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一双铁肩改天换地——记江西瑞昌大桥大队改良红壤实现棉花高产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05
第5版()
专栏:

一双铁肩改天换地
——记江西瑞昌大桥大队改良红壤实现棉花高产的斗争
江西瑞昌县大桥公社大桥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以国为怀,在瘠薄、苦旱的红壤山地上,艰苦奋斗十二年,使棉花连年大面积高产,同时粮食自给有余,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大桥的七百多亩棉地,大部分分布在赣北赤湖西岸的二十一个支离破碎的红壤山岗上。解放前,人们形容它是“地在黄土尖,水等落雨天,吃饭没有田,穿衣收不到棉”的穷地方。
解放后,大桥人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双肩和两手,把红壤瘠地变成了黑壤沃土,战胜了两个五十多天不雨的中旱年和三个一百多天不雨的大旱年,使全大队的七百多亩棉地,连续四年亩产皮棉百斤以上。去年亩产皮棉高达一百五十斤,比解放那年增长七倍多,比合作化前增长两倍多。全大队六百四十多亩小麦(其中有五百九十亩小麦与棉花套种),去年平均亩产三百多斤,比前年增长百分之八十二,比合作化前增长近两倍。近几年来,全大队每人每年平均卖给国家皮棉九十多斤;从一九六一年起,全大队的粮食已经自给有余。
地穷肩膀硬
一九五三年冬,是大桥人组织起来改造红壤瘠地的起点。
当时,大桥下村三十三户农民,在大桥的第一个共产党员、现在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胡华先的领导下,组织起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一成立,许多社员迫不及待地要求改造红壤瘠地,改变棉花低产面貌。要改造酸性重、蓄水性能差的红壤瘠地,就要施用大量的肥料,加深土层,疏松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可是,附近都是光山秃岭,缺少肥源。单靠农家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怎么办呢?有人说:到山下赤湖去戽湖泥,捞湖草,挑肥上山。
可是,地这样分散,土这样瘠薄,要挑多少年才能使土变厚,使地变肥呢?
通过讨论,人们的思想统一了。大桥人就冒着严冬,在万家汊下湖,揭开了挑泥改土的序幕。
在湖里,几十个男女社员光着脚,站在冰冷的烂泥里,挥动铁锹,把泥草戽上岸来。
在岸上,另一批社员用土箕挑起泥草,迎着寒风,爬坡登山,送到红壤地上。许多人一天挑十六七担,每次来回要走三里多路。人们的肩膀磨得红肿。但没有人叫苦。
从这年冬天到一九五四年秋天,大桥人首先给近湖的四十多亩红壤山地每亩铺上了三百五十多担湖泥、一百多担湖草。结果,这年这些地棉花产量比上一年增产百分之三十一。
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大桥人。到一九六二年,许多近湖的红壤山地,由瘦变肥,由薄变厚,由红变黑,棉花产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还有不少离湖较远的地,仍然比较瘠薄。面对这些情况,有些人认为:反正现在有吃有穿了,歇两年不挑也可以过得去,何必这样苦?针对这种思想,党支部组织全体社员开展一次“为谁挑泥,为谁苦?”的讨论。
大桥人通过忆苦思甜,展望未来,眼界开阔了,觉悟提高了。再挑泥改土,仿佛肩膀上挑的不是泥巴,而是一担担棉花和粮食,挑的是支援国家建设的重担。
从一九五三年冬天到现在,大桥人整整挑了十二年的湖泥、湖草。全大队在二十一个山岗上的七百多亩红壤地,土层由薄变厚,由瘦变肥,由红变黑。土壤的初步改良,使棉花产量逐年上升。大桥人改造红壤瘠地、改变低产面貌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天旱地不旱
大桥人凭着这股“铁肩膀”精神,在改造红壤的同时,还同干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水是农业的命脉,红壤瘠地更需要大量的水。可是,大桥这地方,虽说近在赤湖边,然而地在山上,湖在山下,地高水低,可望不可及。因此,解放前十天半月不雨就闹旱,五十多天不雨就成灾。
解放后,特别是合作化以后,大桥人再也不听天由命了。他们说:过去种棉,是为自己活命;现在种棉,是支援国家建设。不管天旱不旱,既要种好,更要保收。没有水,就到赤湖里去挑。
十二年来,他们小旱小挑,大旱大挑,冒着酷暑骄阳,忍热受渴,用汗水战胜了干旱,使灾年农作物也获得好收成。
一九六四年,大桥遇到一百多天不雨的大旱,而棉地仍然亩产皮棉一百零四斤。这是大桥人为国保棉的巨大胜利,也是他们十多年来与天斗争的一个缩影。
这年七月下旬,大桥发生了二十八天不雨的伏旱,接着又是七十八天不雨的秋旱。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桥人没有被旱魔吓倒。伏旱一开始,他们便到赤湖去挑湖水,捞湖草,同干旱苦斗了一百多天。
为国家挑重担
大桥是产棉区,过去每年都要国家供应一二十万斤粮食。初级社成立后,许多社员说:我们年年由国家供应口粮,加重了国家的负担。我们要努力增产棉花,也要想办法增产粮食。可是,大桥这地方,土薄地少,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多地。除了种棉以外,哪里有地种粮食呢?有人主张:棉麦套种。可是过去有人试过,棉麦产量都很低。多数人认为,现在生产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主张再试一试。
社委会支持了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一面开垦一部分荒山湖地,一面进行棉麦套种的科学试验。胡华先同老农胡茂武等组成科学试验小组,从一九五三年开始,不断进行这方面的试验。
大桥人经过六个年头,四次试验,三次失败,棉麦套种的耕作试验终于成功了。
从一九五九年冬开始,大桥大队全面推广了小麦宽行条播宽幅的新技术,棉麦套种的面积逐年扩大,到现在已有五百九十多亩。同时,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肥料的增加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改善,终于夺得了棉麦两熟双高产。从一九六一年起,大桥实现了产棉区粮食自给有余的愿望。去年套种的五百九十亩小麦,平均亩产高达三百一十六斤以上。
* * *
大桥人回顾十二年来走过的道路,觉得走对了。但是他们并不满足。大家说:国家建设一天天在发展,我们对国家的贡献还是太小了。水利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棉粮要进一步做到稳产高产还有困难。我们应该“铁肩膀”加现代化。在湖边修建抽水机站,在山上开起盘山渠道,把挑水上山变为引水上山。
现在大桥人发扬不断革命精神,在杨家山脚下建起了一座抽水机站,在山上开出了一里多长的盘山渠道,揭开了向现代化农业进军、进一步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序幕。
新华社记者 王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