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谈海瑞的“爱民如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15
第5版()
专栏:来稿摘编

  谈海瑞的“爱民如子”
  谢天佑
明人黄秉石赞海瑞,有“爱民如子”之语(《海忠介公传》)。吴晗先生也说,海瑞“一生处处事事为百姓设想”。黄秉石是封建时代的人,他所说的可以看作陈腐之言;至于吴晗先生说的,不能不加以深究。
海瑞走入仕途,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之时。海瑞看到了这种情况,不能不惊呼:“近日十室九空,聚为盗贼,见其端矣。”(《驿传议》)
在此风雨飘摇之时,需要有一个由“明君”“贤臣”组成的统治集团,挽救明王朝灭亡的命运。海瑞忠于地主阶级利益,主张改革弊政。他忠于君,敢于犯颜直?,反对“谀顺曲从,致使害祸蔽塞”(《治安疏》)。他忠于封建法制,敢于与违害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的贪官、乡宦作斗争。海瑞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封建统治者异口同声地承认他是本阶级的忠臣。但是,他们将忠君与爱民并称,或直称海瑞“爱民如子”。海瑞自己也说:“一民不安其生,一事不得其理,皆知县之责。”(《兴革条例》)
既是忠君,又是爱民,能够统一吗?能够把封建统治者所称说的“爱民如子”理解为
“处处事事为百姓设想”吗?只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就不难解答这些问题。
海瑞所谓“爱民如子”的民,是指“吏书、里老、百姓人等”,其中主要是地主阶级的下级官吏和政治势力较弱的中小地主。海瑞以“民之父母”自居,把这些人当作保护的对象。为了使地主阶级政权充分发挥专政的作用,需要团结下级官吏;为了扩大地主阶级政权的阶级基础,需要维护中小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海瑞这样作正是发挥地主阶级政权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他得到地主阶级中许多人的拥护和称赞。黄秉石和他的儿子黄羽定过苏州海瑞祠时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海瑞“爱民如子”的实际内容。
“余(黄秉石)舟过苏州祠下,以服不敢谒,时偶为语曰:‘世传公锄击太甚,富贵人多不悦也。如此祠乎!岂彼单弱细民独就之,其富贵人当不阻之邪?则所传亦妄矣。’儿子羽定曰:‘……海公所锄,非富贵也,乃豪强也。’”(《海忠介公行状》)那么,人们要问:海瑞的“爱民如子”,是否也包括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在内呢?
在海瑞的眼中有两种农民,一种是“顺民”,一种“刁顽、谋反者”。所谓“顺民”就是宁肯饿死也不“谋反”的农民,海瑞对他们是“爱”的。海瑞对顺民“爱”的目的,就是阻止农民起来革命,就是要农民永远处于地主阶级剥削压迫之下。“爱”就是压迫和剥削,只不过是这种压迫剥削采取了一种伪善的形式而已。儒家经典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中间包含了两点意思:一是农民不起义封建统治就巩固;二是农民阶级是基本剥削对象,地主阶级剥削不到农民,封建统治基础就动摇。这就是儒家经典所说“爱民”的真实含意。海瑞的“爱民”思想就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承袭。
至于所谓“刁顽、谋反者”,就是革命的农民。对于革命的农民,海瑞就毫不掩饰他的刻骨的仇恨。他曾在给万历皇帝写的《乞正赦款疏》中说:“除谋反者,悉宜赦宥”。值得指出的是,海瑞镇压革命的农民,比任何官吏都残忍。他作地方官,极力推行保甲法,整饬军力,修建城防。推行保甲法,对农民实行严格的控制。白天有人监视,夜里有人巡守。遇有农民起来反抗斗争,就坚决“逮捕法办”,如若“拒捕者,随即杀之”。海瑞对革命农民的残忍,正是出于对地主阶级的忠和爱。
这样看来,海瑞的所谓“爱民如子”是有其阶级内容的。说海瑞曾经爱过老百姓,说他“处处事事为老百姓设想”,这是严重地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