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后赵大队种植白蜡条,实行粮条间作,战胜了风沙威胁,由缺粮队变为余粮队。他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向本大队的老贫农请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0
第2版()
专栏:

  后赵大队种植白蜡条,实行粮条间作,战胜了风沙威胁,由缺粮队变为余粮队。他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
  向本大队的老贫农请教
  编者按: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后赵大队提议实行白蜡条和粮食作物间作的老贫农,就是后赵大队的“诸葛亮”。想战胜风沙而没有办法么?虚心请教“诸葛亮”就是了。
  向群众学习,首先是向本地区、本单位的群众学习。要解决本地区、本单位的问题,除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认真领会和运用党的方针政策,即吃透“上头”以外,最重要的是向本地区、本单位的群众请教,即吃透“下头”。真正吃透了这“两头”,我们的工作就能作得好了。
据新华社郑州十八日电 往日沙起成坑、沙落成丘的河南省宁陵县柳河公社后赵大队,以革命精神治沙十年,使全部农田解除了风沙威胁,由缺粮队变为余粮队。今年,这个大队第一次卖给国家余粮三万多斤,花生十二万斤,还生产了大批白蜡条和白蜡杆。
后赵大队位于河南东部黄河故道腹心。过去,大队范围内遍地飞沙,五千多亩耕地中,有三千多亩因受风沙危害,常年有种无收,因此年年缺粮。
怎样征服风沙?一九五五年社员们对这个问题发生过一场争论。许多老贫农主张先实行白蜡条和粮食作物间作,块块设防,然后再种植树木。他们的理由是:在耕地里栽上一行行白蜡条,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既防风固沙、又可获得现金收入的好办法。有了现金收入,才能自力更生地添车、买马,购肥料、置农具,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是,有些人不同意白蜡条与粮食作物间作,认为毛毛条挡不了风沙,又占了耕地。这些人主张一开始就建设大型防风林带。当时,党支部认为:老贫农的意见是从实际出发的,有革命精神;后一种意见也有一定道理,但见效慢。最后决定按老贫农的意见作试验。当年就在一千多亩耕地里插上了白蜡条。
到一九五七年,插白蜡条的一千多亩耕地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亩地虽然只有七分地种了庄稼,但是,由于大大减轻了风沙灾害,粮食产量却比原来提高一倍到两倍。一年还可刈白蜡条三百多斤。社员们看到了条、粮间作的好处,以后逐年增加条、粮间作的面积。到去年冬天为止,全大队五千多亩耕地,基本上实现了条、粮或白蜡条和花生间作。与此同时,还有上千亩沙荒地插上了一行行白蜡条,并营造农田防护林五万多株,现在,已经有三百多亩沙荒地被改造成为可耕地。
这个大队用插条造林的办法,治服了风沙,从一九六三年以来,虽然旱涝灾害仍很严重,但是粮食产量却不断上升。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壮大,社员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