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鹅鸭坡——荒无人烟的盐碱窝怎样变成生气勃勃的新农村 靠革命干劲:不怕艰苦困难,敢于改造自然 靠科学态度:不断总结经验,学会改造自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6
第1版()
专栏:

鹅鸭坡——荒无人烟的盐碱窝怎样变成生气勃勃的新农村
靠革命干劲:不怕艰苦困难,敢于改造自然 靠科学态度:不断总结经验,学会改造自然
鹅鸭坡在山东省阳谷县的西北部,属李堂公社。这个地方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个大碱洼。解放前,这里五谷不收,寸草不长。碱洼里夏秋因雨积水,成群的野鸭来此作客住宿,鹅鸭坡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今天,鹅鸭坡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在这里,已经建起了一个拥有一百四十八户的新村,成为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农民,依靠集体力量,经过十年艰苦顽强的斗争,已经开出二千三百亩农田,治理了盐碱,使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不仅如此,社员们还把百分之七十四的耕地建设成为能防涝防碱的高标准台田。田间有四眼机井、二十五眼砖井,排灌沟渠已经配套,基本上能经受住旱涝的考验。今年在大旱的情况下,全大队的粮食、棉花仍然获得了好收成。随着生产的发展,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社员的生活也得到不断提高。现在大队已经建立了小学、卫生所和供销社代销点。一九六三年以来,粮食生产已经自给有余,开始向国家交售余粮了。
这个历史上荒无人烟的盐碱窝,是怎样变成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新村的呢?
勇于挑战 不畏艰难
一九五六年,鹅鸭坡附近的胜利农业合作社贫农社员李福德,勇敢地提出要去开发和治理这片盐碱地。
当时,正处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李福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决心要让这片不毛之地,在社会主义时代为人民为国家生产出粮、棉。谁想,他的建议刚一提出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有的说:“不用试验,几百年不长庄稼的碱窝窝,再试验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有的说:“要能长庄稼,不早就有人去开垦啦,还能等到今天?”但是,广大贫农下中农却赞同去试试看,党支部也大力支持李福德,并决定由他带领五个社员去鹅鸭坡开荒试种。
这年春天,李福德他们就扛了铺盖,拿着工具来到这片荒凉的碱地。只见地上盖着一层白茫茫的盐霜,一刮风还带起盐屑满处飞。没有地方住,他们就在荒野里用茅草搭盖了一个窝棚。当初他们还没有治理盐碱地的经验,只是沿用了过去小农经济时代的做法,用锄刮掉一层碱,起掉一层表土。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开出了十二亩地,种上了大豆和春玉米。过些时候,多数苗没有出土。但是有一些苗却稀稀拉拉地探出了嫩绿的头。李福德他们十分欣喜,盼望这些苗能茁壮地成长。可是,没过几天,由于土壤底层的盐碱上升,终于把那仅有的几棵苗也盐死了。李福德没有气馁,他想再种种旱稻和棉花试试看,结果也失败了。
党支部及时了解试种的情况,热情地鼓励李福德说:摔倒了爬起来再干。贫下中农还是要翻身的,他们会支持你。李福德也想:要想翻身,非得治好它才行。这个在旧社会吃尽千辛万苦,从十七岁起就给地主当长工的老贫农,在一九五七年又鼓足勇气第二次上阵了。党支部还派了共产党员李福让作他的助手。这回他们接受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向外地学来了围埝平种的方法。他们在地的四周筑起了土埝,蓄住雨水,用它压盐,然后施上底肥,种上了十一亩棉花和一亩谷子。由于精心管理,结果棉田每亩收了二十来斤皮棉,谷地也收了七十来斤谷子。
