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干劲要大 步子要稳——安徽省是怎样运用毛泽东思想领导生产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7
第1版()
专栏:

干劲要大 步子要稳
——安徽省是怎样运用毛泽东思想领导生产的
“干劲要大,步子要稳”,这是做好一切工作必须活学活用的毛泽东思想。我们在安徽省的访问,耳闻目睹这里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蓬勃向上的变化,非常亲切地感到毛主席的思想在革命实践中产生的伟大影响。
潜力大不等于落后
在访问中,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安徽省潜力大。潜力大,是落后的表现”。在结束访问后,我们发现,这句话,体现了一种谦虚的精神,但没有准确地反映出安徽省变化中的全貌。
说潜力大,是合乎实际的。这个有着十四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七千三百万亩耕地、三千一百万人口的地区,是一个未来的大粮仓。地理条件是优越的。长江和淮河把全省分成三种类型的地区。淮河以北是大平原。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之间是丘陵地区。长江两岸是稳产的水田。全省平均气温十五度,无霜期二百天到二百五十天,平均降雨量八百到一千八百毫米,适于各种作物生长。只要经营好了,就能够向土地要更多的粮食、更多的经济作物和多种多样的财富。
潜力大,是不是就是落后的包袱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如果故步自封,满足现状,不是挖掘潜力,而是坐享其成,的确可以变成包袱。今天的安徽,已经不是要不要甩掉落后包袱的问题,而是振奋革命精神急起直追的问题。在省委领导下,各级干部反对无所作为,反对骄傲自满,反对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他们用尖锐的方式提出问题:“治山治水不如山东临沂,棉花不如湖北新洲,怎么办?”
革命干劲是革命人的思想风格。没有革命干劲就没有人的因素第一。安徽省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因素起了决定的作用。今年并不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淮北地区有涝灾,固镇一带今年八月下了一千三百毫米的大雨,造成近六百多万亩的灾区。江淮丘陵地区是一九○八年以来未有过的大旱,许多地方晚稻没有插上秧,只得改种旱粮作物。但是,自然灾害再也没有一九五九、一九六○、一九六一那三年的气焰了。尽管有灾,全省仍然取得了好收成,今年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十。农田水利建设,去冬今春做了三亿六千万土方,比前年增加了一倍,投资却同前年相等。今年全省收购红花草籽二千万斤,解决了近千万亩绿肥的生产问题。这一切都是在阶级斗争带动下人的思想变化的结果。今冬的生产情况,看来比春天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放下包袱才能鼓足革命干劲
安徽省的大好形势是怎样来的?据安徽的同志们分析,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是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挂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抓革命促生产,全力办好集体经济所造成的。这样,革命的空气浓厚起来了,革命的干劲发扬起来了。政治统率一切,生产也就稳步上升了。
六安专区有个淠史杭工程,这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都江堰”。从一九六二年起,灌区年年扩大二、三十万亩。有了水,自然条件变了,产量应当大增,可是因为思想没有完全跟上形势,许多田仍然蓄水不种绿肥、小麦。有了水就要增施肥料,推广良种,否则,产量还是上不去。这是一系列的生产革命。去年,领导狠抓这些方面的工作,今年取得大丰收。这个地区十二个县和市,一九六二年粮食总产量二十二亿斤,今年四十一亿斤。棉花去年是一千五百万斤,今年上升到三千四百万斤。
革命干劲从那里来?从领导思想革命化中来。安徽省曾经几次组织干部学习毛主席《学习和时局》一文中关于“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指示,要同志们自觉地放下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的包袱,自觉地改变精神世界。人们每进行一次自觉革命,都对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有一层新的体会。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动力。
发扬革命干劲,还要找差距,借东风。省委的同志带上地委、县委书记,地委、县委又带上公社、大队的同志去外地学习。他们到了上海郊区,江苏苏州专区,浙江绍兴地区,湖北黄冈地区和山东临沂地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人原来以为“江南产量高是因为条件好”;到了人家那里才明白江南高产的条件主要是人创造的,自己所在的地区有不少条件比人家优越,却利用得不充分。芜湖缺毛竹,芜湖的同志看到南京附近竹子多,很是羡慕,就问当地同志:“竹子是那里来的?”回答是从芜湖地区广德县来的。访问的同志说:“我们天天喊没竹子,其实自己眼底下就有,就是没有看到。”现在,种植竹子已经成了群众性的行动。许多外地的好经验过去听都不愿意听,现在一看才明白了,任何一项成功的先进经验都不只是技术问题,都有一个敢不敢革命的因素在内。领导思想革命化了,才能认识先进事物,并因地制宜地利用它。
稳当、求实也是革命精神
