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竹器工人造出了新机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5
第2版()
专栏:

“鸡毛上天不稀奇,竹匠也能用机器,下料编制机械化,优质高产成本低。”
竹器工人造出了新机器
北京变压器厂等单位的几位读者,对我们提出了书面的和口头的建议,希望谈一谈小工厂能不能开展产品设计革命的问题。一位读者在信上说:“一些国营大工厂和设计部门,他们那里当然要开展产品设计革命,他们也有条件这样做。许多地方小工厂条件比较差,缺乏设计人员,他们要不要和能不能开展产品设计革命呢?”
这几位读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也很重要。小型工厂在工业企业里是大多数,他们能不能实行产品设计革命,对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影响。今天发表的这三篇关于小工厂和手工业社开展产品设计革命的来稿,就作为对这几位读者的答复。我们希望小型工厂的同志们能够从中得到启示,积极参加产品设计革命运动。 编者
竹器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工人全靠手砍、脚蹬、嘴撕来制做竹器,整天累得腰痛四肢酸。一个青年人,只要干上十几年,就牙齿也落了,手也裂了,活象一个老头子。解放前,工人们编了一套顺口溜,用来述说自身的痛苦生活:“竹匠终年穿破衣,天天劳动没饭吃,工作全靠两只手,口撕脚蹬破竹篾。竹器这个熊行业,古今中外没机器。”
可是现在情况变了,过去没有过的竹器加工设备,我们已经创造了二十三种,从破篾到编制都用上了机器。我们合作社里,充满了一片欢乐的景象,工人们说:“鸡毛上天不稀奇,竹匠也能用机器,下料编制机械化,优质高产成本低。感谢救星共产党,感谢恩人毛主席。”
我们创造竹器加工机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思想革命的过程。最初,当党支部号召全体社员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以后,有些人认为:“做机器那是专家、机械厂的事,咱这些斗大字认不了一布袋的老粗,会搞个啥?”
为了战胜保守思想,党支部就组织大家学习讨论有关文件,还学习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说:“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毛主席的这段话,给了我们很大启发,鼓舞了社员们敢想敢干的勇气。青年小组的同志们又编了个顺口溜唱道:“敢想敢干有志气,发明创造不神秘,只要大伙多商量,竹匠定能造机器。”他们并且很快动起手来,几个青年小伙子利用解放式水车,搞成了破竹机;同时还提出了三十五项技术革新建议。党支部抓住这个典型,号召全体社员学习青年小组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这样,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高潮开始出现了,参加“双革”运动的人数,达到全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连四十多岁的妇女也积极提建议,新学员也大胆改进工具,大胆试验。
我们这些竹匠出身的工人,没有机械知识,又缺乏工具设备,要造出竹器机械确实有些困难。我们没有图纸,也没有样机,大家就用竹杆扎,铁丝缠,木板对,泥巴塑等办法,共搞出了五十余种模型、七十余项研究方案。后来就边设计边试验。有些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又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例如竹筷子机就是这样,最初是把四片刀装在一个凳子上用杠杆向下压,这比原来用弯刀刮快得多,而且又省劲。后来改用电力推动筷子毛坯,再刮方旋圆,这又进了一步。但是在使用中发现这个方法仍有缺点,不吃次料,只吃好料,体积大,成本高。又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好用的自动筷子机,工效比原来的又提高了三倍。破竹机也是这样,最初制成了双层破篾机,现在又分别制成了四层、七层联合破篾机,这样就从破竹到劈篾都有了机器。
我们社里没有一台设备,制造机器困难很大。但是依靠群众的智慧,工人的革命干劲,我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如在制造竹瓶壳编织机的时候,没有齿轮,老工人刘德顺就用木板自己做成齿轮,然后包上铁皮代用。没有钻床,就用手摇钻钻孔。他起早睡晚,不畏劳苦地和大家一起干,剔键槽,磨滚子,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现在刘德顺同志不仅在实践中学会了一般机械原理和绘图知识,还掌握了钳工操作技术。
当技术革新取得了一些成绩以后,有些人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有的说:“竹器机械搞出的品种不少了,用不着再搞新名堂了。”后来我们又学习毛主席著作,克服了这种不正确的思想,继续鼓足劲头,把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坚持进行下去。如瓶壳机开始只能编出上下一样粗的壳子,既难看又费料。后来经过研究,添了四块瓦杆,利用本身的慢弯度,编出的壳子美观大方。
这些机器不但大大改变了我社的生产面貌,而且还支援了全国二十二个省市的一百五十四个兄弟单位,帮助他们也改变了生产面貌。
河南省漯河市竹藤生产合作社
(附图片)
漯河市竹藤生产合作社技术革新中的闯将刘德顺(右)和党支部书记在一起研究,将竹瓶壳编织机由单丝进料,改成双丝进料。 新华社记者 严世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