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毛泽东思想是工人阶级力量的源泉——创造发明63—101型电动夯墙机的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10
第5版()
专栏:

毛泽东思想是工人阶级力量的源泉
——创造发明63—101型电动夯墙机的体会
广东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木工 黄华庭
63—101型夯墙机,是我们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斗争中,在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光辉思想的指导下的产物。在创造发明夯墙机的十年过程中,我们特别深刻地体会到听毛主席的话,读毛主席的书,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是我们工人阶级获得无穷智慧、获得战胜困难、有所作为的力量的源泉。
104号图纸的诞生
我不是工程师,不是机械工人,也不是夯墙工人,而只是一个读了几个月书的木工。那么,我是怎样想起要创造夯墙机来呢?这得从头说起。
夯墙是潮汕地区建筑工程中最笨重的一个工种。它的使用范围很广,占整个建筑工程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夯墙的主要优点是:所用的贝灰砂这种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价格较为低廉,生产工艺简单,质量较好。因此,夯墙在当前为解决民用建筑、包括农村广大农民的住房问题方面,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但是,由于人工夯墙的操作技术非常落后,一个工人站在墙板上,持着笨重的墙槌,工作八个小时,弄得精疲力竭,一般只能夯半立方左右。因此夯墙工序常常拖着整个建筑工程进度的后腿。这就存在着当前生产的需要和夯墙工序操作方法落后、生产效率很低的矛盾,与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所以要充分发挥夯墙的优越性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必须改革操作技术,实行技术革命。
还在一九五三年,一位领导同志就要我创造出一部夯墙的机器来。可是我却不敢想到由我来创造这种机器。等到了一九五四年,我到北京参观鞍钢技术改革展览会,听了许多创造发明的故事,并知道许多先进人物也都是普通工人,有的也只读过几年书,小学还没有毕业。我想起那位领导同志对我说过的创造夯墙机的事情,心开始动起来。回来时路过武汉,又参观了电动砌砖机,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此我就开始进行夯墙机的设计。可是我原是个木工,连图都不会画,加上许多人都说,机器夯墙是办不到的,党委连年“出榜招贤”,也都没人敢来接受这个任务。我就不敢公开的搞,只在暗地里“练基本功”,一方面学画图,一方面进行设计。一直画到一九五七年,房子里堆满了图纸,可就是没有一张可以见人,不免动摇起来。
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形势下,党号召工人阶级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搞技术革新。在党委的支持下,我又继续进行夯墙机的设计工作。到这时,一共画了七十多张图纸。因为都是“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全都报废了。但是,我还是决心干下去。同时,由于夯墙工的缺乏,任务又紧,也给了我巨大的压力。不久,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组织先进工人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我就带着解决创造夯墙机的问题去学习《实践论》。当我读到“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段话时,感到好象毛主席站在我的面前,对症下药地批评我过去
“闭门造车”的错误。我还发现过去画了许多图纸都失败,主要的原因正是自己还不懂得夯墙工序的规律性。我接受这个批评,就背起包袱,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怀着从实践中去找寻夯墙的规律性的目的,到当时正在施工的潮阳华侨大厦工地去,和夯墙工人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有时和他们一样拿起墙槌,站在墙头夯墙。工人知道我们要研究用机器代替人工夯墙,大家热情支持。他们讲了许多夯墙操作的特点,经过这段时间的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之后,我总结出夯墙的两大特点和三大要求。两大特点是:一、操作场地有极大的限制;二、高空作业要绝对保证安全。三大要求是:一、冲程必须一致;二、必须一槌压半槌;三、冲击必须均匀密实。
这些特点和要求,就成为我以后设计夯墙机的主要依据。不过,只是摸到了这些规律,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结,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已经认识了的规律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这些规律来进行夯墙机的设计。因此,我在总结了夯墙的两大特点和三大要求之后,就把夯墙机的设计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夯机造型问题;(二)夯机锤击问题;(三)夯机移行问题。
