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黄土高原大寨花——高西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7
第3版()
专栏:

黄土高原大寨花——高西沟
解放前的高西沟,坡陡,沟深,土地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不收。集体化以后,高西沟人削山头,修梯田,植树造林,农、林、牧业齐丰收。高西沟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坚韧、顽强的革命精神?因为他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
陕北,群山起伏,重峦叠嶂。高渠公社高西沟大队座落在陕北米脂县顶天山的北面。
这是个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陡,沟深,土地支离破碎,地块很小。全村一千九百六十多亩耕地,分布在四十个山峁和二十一条沟岔里。“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这是旧社会高西沟的写照。
高西沟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发扬坚韧、顽强的革命精神,十多年来削平了十八个山头,修成了四百九十一亩梯田。在十条沟里修了八条大坝、一百一十二条小坝和埝窝,淤出四十六亩坝地,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
高西沟人还在一千四百多亩荒山、陡坡上造林种草,建成了一百亩苹果园、一百亩杏园和五十亩桑园,发展了畜牧业,养了蜂和蚕。
旧社会,碰上好年景,高西沟一亩地也只能打四十来斤粮;现在尽管是平常年景,梯田和坝地的产量也超过那时的四倍。今年,高西沟遇上了少见的大旱,庄稼仍然获得较好的收成。
闯出一条路
高西沟人走过的道路,是一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道路。
一九四九年土地改革以后,高西沟的穷苦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分得的土地上,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垒埝窝,防止山上水土流失。全村农民联合起来在四里长的大银山沟打坝淤地。
可是,高西沟人修的这些地,块块小,抵抗不住坡面上的雨水。后来,连在大银山沟全村联合修的土坝地也被冲走了。
当时,高西沟人虽然心里难过,但并没有气馁。他们说:冲走了坝,冲不垮我们同自然斗争的决心。农业合作化给了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和勇气。他们再一次地在山坡上修地埂,加高地畔,一架山一架山地修。到一九五七年,修出了九百多亩坡式梯田。地有了埂,却还在山上斜挂着,还未能从根本上制止水土流失。一到下雨天,高西沟人就提镢扛锹到地里同泥水开战。
一九五八年全国响起了大跃进的号角,高西沟人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也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时,杜家石沟修成水平梯田的消息传到了高西沟。党支部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下决心修水平梯田,争取从根本上制止水土流失。
高西沟的山不寻常,到处是断崖陡坡,要把四十个山头,几千块地修平,那块不得深挖三五尺厚的土层,土地来个大搬家?在这里,要把地修平,谈何容易!
但是,高西沟的贫农下中农社员,看见眼前的高西沟,山越来越陡,沟壑越来越深,路越来越难走,粮食产量老提不高,那个不是心痛如绞?他们立志改变高西沟的穷困面貌。老贫农社员姬玉武说:“山再高,沟再深,只要我们人心齐,两个肩膀一双手,修一山少一山,治一坡少一坡,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这辈子不行,还有儿孙,山总有个治好的时候。”
正月的陕北,千里冰封,地冻得象铁板一样。往年初十,人们还在欢度春节。一九五八年这天早晨,高西沟的好汉们一齐上了山。他们一寸寸地掘开冻土,一块块地揭开冻盖,锅台大的硬盖,一扛就扔到了地边。掘出一两人深的土,在地边叠起两人多高的地埂,把地整平。干到天黑,终于修成了一丈四尺多宽、五丈多长的一块平地,地埂高达一丈二尺多。
修成的这第一块水平梯田,成为高西沟的一件大新闻。妇女们、老年人都来参观。