没有革命干劲,就不能前进,因而也就谈不上稳当。有了革命干劲,要急起直追,还要头脑冷静,脚步放稳。有人把稳当同保守看成是一个东西,这是不对的。稳当,是前进中的稳当。这种稳当也是革命精神。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工作也要稳步前进。一切革命者既要有雄心壮志和革命干劲,又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稳当的步子,两者缺一不可。
安徽的同志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省委的领导工作中坚持贯彻了这样几条原则。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实行生产民主,群众通了就办,不通就缓办或不办”。
“各级领导带头搞样板,而不是下命令、催进度、发号召”。
“做的多,讲的少,不放空炮”。
这几条原则,都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得来的。拿因地制宜这一条来说,今年全省种晚稻时正赶上天旱地干,插不下秧。怎么办呢?省委根据毛主席“两手准备”的思想,提出
“有水插秧,无水种粮”的口号,要求一切不能插秧的地方,因地制宜地改种适宜于本地生长的旱庄稼。结果全省丘陵地区旱地粮食大丰收。滁县改种了十万亩杂粮,获得全县增产百分之三十的好收成。当然,这里边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首先是思想工作,要说服干部和群众改变不愿改种的思想,要准备好种子。农谚说,“家有两套种,不怕老天哄”,这是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今年省委召开了几次会议专门讨论解决灾年用的种子问题。全省已经储备种子二亿斤,准备储备到四亿斤。
一切改革不但要通过试验,而且要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普遍实行。丘陵地区适宜种黄豆,群众是愿意种的,但是怕多种了黄豆,吃不上细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硬性推广,就要犯错误。省里根据农民的意见,决定用大米兑换农民一部分黄豆,从而提高了农民种黄豆的积极性。要改种必须解决一个群众吃粮的调剂问题,长丰县今年因旱改种了很多红薯,省里就用细粮兑换了一部分红薯,社员大为满意。
领导生产的因时制宜,不应当仅仅理解为按季节,按气象预报去催耕催种,最重要的是研究本地天气的条件,按照条件寻找避害求利的办法。安徽省气候变化最大的季节是在七、八月,江南旱,淮北涝,影响中稻插秧。从这样的天时情况出发,他们强调抓早稻和晚稻。先抓好早稻,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取得了争取晚稻丰收的主动权。
承认条件才能改变条件
有了革命干劲,是不是干工作可以不要讲条件了?有这样一些好心人,以为只要反掉了什么“条件论”,什么好东西就都可以在本地一下子一律推广。他们喜欢百分之百地“化”。这能够说是革命干劲吗?不,这是冒失。
条件是做好工作的客观根据。只有从客观条件出发去做工作,才能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条件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种以为可以从主观上反掉条件的想法,是天真而又幼稚的。
种双季稻是件好事,但是没有一定的条件就去推广,也会变成坏事。过去安徽省是有过教训的。推广双季稻要根据三个条件:一是水利和肥料的条件,没有比单季稻多一倍的水和一定数量的肥料,就不能种双季稻;二是劳力的条件,种双季稻比单季稻要增加近一倍的劳动量。各个生产队之间的劳力与土地的摆布,悬殊是很大的,不考虑具体条件强行一律推广,必然要碰钉子;三是畜力条件,耕牛严重不足的地区,推广双季稻也有困难。如果不是积极创造条件,根据条件允许的情况去办事,种双季稻也要减产。
办好事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好事也要变成坏事。种作绿肥用的红花草是件好事,但是不能把它绝对化,不能孤立起来看,以为越多越好。这里的同志说,按照安徽的条件,红花草大体上只能推广占全部稻田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超过这个限度,就要减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影响总的产量。
稳当,就是要按照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掌握矛盾并调节矛盾,不然就会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在江河两岸洼地圈圩垦荒是一件好事,但是要考虑到洼地围垦后失去蓄水分洪的作用,会提高水位,造成其他地区被淹。如果只顾一地围垦,不顾别地受淹,那就是冒失的行为,是不稳当的。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要有革命干劲。干劲往那里使?要学会利用客观规律改造条件。认识和掌握规律是要有过程的。譬如,要建设稳产高产田,从那里建设起呢?一个地区的农田大体上条件都是一样的,要改变条件,办法就是一分为二。安徽省把农田分成试验田、样板田、种子田和大田,省委提倡省、地、县、区、社、队六级都要种样板田、种子田和试验田。一切革命先要在试验田和样板田中进行,取得了经验再推广到大田。这是办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而稳当的办法。我们是要革掉一切落后的生产条件的,但是改变条件必须是逐步的。那种想超越主客观条件,在一个早晨把一切落后条件改革掉的思想,就是冒失思想。
步子稳才能步子大
