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林县不仅是石匠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3
第6版()
专栏:

林县不仅是石匠多
曾尚友
林县的水利修得好。
过去的林县,严重缺水。有的人一年只能在春节洗一次脸,有的童养媳因为打翻了一桶水被迫上吊寻了短见,多少人全家老小出外逃水荒。如今,在太行山上流转一百四十二里的红旗渠修起来了,二万二千多个旱井、旱池打出来了。这个过去的苦旱之地,正在向“旱天不旱地”前进。
许多山区、干旱地区都在学习林县的革命精神和取水经验。然而,也有另外一种议论。有一个县委的负责同志,到林县去看了回来,一方面赞不绝口,另一方面却说:“这只有林县办得到——人家石匠多。”
林县的石匠究竟有多少,我没有调查,不敢下断语。林县面貌的改变,不仅在于石匠多,却是可以断定的。过去缺水曾经给林县人民带来那么大的苦难,为什么林县的石匠们不曾修起一条水渠,而只有在人民公社化以后才修了起来呢?这是石匠多少的问题吗?林县土门大队有一家爷儿俩,父亲一目失明,儿子双目失明,在打井运动中,爷俩商量说:“现在党号召打井,咱们说啥也要打。咱多尽一点力,就可以少让党和群众照顾一些。”儿子摸索着抡锤往下打,父亲靠一只眼在旁指点,到底打成了一口石井。当地的群众说:“只要我们意志坚,肉手也能穿透太行山。”这证明是不是树立了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这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各个地区的条件不同,我们不应该勉强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情,可是我们更不应该把革命精神丢掉,对那些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也不去做。现在的确有许多并不太难做到的事,只是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理由而没有去做。比如,路边种蓖麻,又不花工,又不占地,又可以生产油料,又可以增加社员收入,该不是太困难的事吧?有的县大路、小路边上都种满了,可是一出这个县境,还是同样的土质、同样的气候、水利,立刻变成稀稀拉拉。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差别就在于县委领导上抓与不抓,有没有这抓的念头。
办什么事情,当然都要讲究方法,创造条件,但首先要有办的决心。没有这一条,什么都无从谈起。有了这一条,方法、条件,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有个县委过去讲到扩大种双季稻,就皱眉头,据说是困难重重。上面皱眉头,下面的措施、办法就更出不来了。今年他们学了大寨,下了决心,又组织全县人民学习大寨。说也奇怪,这一学,原来的许多所谓困难都不见了。早稻插秧水冷,群众说:“贾进才冰天雪地还打石头呢!”双抢劳动力紧张,群众也找出了安排的办法。双季稻种植的面积迅速扩大了。
看起来,要在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中争上游,先要把脑子里“人家石匠多”之类的障碍搬掉才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