这个荒碱野地里的头一次收获,鼓舞了贫农下中农改造大自然的信心。原来不同意治碱种田的人也惊喜地说:碱荒地上还真的长庄稼哩,老皇历看不得啦!这时,人们都跃跃欲试,想同大自然搏斗。这年秋后,党支部就因势利导,发动群众大诉碱害之苦,鼓励人们向盐碱地开战。在很困难的条件下,人们苦干了五个月,到一九五八年春天,开出七百多亩碱地,每块地的四周都加了围埝。还挖了二十四条排碱沟,打了十八眼砖井,修成了一个两亩来大的水库。这样一来,鹅鸭坡的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当年由于他们用水淋盐洗碱,通过排碱沟把碱水排走,所以土壤中的盐分大大减少,有利于作物生长,每亩粮食产量上升到一百二十八斤。这个胜利非同小事,它进一步告诉人们,穷碱窝是可以变的,盐碱地是能够治的,而且这里土地的增产潜力是大的。事实教育着人,前景鼓舞着人。这年秋收后,有不少人纷纷来这里安家落户,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新村,建立了生产大队。
前进路上 还有曲折
可是,当鹅鸭坡人又夺得一九五九年的好收成,在一九六○年继续满怀信心前进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波折。这一年,由于引黄工程淤平了一些沟渠,生产受到影响,产量有些下降。接着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这里又连续遭到了两年特大的洪水侵袭,刚刚建立起来的排水沟渠遭到破坏,地里的庄稼被水淹了,仅剩的一些种在高地上的庄稼又因水土流失,雨后重新返碱被盐死了,各种作物基本上绝产失收。社员住房也被水浸塌了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情绪低落,有些人经受不住考验,又离开了这块新开垦的土地。但是,大多数人坚持不走,他们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共产党员张月秋、李福让、李福德等人的带领下,同自然灾害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在雨季里,张月秋、李福让、李福德等分头到群众中去做鼓动工作,并且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排水修房,重建家园。秋雨过后,严冬到来,他们在上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一面组织社员扫碱熬硝,收割柳条编织篓筐,换钱买粮,度过灾荒;一面领导群众总结前几年改碱斗争的成就和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党支部又向大家提出:我们是依靠集体力量把改碱斗争进行到底,争取彻底翻身,还是半途而废,继续忍受碱害?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社员们纷纷表示:事在人为,地在人种。不怕苦,不怕难,一定同老碱地斗到底。这样,一个热火朝天的恢复灾后生产的斗争又在鹅鸭坡展开了。
鹅鸭坡人是好样的,他们敢于坚持下来,继续展开改造盐碱地的斗争,还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改进了治碱的办法。他们豪迈地提出:天上的水我们用(积雨水压盐碱),外来的水牵它走(用沟排走)。经过一九六二年一个冬天的艰苦努力,灾后的鹅鸭坡不但恢复了原来的模样,而且还画上了一些新图。第二年,鹅鸭坡又重新走向增产的道路,粮食亩产获得了二百二十七斤的好收成。
彻底革命 永远向前
生产发展了,生活提高了,鹅鸭坡人有没有自满?的确,少数人产生了这种情绪。他们说:地够种的,粮够吃的就行了。
党支部在一九六四年春天及时地抓住了这个苗头,组织社员学习毛主席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文章,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发动社员对照文章,对照大寨,讨论自己应该怎么办?经过这场思想大发动,社员们认清了方向,进一步鼓起了革命干劲。有的说:盐碱荒地才开垦改造这么一点,怎能算完?有的说:人家大寨全是七高八低的山沟沟,还能创造六七百斤的高产量,我们这样好的平原地,只弄到一二百斤粮食,哪能自满?他们决心彻底革命,继续前进。这年春天,他们不仅如期完成了一千二百亩地的开荒计划,还新挖了排碱支沟十二条,斗沟六十三条。当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量上升到二百八十斤。
为了使鹅鸭坡的耕地能够实现旱涝保收,今年春天党支部根据外地和当地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治理洼涝盐碱地的方法。这套方法的具体内容是:以修台田为基础,排水为中心,排灌结合,同时进行植树造林,增施有机质肥料。社员们的干劲很大,按照这套方法又新建了一千三百亩高标准台田。这样,今年在大旱的情况下,全大队的粮食产量又比去年有了增长。
新华社记者 陈弘毅 商作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