在实践中,夯机造型是关键中的关键。我过去的设计所以一事无成,所以感到困难,也就是这个造型问题没有摸到门路。过去老是想着“墙路”只有二十厘米宽,而要用机器夯,就得有动力,即使是用一点七瓩的马达,宽度也超过三十厘米,“墙路”放不下马达,也就谈不到机器夯墙了。当我从参加夯墙劳动的实践中摸到了夯墙的规律之后,便初步解决了造型的设计了。因为我想人既然可以站在墙板上操作,不受“墙路”的限制,夯墙机自然也可以站在墙板上,就象人的两只脚那样,给夯机装四个轮子,利用墙板作为轨道,岂不是机器就可以不受“墙路”的限制,而且有了轨道,机器不就可以在墙上移行了吗?现在制成的夯墙机的动作有点象人,造型有点象小拖拉机的样子,就是这个缘故。造型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夯机锤击,也是一道难关。自一九五四年想创造夯墙机以后,我常常到外面参观,一有机会就研究各种各样的锤,画各种各样的锤。但这道关还是闯不过去。因为夯墙机的锤要求夯下去要与机身脱离关系,才能保证安全。如果锤不与机身分开,夯下去就要震动机身,使机器象蛤蟆一样在墙板上跳,就不能保证高空作业的安全。至于皮带锤虽然可以使机身不受震动,但没有管正,夯下去要摆动。其他象击轴锤、弹簧锤等等也都不合用。夯墙机的锤还要保证不论起点在什么高度,夯下去冲程要一致,不然每次加灰砂,墙渐渐夯高起来,冲程就要渐渐变短。以上考虑过的所有这些锤都不能适应夯墙的这一要求。后来还是在木工小组参加劳动时,看到组里革新的刨板机,受到了启发。因为木板的推进是由两个相夹的滚筒轮卷过去的,我设想把木板改为直竖,下面装上大锤,用滚筒轮卷动木板,再在木板被卷上去之后,两个滚筒自动移开一个,木板就自动落下来了,因为滚筒在任何时候转数都一样,木板被卷上去的行程也一样,夯下去的冲程就一致了。这样,既可以保证夯击时不震动机身,也保证了任何时候夯击的冲程一致。
为了解决夯机移行这个问题,我研究了汽车、摩托车、三轮车、脚踏车、拖拉机……,后来还看了车床、刨床等机械运转的原理,都没有结果。按照夯墙的特点,夯机的移行必须是:(一)机器不能连续移动,必须跑一下,停一下,一直跑,锤夯下去就要在墙板中间拖着,机器就要损坏,锤击也就无力;(二)要保证一锤压半锤,形成鱼鳞状的夯面,每次移动的距离就不能超过锤的宽度八厘米,而必须保证一停一夯,停时落锤,跑时起锤。这样,才能保证机器的稳定前进,保证安全,达到一锤压半锤,夯击有力,锤不拉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做过几十次试验,做了好多设想,请教了好多有关人员。这中间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最后才从活动吊车的棘轮的原理得到启发,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阶段的实践证明,人们如果不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是休想使工作能得到预想的结果的。我就是在《实践论》的思想指导下,坚持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才初步总结出夯墙的特点和要求,克服了闭门造车的主观主义错误,经过了一百零三次的失败,才画出了第104号图纸,摸到了夯墙机创制的窍门,设计出夯墙机来。
技 术 革 命 的 灵 魂
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充满着斗争的。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过程中,既有科学实验的斗争,也有思想领域上的斗争。就我个人的思想来说,几乎是从立志要创造夯墙机那一天开始,就有两种思想在斗争。一种是:工人阶级的革命责任感,促使我立下雄心壮志,不创造出夯墙机,誓不罢休;另一种是,总觉得象我这样一个只读过七个月书、从来没有摸过机器的普通木工,能够闯过这道关吗?特别是碰到困难的时候,心里就不免犹豫起来。这两种思想的斗争,有时还是很剧烈的。实在说来,只是靠着毛泽东思想,靠着党委和群众的支持,我才真正树立起工人阶级的雄心壮志,才有力量闯过这一道一道的难关。
一九五九年五月,我画出了第104号图纸,同年七月一日才做成了夯墙机的模型。就在这时,又展开了另一场尖锐的思想斗争。夯墙机模型和图纸送到了公司的党委会和经理室,受到了党和行政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当时,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都热情支持我们的创造发明,表示同意试制夯墙机。但也有个别工程技术人员,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出发,不愿意承认工人的发明创造,再三反对试制,经过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他才算勉强同意试制。
在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工人同志苦战了两个月,终于把第一部夯墙机制造出来了。