步子稳,是不是就是把脚步放小呢?把稳当看作是不前进,这种思想一看就知道是错的。但是有人总习惯于把稳字同步子放小放慢连在一起,这种看法同样是不对的。稳当,只能掌握在那些敢于革命,不断前进,大有作为的人们手里。在前进的道路上,从实际出发,该大就大,该小就小,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这就是稳当。安徽省生产的棉花,一九六三年是六十万担,一九六五年生产了二百零五万担,相隔一年,产量增加了两倍。这可以说是既快又大了吧。正是由于主客观条件成熟了,步子走得又大又稳当。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呢?完全能够。安庆地区种的棉花面积同江苏省启东县大体相近,今年棉花亩产由六十多斤跃到亩产一百零四斤。但比启东还差二三十斤。地委的同志参观后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的棉花产量有条件赶上启东。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丢了粮食种棉花,白白地浪费了一季土地是不应该的。回来后采取措施解决粮棉生产问题,今年已有一半棉田种上了小麦。他们争取用一二年时间在棉花地里实现棉粮双丰收。今年全省棉花增产,主要是省委抓住了人的思想革命化,搞了样板田,从江苏浙江请来了五百多位植棉能手,从本省高产地区请了一千六百多位老农帮助低产地区。人的革命积极性加上外力的支援,情况就改变了。一切工作中的大、小、快、慢都不应当是想怎样就怎样,而要决定于工作的客观进程。一般地说,已经取得了经验的,就可以搞得快些,没有实践经验的,就要慢一些。我们干革命,总是要求把事情办得多快好省。多快好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作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克服困难,要摸索经验,要创造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慢就没有快。欲速则不达。慢可以给快创造条件。
革命出聪明
有人在工作中碰了钉子,常常不能及时回头,结果作出这样那样的蠢事。我们提倡人的因素第一,就是要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支配客观条件,而不要在客观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譬如种双季稻,如果只是一心搞双季稻,不考虑其他,也会把好事办坏。为什么要种双季稻呢?无非是要合理利用土、水、肥的潜力,多种一季粮食。这是问题的实质。因此,要的是多打粮食,而不要两只眼睛只看着双季稻。有条件能种双季稻,种了又能增产,这当然是好的。如果条件变了,不适宜或不能种双季稻,为什么不可以种一稻一麦或其他杂粮呢?安徽省委这样提出了问题,开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各地争取多种一季粮食的主动性。
在领导生产上如何掌握时机,有两种思想两种做法。一种叫做“一切都要早,早字当头,早就是一切”。这种说法在特殊的条件下也许是可能的,但是如果把它绝对化了,变成不顾季节等客观情况,片面追求早育秧,早插秧,早施肥,早收割,那就必然是瞎指挥。另一种思想叫做“一切工作从早抓”,就是毛主席说的“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了做好一件工作,早动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而不是让季节牵着鼻子走,这种早就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安庆地区同芜湖地区是上下游相连的邻居,他们之间进行着心照不宣的你追我赶的革命竞赛。安庆地区种的双季稻在全省是占第一把交椅的。芜湖地区则以种单季晚稻见长,今年他们一下子种了一百一十万亩农垦五十八晚稻高产品种,用这个品种,一般每亩可以多打二三百斤稻谷。安庆地委负责同志说:“芜湖的同志们这一着很厉害。我们用了好大力气只推广了二十万亩,他们能推广这么多,说明他们抓良种工作抓得早,试验工作和思想工作走在头里。”
革命干劲要足,步子要稳,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这就是革命的领导艺术。农业生产的本身是有它的客观规律的,增产还是不增产,潜力挖的是多还是少,决定于对客观规律是否有了认识,有了掌握的能力。决不要在客观规律之外,在八字宪法之外去乱想新花样,乱出新点子。那种不顾条件搞大水利工程,搞洋机电设备,单纯靠国家投资办农业等等想法,都是不对头的。我们抓农业生产的规律,一定要老老实实,千万不可离开这些基本条件而异想天开。这样才能挖掘自己的力量,走自力更生的革命道路。精神能不能变粮食?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有人怀疑过。现在无数事实都证明了,毛泽东思想同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生产的动力,精神就一定能够变粮食。主观唯心主义的精神,不反映客观世界,不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当然是没有可能变粮食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客观的存在,尊重人民的革命实践,严格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他们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就一定能够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领导生产就活了,就有了活思想、活典型、活经验、活办法,一盘棋下活了,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容地得到解决,就能够向客观规律要粮食,要棉花,要各式各样的人间财富。既有革命干劲,又要步子稳当,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一条客观规律。离开这一条,革命就不能真正落实到建设上来。
本报记者 安岗 汪琦 陈勇进
(附图片)
安徽五河县周庄公社今年的水稻获得大丰收。图为社员们在田间穗选良种,准备明年扩大种植面积。
李本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