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棉桃开向革命人——记辽宁朝阳县六家子公社夺取棉花高产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3
第2版()
专栏:

棉桃开向革命人
——记辽宁朝阳县六家子公社夺取棉花高产的事迹
古长城外,大柏山下,往日贫困落后、默默无声的辽宁省朝阳县六家子人民公社社员,胸怀全国,放眼世界,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在棉花生产上轰轰烈烈闹革命,实现了棉花生产大飞跃,连年突破亩产皮棉百斤大关,成为名扬全国的大寨式先进单位。
这个位于北纬四十一度干旱山区的产棉公社,全年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多天,十年九旱,土壤粘重,一向被称为“一亩地一篓花”(每亩产皮棉二十五斤左右)的地方,一九六三年以来,奋发图强,改造自然,不断革新植棉技术,棉花生产一跃再跃。今年遇到大旱,在棉花播种前后持续二百六十多天没下透雨,但是八千一百亩棉花单产,又比去年更上一层楼。
这个公社去今两年共交售给国家优质皮棉一万七千七百多担,比实现公社化以后的前六年交售给国家的棉花总和还多。在棉花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高的同时,粮食产量也大幅度增长,由缺粮社变成余粮社。近两年交售给国家的余粮就有二百二十多万斤。
随着粮棉双增产,副业收入也成倍增长,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家底越来越厚。社员每人每年的收入也由公社前的三十多元提高到八十多元,生活大为改善。
胸怀全局,为革命种棉
六家子公社大部分耕地是土质瘠薄的山地和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气候干旱,过去不仅棉花低产,粮食产量也不高。在一九六二年以前,几乎年年都要国家供应粮食。
已经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不再甘心于继续“躺在国家身上过日子”,公社化以后,党委便开始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改造自然,决心自力更生,摆脱依赖国家供应粮食的局面。到一九六二年他们终于摘掉了“缺粮社”的帽子,并开始向国家出卖余粮。但是,棉花的低产面貌仍然没有改变。
一九六三年,国家向全国产棉区社员发出增产棉花的号召,要求他们扩大棉田面积,还拨出一部分优良棉种让他们试种,希望他们创出一条战胜不利的自然条件、夺取棉花高产的道路。
敢不敢挑起这副重担子?党委清楚地认识到,能不能担起粮棉双高产的重担子,是敢不敢革命的问题,是关系到能不能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大问题。党委组织全体干部和社员一面回忆了国家历年来对六家子公社的支援,一面认真贯彻党的植棉政策,从政治、经济上全面算了几笔账,使社员们深刻地认识到多种棉花对国家、集体、个人的好处。广大贫下中农一致表示:要坚决为国家挑重担子,在粮食和棉花上作出双贡献。这年他们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粮棉空前双丰收。
一九六四年初,当人们在酝酿怎样继续前进的时候,有些人却认为棉花“增产到顶”了,而故步自封起来。在这时公社社长张锡珍参加了全国棉花会议回来,带来了中央对棉区的关怀和期望。去山西大寨大队参观的党委书记侯化文也回来了,带来了大寨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干部和社员们讨论了怎样用大寨精神种好棉花。他们说:“人家大寨人是脚踩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中国,想的是给社会主义加油,要的是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咱们不能光想到自己,要首先想到国家。”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看问题要往高处站,往远处看,识大局,顾整体。党委又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了毛主席有关批判保守思想的文章,在认真总结一九六三年棉花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找差距,挖潜力,打破了增产到顶的思想,增强了干部和社员再夺高产的信心。同时合理安排了作物布局,解决了粮棉争地的矛盾,超额完成了棉田播种计划。
