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咱庄户人喜欢的学校”——记神木县民办半农半读卫生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2-28
第2版()
专栏:

“咱庄户人喜欢的学校”
——记神木县民办半农半读卫生学校
神木卫生学校,被当地农民誉为“咱庄户人的学校”,说它“最合咱庄户人的心意”。这个学校是怎样办成一个“庄户人的学校”的?神木县委和县人委根据群众的要求,决定办这所卫生学校;又按照群众的可能条件,坚持发扬老解放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动员全校师生建设学校,一不靠公,二不靠家,就把学校办起来了。学生学些什么,怎么教学,也是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农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决定的。正是由于办学校坚持了群众路线,这所学校就经受住了种种考验,风吹不倒,雨打不散,坚持办下来,培养出一批真正为农民服务、深受农民欢迎的医务人员。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神木卫生学校认真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教导办事,就把学校办好了。
陕西省神木县民办半农半读卫生学校,坚持面向农村,按当地农民群众的要求办学。六年来,这所学校已经为农村培养了三期一百多名既能劳动又能医护的红色医务人员,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爱戴。
根据农民的要求办学
神木是陕西省最北部接近内蒙古的一个县。这里北部沙丘纵横,南部山高沟深,地广人稀,不少村庄是“隔山为邻,数十里同村”。解放前,全县没有一所医疗机构,集中在城镇的零散医生也不过十多个,农村严重地缺医,疫病到处流行,贫苦农民得病不是求神问卜,就是“听天由命”。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医疗卫生事业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立了四十一处卫生院(所),有医药卫生人员二百一十人,但是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医药卫生的迫切要求比较起来,仍然相差很远。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改变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中共神木县委和县人委,在一九五九年三月决定就地取材,培养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村卫生工作者,成立卫生学校。
一九五九年六月,神木县卫生学校成立。学生大多具有初中和高小毕业程度。学习期限三年(包括生产实习)。学校按照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的原则安排教学工作和劳动。
半农半读、社来社去的卫生学校,是新型的学校,是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发展,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过一番斗争。这所学校从一九五九年办起来后,曾经有过两次停办,最后,无产阶级教育思想终于战胜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农民群众对这种“庄户人学校”的支持和拥护,教育了有关领导部门。农民说:“咱庄户人就要办这样的学校。这些会劳动,又会看病的医生,在咱农村能扎下根,最合咱庄户人的心意。”中共神木县委和县人委认真研究了农民群众的意见,决定按照原来的办学方向复校。
这所学校始终坚持发扬老区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革命精神,做到一不靠公,二不靠家,主要靠全校师生的双手,解决办校过程中的困难,这种作法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赞扬和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勤俭成风,自己理发、缝衣服、砍柴做饭。农民称赞说:“你们真是多面手,既会看病,又会种庄稼,盖房子,还会做饭,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青年。”
一切从农民需要出发
怎样使教学内容符合群众的要求?他们十分重视深入农村,直接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他们曾领导学生多次分组到二百多个偏僻山村,通过座谈会和到贫下中农家登门访问、治疗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当地疾病种类、分布的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发病情况。经过这番调查研究,确定把本地一百三十多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列为教学重点;其中最常见的蛔虫、风湿、地方性甲状腺肿和沙眼等六十种疾病,列为教学中重点的重点。一九五九年,学校初办时只有中医班,后来又增设西医班。开始,学习中医的,不懂得西医诊疗法;学习西医的,不懂得中医诊疗法,给群众带来许多不便。有的农民问:“你们当医生的还不会打针(或针灸)吗?”“咱庄户人就喜欢会摸脉、会打针的医生。慢性病喜欢中医看,慢慢用中药调养;急病愿意西医看,打针见效快。”还有许多农民群众要求用针灸、按摩等简便、见效快、花钱少的方法替他们治病。学校认真研究了群众的意见,认为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才能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因此在教学上采取了革命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强调把中西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紧密结合起来,学会各种预防疾病的知识和本领。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一贯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办法。如针灸疗法,按教学计划,要学完有关基础课后,第三年学习。他们根据群众要求,改为第一年学。建校初期,学校接受了群众的建议,因陋就简地设立了简易门诊室和中西药柜。学生一方面在县医疗机构见习和实习;同时也在这里边学习边实践。这个门诊室每年治疗患者三千多人次。病人在这里不用挂号,随到随看,教师诊断,学生取药,一般小毛病只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许多远道农民都愿意到这里看病。他们说:“这里看病手续简单,不用等,少悞工。”为了满足病人住校治疗的要求,同时使学生对某种疾病获得比较系统的医疗知识,他们把病人接到学校,或是设立家庭简易病床。学生轮流随教师检查病床,并协助做一些护理工作。不仅如此,他们还想方设法减轻病人负担。每年秋季采药盛季,组织学生上山下乡采挖药材。对于经济困难的贫下中农,总是尽量采用疗效好、又简便的针灸疗法,免费治疗,或者记账治病。由于他们这样热心地为群众服务,农民亲切地称这所学校是“咱庄户人的学校”。他们对这所学校的学生也十分信赖。
为农民健康服务一辈子
这所学校的领导一贯重视针对学生中的活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学生,教育学生为革命而学,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几年来,从这所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回到公社和生产队以后,一边劳动,一边治病,不怕苦,不怕累,没有医生架子,群众随叫随到,深受群众爱戴。农民普遍赞扬这所学校“够格”,说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医生是“庄户人的医生”。
六年来,神木县民办卫生学校坚持面向农村办学的根本保证,是党的直接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支持。由于神木县委和县人委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积极扶植这棵新生的幼苗,热情关怀它的成长,并积极领导组织全体师生在办学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按群众的意见办学,因而使这所新型学校,虽然经过两次停办,仍然能够风吹不倒,雨打不散,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本报记者 凌海 辛民 惠金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