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以牧促农 粮畜双收 乌蒙山上一面大寨式红旗——威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7
第3版()
专栏:

威宁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发展畜牧业,以牧促农,使历史上地瘠民贫的高寒山区,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威宁是贯彻执行农牧并举方针发展山区生产的一个榜样。
以牧促农 粮畜双收
乌蒙山上一面大寨式红旗——威宁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贵州乌蒙山区,如今出现了一面大寨式的先进旗帜——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这里的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亲密团结,奋发图强,从高寒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执行农牧并举,以牧促农的方针,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终于使历史上地瘠民贫的山区,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
到今年六月,威宁自治县的牛马猪羊等牲畜存栏量,已经比解放初期增加百分之六十五强。畜多肥多,肥多粮多。从一九五八年起,威宁已由缺粮县变成余粮县,去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一点八倍。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使当地人民的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地处云贵高原的威宁,为我国南方多山的农业地区发展畜牧业生产树立了榜样。这里平均海拔在二千二百米以上,年平均温度只有摄氏十一点八度,无霜期只有一百三十来天。山高雾大,气候变化无常。全县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一百多万亩耕地,大部分土质瘠薄。解放那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九十一斤。解放前,这里基本上还是一个半封建半奴隶社会。在国民党反动派、地主、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农牧结合
一九四九年威宁解放了。东方升起了红太阳,照亮了乌蒙山,温暖了威宁人的心。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斗倒了奴隶主和地主,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迫切要求摆脱贫困的枷锁,要求发展生产。但是,山还是那样高,气候还是那样冷,发展生产从何入手?有的人认为,威宁粮食产量低,只要发展粮食生产,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有的人认为,只要发展畜牧业,吃穿用都可以解决。有的人说,光搞农业,这么广阔瘠薄的耕地,所需的肥料和畜力从何而来?有的人说,光抓畜牧业,没有饲料和饲草,牲口又怎能发展起来呢?从解放以后,到农业合作化时期,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来达到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目的,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县委的领导干部,带着这些不同意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全县有五百万亩宜牧的草场和灌木林,当地群众有亦农亦牧的习惯,因此初步认识到必须走农牧结合的道路。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关于农业和畜牧业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农牧并举的光辉思想,传达到了乌蒙山区,县委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生产的正确方针应该是依靠集体经济力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实行农牧并举,以牧促农。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向荒山瘦土索取更多的财富。
在农牧结合、以牧促农的方针下,威宁人象抓粮食一样抓饲草、饲料;象重视作物选种一样重视选育种畜;从农牧业的生产计划到劳力、土地和资金都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从而为农业和畜牧业共同跃进铺平了道路。
开辟水源
威宁畜牧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同各种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这个县经常在冬春季节发生干旱,因此,威宁人把兴修水利作为建设山区的一项重要措施。龙街公社原是一个很缺水的地方,每年春旱时要到来回三十多里以外的小河去背水。但是距龙街二十里的龙姑,地洼积水多,一雨就成河。一九五八年冬天,社员们在总路线、大跃进思想的鼓舞下,在悬崖上凿石开沟,修通了长四十五里的盘山渠道,把龙姑湖里的水,引到龙街来。龙街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问题,而且使一万三千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一九六三年连续七个月没有下雨,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湖——草海,存水由一亿方落到一千万方。位于海拔二千五百米以上的凉山公社,社员们要走十多里崎岖小路下山取水。一九六四年开春,干部和社员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两篇文章,心里亮堂,干劲倍增。当时气温还在零度左右,公社党委书记宋仕祥带领四百多名社员动工兴修一座牲畜饮水塘。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斗,终于修成了一个冬春不枯水的蓄水塘,满足了五六千头牲畜饮水的需要。十六年来,威宁人民开凿了一千六百八十八公里的水渠,挖了一百三十多座山塘水库,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的三十多万人口和四十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也使全县稻田面积比解放初期增加三分之一。
引进良种
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同时,威宁人十分重视提高牲畜质量。解放前,威宁广大农民受尽了地主、土司的压迫和剥削,饲养牲畜的积极性不高,牲畜体质日益下降,到解放初期,这里的耕牛体型矮小,绵羊毛粗绒短。为了给国家、集体生产更多更好的牲畜,从农业合作化时期,威宁人民就着手进行牲畜品种改良工作。他们从遥远的新疆引进了细毛羊,从内蒙古引进了良种马。从一九五八年起,又开始培训牲畜配种技术人员,逐步建立牲畜配种站(点)。但是这些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有些人反对用良种公畜同本地母畜配种。共产党员、彝族姑娘、贫农社员陈明芬和其他三个女青年在龙街公社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农村优良种畜配种站,面对面地同封建保守思想宣战。第一年,陈明芬给四百多只羊人工配了种,下了三百七十只羊羔。第一批改良羊诞生了,羊羔体大又健壮,毛细绒长。由于这批闯将的影响,全县的牲畜改良工作得到迅速发展。现在全县牲畜配种技术人员已发展到八百多人,建立牲畜配种站(点)一百七十多个。威宁成了贵州省绵羊改良的先进县。
农牧双收
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圈肥和充裕的畜力。今年全县耕地施肥的面积和数量,均比解放初期增加一倍半。全县平均每八亩半耕地就有一头大牲畜,耕地时有了比较充足的畜力,再加上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等其他措施,全县粮食产量不断上升。农业增产,特别是高秆作物的增加,又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饲草、精饲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牲畜的饲养水平。
威宁人民知道,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只是跨出了第一步,比起先进地区来,还差得很远。为了彻底改变山区面貌,他们正在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不断革命,乘胜前进。
新华社记者 刘扬深 杨善清
(附图片)
左图: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贫农下中农代表和劳动模范在一起交谈。
右图: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七年来改良绵羊三万一千只,还为外地培育了改良种公羊八百多只。图为正在放牧的绵羊群。   伍素心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