今春,这个公社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棉花会议,被评为北方棉区的高产样板。公社党委抓住时机,向社员广泛进行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成绩的教育,鼓起了广大社员找差距,再夺高产的干劲。
斗天,斗地,抗旱改土
六家子十年九春旱,十分之七是黄粘土,雨多了存不住水,一不下雨就干得裂缝。战胜春旱,抓住全苗,是这里棉花增产的关键的一环。
公社化以后,党委开始领导社员修渠引水,在有水源的平地上打井。几年来共修了一百里长的渠道,打了三百多眼可灌溉的水井,安了一百多台水车,使六千亩农田得到灌溉,但绝大部分土地每年还受干旱的威胁。在三年夺取棉花高产的斗争中,就有两年是严重干旱年,其中以今年为最重。
六家子人在大旱面前,表现了无畏的革命精神。去年秋末,旱象刚一露头,社员们就开始整地保墒,翻地打垄以后反复搂了七八遍。今春旱象越来越重,土壤干下半尺来深。为了夺取抗旱播种的主动权,社员们又在播种前把六千多亩不能灌溉的棉田全部进行了埋水蓄墒。到播种时,旱象仍未解除,全社又出动六千二百多人,投入抗旱第一线。六家子公社社员就靠这种硬骨头精神,坚持抗旱四五十天,终于使全部棉田适时播完了种。
六家子人和天斗,还和地斗。从一九六一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掺沙、增肥改造黄粘硬土的斗争。现在全公社已有三万亩土地经过改良,八千多亩棉花种在松软的土地上。
技术革命,生产翻身
棉花是一种技术作物,有了先进的人,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种棉,才能增产。在一九六二年以前,六家子人按照老办法种棉,种了一百年,还是没有实现高产,逼着人们必须重新去探索棉花高产的道路,采用新法种棉。
一九六二年,朝阳专署给六家子公社一部分“朝阳棉一号”优良品种,成了他们植棉技术大革命的起点。
一九六三年,公社党委总结了第一年试种“朝阳棉一号”的成就,决定采取革命措施,在全公社推广这种高产良种。这一年,公社亩产皮棉七十一斤四两,比一九六二年提高了一点六倍,并出现了八个亩产皮棉百斤的生产队。
在这一大幅度增产的事实面前,公社党委分析了各生产队的增产情况,发现同样是种的良种,增产的幅度却不一样。从这里公社党委进一步认识到:尽管种籽好,但它不是万能的,棉花增产的决定因素不是种籽而是人。
过去,这里种棉花普遍习惯稀植。推广“朝阳棉一号”良种以后,许多人仍凭着老经验办事。公社党委在总结八个亩产百斤皮棉生产队的经验中,看到新棉种适合密植的特性;又分析当地自然条件,明确了依靠单株多结桃,产量受无霜期短的限制,实行合理密植,依靠群体增产,才是当地棉花高产的可靠途径。这不仅是技术革命,也是改变人们耕作习惯的斗争。他们经过连年试验,使群众看到了密植的好处,在增施粪肥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了大垄稀植的历史习惯,全面推行了合理密植。
深入领导,以点带面
一九六三年全公社出现了八个亩产百斤皮棉的高产队。一九六四年,公社党委提出实现百斤皮棉社的号召,领导干部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改进了工作方法,通过深入基层,以点带面,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激发了群众的革命干劲,形成了高产再高产,低产变高产,实现全面增产的热潮。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公社党委三名书记和两名社长分片蹲点,公社干部常年包队,一抓到底,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近两年来,全社生产队以上干部每年都种一千多亩“三结合”的样板田。
公社的各级领导干部还以样板田和样板队为基地,先从中取得经验,按季节定期召开现场会议,组织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全面生产,不断地把点上的先进水平变成全公社的水平,由一点红带动了全面红。
六家子公社棉花高产的经验,受到辽宁省和朝阳专区领导机关的重视。今年春天,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在朝阳召开了全省植棉生产现场会议,传播他们的高产经验,朝阳专区以六家子公社为样板,全面开展学六家子、超六家子的棉花增产竞赛运动。
本报记者 张世安 马启智
(附图片)
六家子公社百户大队党支部书记朱德才(前),正领导青年科学实验组在田间选种。 刘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