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从实际出发 打破洋框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11
第2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 打破洋框框
辽宁晶体管厂副厂长 马占一
我们从一九六○年建厂以来,根据自己的条件,走自己的道路,用一些自己制造的简陋设备和适应这种设备的一套新工艺,为国家试制和生产了大量的晶体管。
不过,我们开头两年也走了一段弯路。尽管穷干苦干,产品却老是过不了技术关。
我们就发动群众,总结经验教训,这才发现我们没有从自己的特点出发,把适用于进口设备的外国工艺,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制造的简陋设备上来,形成洋工艺和土设备之间的矛盾。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是进口洋设备来适应洋工艺,还是改洋工艺来适应土设备?全厂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有些同志认为,外国工艺是人家多年经验的积累,只能搬,不能改,改了就违反科学。因此,只能进口设备,不能改革工艺。
大多数人不同意这个意见,买进口设备要花几万元,而我们只有几千元试验费。如果这样,我们工厂就不能存在了,这怎么行呢?
我们认为,不管什么科学,总离不开条件。根据自己的条件,学习别人的工艺,创造自己的工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不管自己的条件和别人的不同,而硬搬别人的工艺,这才是违反科学。
改革工艺从哪里入手呢?通过学习《实践论》,我们和技术员首先到成品率很低的电解工序蹲点劳动,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外国工艺规定,电解后不进行测试,许多不合格品就到了下一个工序。我们和工人一道,试验出一种简易的测试方法,使不合格品马上返修,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我们的厂房简陋,影响到晶体管质量不稳定。特别是到了雨季,废品率很高。我们和工人、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用土办法制造了一种吸潮剂,涂在管芯上,并在高温保护下封帽,保证了晶体管的质量。接着,又发动群众改革了七八项工艺,使高频小功率管过了技术关。
一九六四年初,我们又接受了试制国家很需要、技术更复杂的高频大功率管的任务。有的同志又说,大功率管比小功率管的技术要求高,只能用洋工艺,不能再用土办法了。他们主张增加光刻、热压、蒸发等现代化设备,而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坚决走自己的道路。于是,组织了一个由中专毕业的技术员负责的、敢想敢干的试制小组,实行三结合,采用土办法,大胆实践。
试制这种管子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做成条形电极。大家经过反复研究,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创造出一种比用现代化设备还简便的做条形电极的新工艺。这样,高频大功率管也试制成功了。
实践证明:探索新的技术,也象登山一样,绝不止一条路。外国人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固然是重大成就,中国人从险峻的北坡登上这个世界最高峰,却是更光辉的功绩。在科学技术方面,要不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要赶上和超过别人,只有打破洋框框,走自己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