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在两条道路斗争中前进 记北京郊区粮食高产单位——南韩继大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05
第5版()
专栏:

在两条道路斗争中前进
记北京郊区粮食高产单位——南韩继大队
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公社南韩继大队,艰苦奋战八年,在瘠薄缺水的“旱高台”上建设了稳产高产农田,粮食产量稳步上升,成为北京郊区粮食高产的一面旗帜。
去年,北京郊区严重干旱,但是这个大队的一千一百多亩粮田,又夺得连续第八年大丰收,平均亩产量突破了千斤大关。全大队一百八十三户、九百零四口人,平均每人生产粮食一千三百斤。
南韩继大队能够连年夺得丰收,是因为它有一个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认真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党支部。它领导社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不断克服着资本主义思想,以及靠天、守旧、骄傲自满等思想障碍;同时,领导群众与天斗争,向地要水,大胆创新,改革耕作制度。这样,就使得南韩继的农田,逐步变成高产农田,南韩继人也锻炼成一支能打硬仗的战斗队。
南韩继原是个干旱、贫困出名的穷村子,村庄和耕地象一座高台一样,突起在“北京猿人”故乡龙骨山东南的平原上,地下水位很低。经常是别处不旱这里小旱,别处大旱这里特旱。南韩继的农民世世代代就是在这块“旱高台”上,同“旱魔”进行斗争,过着苦难的生活。
解放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成立后,南韩继人同干旱的斗争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八年间,南韩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两倍,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五。现在许多社员户都有余粮,集体也有储备粮。八年来共向国家交售了二百六十多万斤粮食。定方向
解放后,南韩继人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一直在寻找摆脱贫困的道路。走哪一条路?各个阶级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九五七年秋天,有些人(大都是富裕中农)提出主张,不要再啃这块干旱砂地,腾出主要劳力去搞“副业”。有个别干部也认为这是解渴的办法。但是广大贫农下中农社员不赞成,大声疾呼:不发展农业,单搞副业,这条道走不得!
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反映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两个相反的方向。党支部及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两年前的教训。那时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掌权,曾经以搞副业为名,干投机买卖。那一年赚钱不少,可是大部分被少数搞“副业”的人分走了,集体的庄稼没种好,秋后靠国家调粮食吃。一心务农的贫农下中农社员,粮、钱都分得少。
事实越摆越明,社员们说:这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邪道。我们应该坚持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如果种地的都丢下锄头去抓钱,伸手向国家要粮,国家的粮食从哪里来?社会主义靠什么来建设?
党支部书记徐庆文,深深懂得粮食的重要。这个曾经被地主逼出家门、参军后负伤转业回乡的“老八路”,以他亲身的经历对大家讲:“革命需要粮食。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封锁解放区,如果不是自己动手开荒种粮,就没办法战胜敌人。现在美帝国主义还在到处逞凶,如果我们农民为国家准备下充足的粮食,就等于给美帝最有力的反击”。
党支部又引导社员回忆解放前后两次大旱的两种情况,使广大干部、社员更加热爱新社会和明白了“粮食是宝中之宝”这个平凡的真理。他们决心听党的话,把心思和力气用到农业上,迎着困难,坚持走以粮为纲的正确道路。抗干旱
方向明确了,但是如何战胜干旱这个根本大敌?是听天由命,还是人定胜天?两种思想的交锋又在南韩继展开了。
这里附近没有河流,唯一的办法只有打井。可是一提到打井,有些人就搬出世世代代流传在南韩继的一句老话:“旱高台”不到黄泉难见水。然而大队党支部认为:社会变了,过去办不到的事情,合作社社员应该办得到。既然村里打出过饮水井,地里就能打出灌溉井。
就在一九五七年冬天,一支以党团员为骨干的打井队成立了。他们冒着寒风破土动工,在坚持了二十多个日夜以后,终于看到一滴滴泉水从井底的石头缝里渗出来。打井队员顾不得回家过年,一清早敲开供销社的大门,买回南韩继历史上第一台水车,连夜安装。
大年初一,全村老老少少象赶庙会一样,挤到井旁看水车浇地。
一九六○年,高压输电线路架到了南韩继,社员们就安装电机水泵,边抽水浇地,边深挖打井。随着井筒的不断加深,普通水泵已经无法把井水抽上来了。有人建议改用深井泵,但是一算账,每台要一万八千元,开支太多,干部社员就反复试验,最后,每眼井只花一千多元,就解决了深井取水问题。
南韩继人就是这样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找出一条利用有限水源抗旱的道路。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四年,他们一共打了五十多眼井,虽然有一半以上没打出水来或者坍毁了,但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收获:第一,打成功的十多眼井保证了全村百分之九十五的农田用水;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人们的靠天思想,树立了人定胜天思想;第三,锻炼出一支敢于斗争不畏艰难的抗旱队伍。
南韩继人就是在这种深谋远虑、不断革命的思想指导下,抗住一次又一次旱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巧种田
“旱高台”上有了水,肥料也相应地增多,到一九六二年,每亩地的施肥量已达一万五千斤。有了这些条件,南韩继人种出了好庄稼,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但是,新的任务又摆在南韩继人面前:继续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在耕作制度上进行革命,在争取稳产的同时,进一步实现高产。
一千二百亩土地是有限的,一百八十天无霜期也是没法变更的。但是南韩继人的智慧和干劲却是无穷的。他们决心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要把历史上的一年一季庄稼变成两茬庄稼。
在党支部领导下,他们向外地学习了套种的经验。当六月初小麦开始黄梢时,就把玉米提早点种在小麦行间。等到六月下旬,金黄色的麦子一收割,绿油油的玉米苗早已冒出地面了,这样就保证了玉米在秋季种麦前有足够的生长期,同时夏种的劳动力也可以腾出来,全力以赴用于收割。
但是,秋收季节更紧张。从收完玉米到种上冬小麦,也只有十多天时间。又要耕地,又要送粪,稍一耽搁,不是上千万斤肥料运不到地里,就是延误了小麦播种。为了解决这个尖锐的矛盾,社员们又群策群力想出了“留条地”的办法。他们在头年种麦时,就在每二、三十亩麦田里预留出一条六、七米宽的空白地,到来年春天,在这块“条地”上种谷、黍等成熟期较早的作物。到九月初,玉米还未成熟,谷、黍已经收割。腾出地来,先把种麦所需的粪肥运进去,堆着备用。再过几天,玉米收割了,社员们只要把“条地”上的粪肥往两侧地里散开,就可以适时耕地种麦。这样,他们就实现了“一亩地当两亩地种,一个太阳当两个太阳用”的豪迈誓言。
南韩继人大破旧习惯,大胆改革耕作制度,一年种两茬、两茬都高产的经验,为北京郊区农民指出了提高复种指数的道路。
新华社记者 王昭钺 周建英(附图片)
南韩继大队党支部,是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坚强战斗堡垒。图为支部书记徐庆文(左三)和支部委员、队干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比先进,找差距,领导社员继续前进。
新华社记者 朱立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