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冬景萧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6
第5版()
专栏:英国通讯

冬景萧瑟
英伦三岛今年的冬天来得要早,还在十一月初就遇到了风雪交加,冬雾浓重的日子。大风大雪一来,这个号称欧洲第一大城市工业发达的伦敦城就暴露出它的庞大而虚弱的面目。交通阻塞了,煤气不够了,电力减少了。
在这年关逼近的日子里,伦敦城的经济形势就象满城风雨,漫天迷雾一样飘忽和凄凉。报纸上和人们口头上,都在谈论着这样一些凄冷的字眼:疲蔽,紧缩,后退,停滞。……
伦敦是西欧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在东西伦敦之间靠着泰晤士河边有一块方圆一平方英里的地区,就是伦敦的金融区。英国人把这块地区叫做“城”。每天清早,大批的银行职员,股票掮客,经纪人和投机者拥集到这个地区来。
金融城里风雨飘忽
在一个阴沉的日子,我们去参观了金融城的证券交易所。几百名经纪人在忙碌着,电话机不断地响着。指示牌上出现了红色信号,外币市场又发生激烈变动了。
我们找到一位熟悉金融城情况的人谈谈这
一年来闹得英国很不宁静的病症。他说,英国闹了一年的英镑危机,这次危机持续的时间特别长,病情又特别严重,过去七次危机时采取的措施这次都难以奏效。过去只要英格兰银行把利率提高就可以使英镑平静一个时候,但是这次提高利率的效果只不过维持一两天罢了。
七月里,英国政府赶快宣布第三次紧缩预算,但八月份,英镑又在呻吟了。工党政府想借重金融城的力量,但也无济于事。九月初英国不得不又一次向人借钱维持英镑。一年来英镑患病的结果,英国只落得一身沉重的债务。财政大臣卡拉汉最近不得不警告:不能脱掉冬大衣。看来英镑的前景仍然是不轻松的。
工业生产不容乐观
一个冷峭的夜晚,我们到一家旅馆去拜访一位从威尔士来的工会工作人员。在闲谈中,他谈起威尔士的煤业很不乐观,不少矿井将要关闭,许多年青矿工将要离乡背井,到外地谋生,而年老的矿工多半会陷入失业的队伍。
另一位从威尔士来的人说,威尔士有欧洲最大的钢铁厂,但英国钢铁工业的现状困难重重。还有一位苏格兰的人士,当问起苏格兰的煤业和造船业时,他也表示前景并不美妙。
在岁末天寒的时候,煤矿、造船、纺织和铁路等这些英国历史悠久的工业仿佛也都走进了暮年冬景。目前一年关闭四十个煤井的速度已嫌太慢,国家煤矿局要求加快封闭速度。
英国的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看起来也是前途满布荆棘。美国资本特别同这些部门拼死拼活地进行竞争。美国的飞机制造商们利用优势,抢走英国飞机生产的海外市场,抢走英国的军用飞机订单。逼迫英国的飞机工业缩小规模,关闭工厂和裁减人员。在这些工业遭到困难时,美国就派人来招聘英国的技术熟练的人员,去为美国资本赚取更大的利润。难怪一位英国议员前几天大声疾呼地说,“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我们将看到整个英国的飞机工业落入美国人的手掌中去了。”
伦敦街头景象凄凉
在圣诞节到来前,伦敦地区又刮了几场大风,时时下着阵阵细雨。市中心的几条大街上,虽然增加了许多灯彩,一些大商店也作了许多新奇的装饰招徕顾客,但是一到下午就显得非常阴晦。一些商店里顾客寥寥,营业额比去年减少多了。但是,到了夜里,索豪地区一带的夜总会里灯火辉煌,一些挥金如土的人们沉醉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一些巨富豪商们特别赶到海滨别墅去过节。
就是节日前几天,一家英国航空公司的工厂宣布了将要停厂的消息。这家工厂的将近两千名工人,其中不少是在工厂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工人,将被抛上街头。工厂的许多女工听到这一决定当场就哭了起来。一家电气公司也宣布新年到来,要裁减一千五百名人员。
在圣诞节前的一个星期日,我们在泰晤士河上的滑铁卢桥旁,遇上了一批游行队伍。这是一批没有地方居住的人们的请愿队伍。这些人已经行走了三天,正在向市中心走去,他们打着写有“无家可归”字样的标语牌,在西伦敦繁华的街道上构成了一种颇不相称的景色。
物价上涨了,这是今年第三次物价上涨的浪潮。失业人数逐月增加了。报纸上的大字标题指出,经济形势象一颗“定时炸弹”。有人在抱怨,英国首相每年岁尾到华盛顿去“朝圣”,而不注意已经够呛的“家务事”。许多非洲国家谴责英国庇护南罗得西亚史密斯白人殖民政权,并且同它断绝外交关系的消息又陆续传来。这些内外交困的消息更加重了冬日萧瑟的气氛。 新华社记者 李楠
(附图片)
苗 地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