻、甘蔗、水果、茶叶、林木。六养是养猪、牛、蚕、鱼、蜂、家禽。三园一山是:经济作物园、果园、竹园、速生林山。
许多事情,看起来很难,而一旦认真去抓,抓得对路,其实用不了太久,就能见效。陆川县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就是这样。虽然现在还不到年底,但据有关部门预计,原来的计划到今年年底是完全可能完成的。全县在今年一年中,种下的荔枝、龙眼、柑橙、木菠萝、乌榄等果树,就有三十三万多株。新种的竹子也有三十万株。这些果树和竹子大部分成活,生长良好。五年以后这些果树就可以结果。
增产粮食这一条纲,今年也举得更高了。过去所有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方法、好措施,今年都继续全面加以推广和发展了。今年的早造和晚造都有了更好的收成。
但是,这些成就并没有成为陆川人民继续前进的包袱。最近,县里的干部正在热烈谈论着如何迎接即将来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他们正在更自觉地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不断地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争取更大的胜利。   新华社记者 黄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