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援农档案的重要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04
第5版()
专栏:

援农档案的重要作用
山西省手工业管理局工作组
山西省闻喜县八一农具修造合作社,为了把支援农业的工作做的更好,在一九六三年创建了援农档案。
援农档案就是农业生产中有关的情况和农机具分布情况的真实简明的记录。它是八一社职工根据实践中的体会,集体创造出来的。这个社在一九六三年以前,一到淡季活不多,一到农忙季节就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是顾了家里,顾不了外头,顾了这个地方,顾不了那个地方。工作很被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党支部和理事会发动全体职工进行讨论。工人们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做工作应当“胸中有数”,而我们支援农业恰恰是底子不清,事前无准备。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有的工人提出:“医院看病有个病历袋,我们支援农业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掌握情况的档案袋呢?”大家感到这个意见提的好。于是,理事会设计了一套登记卡片,组织专人,分片下去进行调查。把服务区里各公社生产队的耕地、土壤、种植作物、劳力、使役牲畜、中型农具、农业机械的分布和损坏情况,一一登记。以生产队为单位,分别建立“农业基本情况”和“农机具分布情况”两种档案。援农档案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把援农档案用好,八一社采取的办法是:
勤调查。从一九六三年以来,他们一直坚持搞典型调查并对农业基本情况一年普查一次,农机具一季调查一次的方法,使档案经常能准确地反映客观情况。
多分析研究。开始搞档案时比较繁琐,搞了十四种档案,后来经过多次去粗取精,整理为两种,达到内容集中,简明扼要。并用图表的形式把档案标示出来,经常熟悉,不断研究,随时查考。
根据档案来安排生产,指导生产。他们安排年度生产和季度生产,或给某一个生产队生产一种什么东西,都以档案作为重要依据。例如,香山庄大队需要钢锹用,他们一看档案知道了这个队强劳力的数目,就按实际情况给生产了十八张钢锹。工人把钢锹送到队里,社员们说:“我们没告诉你们,你们就知道我们要多少”。
事前查档,事后归档。给生产队修理机器时,事先从档案中查考这个机器的型号、马力、规格、使用年限、易损部件;在机器修理好以后,又把这个机器的损坏情况和原因及修理结果,记入档案。
八一社自援农档案建立以来,对工作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的有“四变”:
变被动为主动。过去工作经常被动忙乱。现在通过档案,掌握了各社队的基本情况,作到了早安排、早生产,“一步主动,步步主动”,“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比如,春分到谷雨是春耕生产紧张时期,就在春分以前把农民需要的整地、播种等农具如数准备好;在小满、芒种期间,就把“三夏”所需要的小麦收打和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农具准备好;在白露、秋分以前,就把种麦和秋收所需要的农具准备好;在立冬以前,就把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利等工具准备好。在力量上,分片包干,合理安排。农忙时,用百分之七十的力量搞修配,农闲时,用百分之七十的力量搞制造。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淡季不淡,旺季正常,不违农时,主动支援的局面。
变千篇一律为因地制宜。如犁铧,过去由于对各地的耕作习惯和土壤情况不甚了解,只生产了一种规格,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有一次把牛舌铧送到生产队,群众又退回来了。后来,根据档案上记载的各个地区的土壤情况,生产了不同数量的九种不同规格的犁铧,如粘土地生产有镗字铧;沙土地生产有天字铧等等,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变坐店等客为“雨前送伞”。没有建立档案时,不知道各社队需要农具的数量和品种规格,所以生产农具以后,多半是等农民找上门来买,有了档案后,为了方便农民,就经常主动上山下乡,送货上门,做到了“雨前送伞”。在送农具过程中,还向农民宣传并实行了“保修、保退、保换、保教技术”的四保制度。
变盲目修配为有计划地巡回修配。过去是遇到什么修什么,临时检查,临时配件,误工多,进度慢。自从根据档案上各社队农机具分布与使用情况办事以后,这种现象克服了。在平时就准备好了百分之三十的配件,作到随修随配;还实行了给生产队的农机具一月一小检修,三个月一大检修,按农时提前检修的制度。下乡检修也不是盲目瞎跑,而是按照档案什么地方有机具,就到什么地方去检修。
八一农具社所以能够创立援农档案,把工作做得更好,主要是全体职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以毛泽东思想挂帅,树立了一颗火热的为农民服务、为革命而支援农业的红心。他们处处为生产着想,他们认为只有了解农业才能有效地和全面地支援农业。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创造了援农档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