高西沟人从修筑水平梯田中看到了希望。第一个春天,高西沟修出了二十二亩梯田。
一九五九年,水平梯田第一次抗住了暴雨。前冬播种的十一亩四分小麦,亩产达到二百零一斤;六十八亩高粱,亩产达到了三百零四斤。七八十岁的老社员高兴地说:活着,还不曾见过这么俊的庄稼。
在斗争中前进
高西沟人在修筑梯田的过程中并不是从此就风平浪静。一连三年的自然灾害发生了,一九六○年春夏之间,高西沟百日大旱,第二年又是春旱,第三年的六月天滴雨未见。
旱情一开始就显得十分严重。一九六○年春,高粱种不到一半,地就干得种不进去了。这时,有些人回忆起了解放前发生大旱时的可怕情景。于是,有的人对修梯田动摇起来了,要求趁早放假让社员搞副业度荒。
支部请老贫农社员高增祥向广大社员进行村史家史教育。高增祥对大家说:“眼前受点旱,虽说日子困难,但比过去的生活好的多。党号召修梯田,就是要从根本上战胜旱灾,战胜水灾,一定要坚持干到底。”
在这困难的三年,高西沟人从未停止修地打坝。三年的自然灾害过去了,高西沟人也修出了一百一十七亩水平梯田。
高西沟经受住了三年困难和阶级斗争的考验,生产向前发展了。到一九六三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五八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五,林牧业的发展也很快。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员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于是,高西沟出名了,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有些社员因此自满起来了。梯田,照样修着。但人们精神状态不同,效果也就两样。过去修一亩梯田只用二十五个工,现在却上升到四十多个;过去四天修完的山坡地,这时却要用七天。
就在这时候,大寨大队的英雄事迹传到了高西沟。高西沟人议论着,比较着。有的质问自己:“大寨和咱的劳力、人口差不多,大寨是山咱也是山,为什么大寨人向国家交售的粮食,比咱的总产量还多?”有的对比着大寨,挖出了自己的思想根子:“大寨人身在大寨,看的是全国全世界,咱自己,端了个饭碗连窑门洞也没有看出去。粮食够吃了,劲头就不大了。”
思想提高一步,高西沟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大大前进一步。他们不仅加速修地打坝,建设更多的大寨田,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种柠条、种苜蓿、种草木樨。几年时间,他们在十条沟种下了六百多亩柠条。
高西沟人风格高
高西沟人同大自然斗争的十多年,不仅是改天换地的十多年,也是锻炼意志、培养艰苦奋斗作风、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的十多年。
一九五八年开始修水平梯田的时候,高西沟连一把象样的铁锨也没有。他们不要国家支援,不向国家贷款,自己造、自己买工具,大队用公共积累,逐年添置了木夯、铁锨、推车等五十多件工具。没有技术,他们派人到外地学,自己摸索。
今年,高西沟遭到了特大的自然灾害,这里最大的一座黄蒿坪淤地坝却在五月一日动工了。多少年来,高西沟人为了修这个工程反复地算账。秋天算,收获忙,抽不出人;春天算,人少工程大,耽心汛期打不成。算来算去,迟迟未敢动工。今年大旱,迫着他们下决心动工。
高西沟人关心这座坝,上级也关心这座坝。县领导部门告诉他们:县的水利专业队可以抽调三十多人支援你们。高西沟人说:“不能要,专业队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公社提出:周围的大队可以用换工的办法支援高西沟打坝。高西沟人说:“不能要,周围各队还有自己抗旱任务。”
但是,大坝必须在五月三十一日打到九米零五的高度,预防可能发生的十年一遇的夏汛。高西沟人全部紧急动员起来了,农田上的社员,起早睡晚抗旱,每人挤出了五天时间上坝;十五名放羊的也抽空来支援。五月三十一日黄昏,大坝升高到九米零六。
三个月,旱情继续发展了。公社打来电话:国家准备拨给高西沟三万五千斤救灾粮。许多贫农社员听了这个消息找到高祖玉说:咱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要国家的救灾粮。于是大家决定:一不要国家的救济粮,二不要国家的救济物资,三不要国家的救济款。高西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决不向国家伸手。
新华社记者 杨克现 韩国英
榆林报记者 田家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