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敢叫风沙低头——记吉林扶余县造林治沙十五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06
第3版()
专栏:

敢叫风沙低头
——记吉林扶余县造林治沙十五年
扶余人民进行了十五年的艰苦奋斗,造林二十多万亩,保护了农田,固定了流沙。在大片沙荒上造林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由于他们认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沙荒终于变成了绿洲。扶余的变化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这个真理。
汽车在林荫夹道的公路上穿行。十二月的东北,滴水成冰。虽然树叶早已落光,但是从车窗遥望前方,视线还是不时被稠密的树枝挡住。公路两边的田野上,一排排的防护林,纵横交错,保护着一片又一片的农田。村屯外面,林木环绕,果树成行。
这就是以造林防沙著名的吉林省扶余县。
这个县从一九五○年开始,十五年来共造林二十六万多亩,其中农田防护林带十二万五千多亩,保护着二百二十五万多亩农田。在流动沙丘上营造固沙林一万五千亩,种草固定流沙面积十万零五千亩。这样,流沙不再随风埋没房屋和耕地,因风沙灾害而废耕的三万亩农田也复耕了。全县社队的三千七百多亩果园,去年生产水果六十八万斤。
植树造林,使扶余县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一九六二年九月观测,在林带迎风面相当于树高五倍远的地方,风速比没有林带的地方减弱百分之二十;在林带背风面相当于树高五倍远的地方,风速减弱百分之六十九。营造农田防护林较早的伯都等六个公社,由于有林带的保护,加上其它措施,粮食产量连年稳步提高。扶余原来是个缺少木材的地方,现在每年可以自己解决大量的建筑用材。原来寸草不生的大沙丘,现在成了“百宝山”,社员们在这里拣蘑菇、挖药材、狩猎,增加了副业收入。他们高兴地把林带叫作“粮带”、“宝带”、“幸福带”。
看到今天的造林成就,扶余人民经常回忆到十五年前的另一番情景。
扶余县在吉林省的西北部,总面积八百三十一万多亩,耕地面积四百零八万多亩。南、北、西三面被松花江、拉林河环绕。西部和南部沿江一带,有长三百里、宽二里、总面积达十七万多亩的连绵不断的大沙丘。每到大风季节,沙丘随风向东北滚动,埋没良田,吞蚀房屋。这个县的大片农田也常受风沙危害。
一九五○年,中共扶余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树立植树造林制服风沙的雄心壮志,按着毛主席的指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并且决定先从营造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入手,同风沙展开斗争。
当时,大部分群众因为吃尽了风沙灾害的苦头,积极拥护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主张;一部分群众虽然也迫切要求根治风沙灾害,但是怕造林不顶用,怕栽不活白搭工,怕影响生产,怕占用耕地,因此一时下不了决心;还有少数人对造林固沙不积极。县委认为,必须把领导者的雄心壮志,变为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少数人的积极性变成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呢?毛主席说:“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故领导者必须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的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中共扶余县委按照主席指示的精神,发动造林积极分子组成宣传队伍,到群众中广泛宣传造林的重大意义和具体政策,算了造林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无林的害处、造林用工和造林后的收益等几笔账。区区算,村村算。这样,许多人说: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造林的好处真不小啊!各级干部一面深入群众宣传造林的意义,一面和贫农下中农一起造林示范。渐渐地,原来有顾虑的人打消了顾虑,原来下不了决心的人下定了决心,原来不积极的人积极起来了。一场改造自然的斗争开始了。每年春秋两季,参加造林的人多达四五万。于是,扶余出现了一片片的“老年林”、“青年林”、“妇女林”、“少年林”……
扶余县人民在这场战斗中,先外(在沿江的沙丘上植树)后内;先造农田防护林,后造其它林;由西向东,有步骤地逐步开展。十五年来,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还有千百个不怕困难、勇于革命、坚持试验的英雄人物。伯都公社农林大队林场场长、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田富,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田富的老家在靠近沙丘的小溪浪河屯。四十三年前,当田富八岁的时候,流沙逼进屯子,全屯住户被迫弃家北移。当时,穷苦的农民面对风沙灾害,无力抵抗。解放以后,田富眼看着流沙逐渐吞蚀着耕地,十分心痛。党号召植树造林,他心动了,开始琢磨制服流动沙丘的办法。在大风天,他背风坐在沙丘边上观察沙丘移动情况。他边观察、边试验,终于在沙丘上种活了山竹子和柳条。田富的试验得到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不久就在大面积上推行。几年以后,这个大队的二十六个沙丘全部被固定了。田富经常说:“要造好林木,非得时刻把思想长在树上才成。”十五年来,他确实做到时刻把思想长在树上。
林子造起来了,斗争没有结束。造林一时,管林一世。扶余人以“大力造,认真管”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年复一年地抓紧了对林木的管护工作。
植树造林,战胜风沙,也有一个是依赖国家,还是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问题。
扶余县在植树造林的初期,所需苗木大都靠国营苗圃供应。由于苗木数量有限,有些地方就造不起林来。当时有的人说:“要想造林,上级就得拿苗木来。”广大贫农下中农社员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说:咱们过去用双手种出了粮食,现在再用这双手培育出树苗来。于是,一个自办苗圃的活动迅速在全县展开。这个县依靠一批育苗的积极分子,区区育苗,村村育苗,群众共办起苗圃二百五十处。十五年来,群众自己育苗和采集的苗木有一亿三千多万株,占造林总用苗量的百分之六十四点八。
要造林,不懂技术,他们就自己培养技术人员。十五年来,这个县用办造林技术训练班的办法,培养了六千多名技术人员,以这些人为骨干,向广大群众传授造林知识。
造林需要大量资金。扶余人就依靠自己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十五年来,全县共造林二十六万多亩,其中国家投资植造的只占百分之八。
扶余人也看到了自己不足之处。这里的树木多是杨、榆、柳等,珍贵树种很少,灌木很少。现在他们正在开始试验引进珍贵树种,栽植灌木,克服树种单一的缺点。去年秋季全县造林七万多亩,其中有不少是黄菠萝、花曲柳等珍贵树种。 新华社记者 孙修纯(附图片)
上图:扶余的防护林带已起到保护庄稼的作用左图:群众的护林活动(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会供稿)
中图:扶余沙丘上的林木 新华社记者 姜兴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