夯墙机的创造基本成功了,这时,省委拍来了贺电,市委送来了贺信,全国好几种报纸和刊物发表了报道,登了照片,全国各兄弟单位也纷纷来信祝贺,有的单位还要求定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认为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以后的发展是别人的事了,劝我休息。在这些议论面前,我也觉得有些话不是味道,但头脑也真的有点昏昏然。这时候我又重读毛主席的著作,在《实践论》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又读到:“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重温毛主席的话,我更加清醒了,认识到这些议论都是错误的。我为什么能创造出夯墙机来?是党和毛主席教导的,现在只在工专建筑工地试产,大规模生产能不能适应还不知道,怎么就能说完成了历史任务?即使夯墙机在生产实践中经得起考验,推广开去了,也不能因为这一点成就,就自满自足起来。如果说这样就完成了历史任务,岂不是就会躺在荣誉上面,再也不能前进了么!这怎么能算是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这么一想,头脑也就冷静了,认识到得了荣誉并不是目的,实现共产主义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
在这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中,也就特别深刻体会到要技术革命,必须先有思想革命,要思想革命,就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这是技术革命的灵魂。
我们还在不断革命中
在毛主席《实践论》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建立了一个机械夯墙队,一九六一年秋天带着机器到大南山华侨农场工地去实际施工,在实践中检验这刚刚出世的夯墙机。施工第一天,六部机器就搞坏了五部。当时工期很紧,工地个别技术干部就大挑毛病,说机器夯墙“咳嗽多过唱曲”。在这紧要关头,还是毛主席思想的力量使我坚持下来。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写道:“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有了这种思想,我就懂得“失败者成功之母”的道理。我一方面争取干部的支持,一方面以毛主席的思想鼓励机夯队的工人,说明技术革命必定有复杂曲折的斗争,说明我们现在即使失败了,能找出失败的原因,也就是成绩,坚定了机夯队同志的信心;同时又一手抓生产,为了完成工程任务,白天机器坏了,夜里赶修赶夯,以弥补工程的损失。通过这场施工,我们不仅提前七天完成整个工程任务,更重要的是肯定用机器夯墙是好的,也总结出试制的夯墙机的缺点:笨、重、粗、贵。笨就是机身太大;重就是每部机重二百多公斤,上下墙板要用起重机;粗是设计时理论分析还不足,用的是车床牙轮,加上操作不善,常要碰坏;贵是每部机的造价很高,影响将来推广。
施工回来,我就根据工地再实践中发现的新矛盾,提出了巧、轻、精、廉,与机器的缺点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斗争是尖锐的。因为从笨、重、粗、贵变为巧、轻、精、廉,要解决一大堆矛盾,特别是在解决重的问题上,更加困难。在这困难的时刻,我又联系着这个问题去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毛主席说:“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主席给我指出了解决的办法啦,但要如何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呢?我想,机身这样大,这样重,除了马达和夯锤不能改轻之外,就剩下马达的转数问题了。马达是高速的,夯锤的夹轮是低速的,要把马达的转数变小几十倍,就不得不大轮套小轮,一个套一个,齿轮多,轴心等零件也就多,机身装不下,就不得不用链拉到座后。机身大,机座和外壳也就随着大了。我这样一步一步的分析,一步一步的追寻。终于发现了重是主要矛盾,而重又是从变速系统来的。主要矛盾抓住了,我就请教工人,请教书本,找到了解决办法。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到一九六三年,我就画出新的图纸来,把过去变速系统中的几十个齿轮和机件改变成只有几个。这样,齿轮少,轴承也少,机座小,外壳也小,达到了巧、轻、精、廉。因为精了,机器更耐用;因为巧了,机身就小了,这样机重也就轻了,从原来的二百二十六公斤,减轻为一百一十五公斤,体积也比过去的缩小了三分之一;而且也便宜了,每部机的造价才相当于原来的一半左右。应当说,夯墙机的真正成功还是在一九六三年的十月一日,因此,夯墙机也就命名为63—101型。机器经过初步科学鉴定,效果很好。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矛盾总是不断产生的。现在,我们碰到的新矛盾是夯墙机带来的整个工序的革新问题,正如夯墙工人说的,我们有了夯墙机,但整个工序却是“穿西装,戴竹笠。”为了使配套设备完整起来,我们现在还在不断革命,不断解决矛盾之中。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党委的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支持以及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现在真正使夯墙工人兄弟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我们还必须不断实践,不断革命。我做的和学的都很少,更没有什么可骄傲自满。我一定永远听毛主席的话,戒骄戒躁,努力学习,继续前进。我一定要干一辈子革命,学一辈子毛主席著作。
(原载《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第二期,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