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智慧加双手 沙荒变良田——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县当铺地大队治沙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12
第3版()
专栏:

智慧加双手 沙荒变良田
——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县当铺地大队治沙斗争
当铺地大队艰苦奋斗十几年,在沙荒上大规模造林,兴修水利,建设旱涝保收田。当铺地大队改天换地的成就,是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闹革命的结果。他们推翻了“三座大山”以后,继续顽强地向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当铺地人民在取得巨大成绩以后,又用大寨人的高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找出七个不如大寨的差距,迈开大步奋起直追。“虚心使人进步”,更大的胜利在等待着他们。
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馆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在这里,人们对内蒙古赤峰县当铺地公社当铺地大队赞佩不已。
从展出的当铺地大队的许多照片上,人们看到,这里林带成网,果树成片,渠道纵横,水草丰盛,牛羊肥壮,庄稼竞长,村里村外一片青纱映碧空。
看到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有谁会想到十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风沙逞凶,洪水横流,农民不能安身的地方呢?
当铺地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老灾区。解放前,村庄的东、西、北三面被沙包围,南面又是雨季洪水泛滥、旱季白沙滚滚的阴河。田野里到处是沙包,九千多亩土地被沙丘分割成六百多块,二十多条沙龙横卧田间,占地两亩以上的大沙包就有二百多个,小沙包无法数计。这里刮风天特别多。刮起大风时,黄沙蔽日,流沙堵门埋房。春天因旱,农民往往无法按时种田。
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地主阶级的盘剥,解放前的当铺地,年年成灾,农民一贫如洗,每年都有人出外逃荒,人口越来越少,土地越来越荒凉,大多数土地变成了沙洲。
组织起来 开渠引水
一九四七年,当铺地人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打倒了地主阶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但是自然灾害仍然逞凶。这一年,一场大风,一场洪水,全部农田几乎失收。个体小农经济经受不起自然灾害的打击,有些刚刚分得土地的贫雇农,又含泪要出卖土地,许多人只好依靠国家救济维持生活。人们说:共产党来了,领导咱们打倒了地主,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难道还要受老天爷的欺吗?
刚刚建立起来的当铺地党支部,看到受灾的情景,听到农民的呼声,就开会研究,并且提出“打倒地主阶级,把土地分给农民,只是解决了由穷变富的前提,怎样使农民普遍由穷变富,只有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走组织起来这条路。”于是,由共产党员带头,走上组织起来的道路。一九五○年,党支部又提出“修渠造林,防风固沙”的号召,树起了向风沙开战的旗帜。当时,有不少人缺乏信心。他们说,过去有多少人栽树,都没栽活,当铺地这鬼地方就是和树无缘。然而一些贫农积极分子却抱着另一种态度。他们说,现在有共产党的领导,咱们翻了身,地是自己的地,水是自己的水,应当好好干一场,咱就不信治服不了风沙!于是,他们带头到各家各户串连,终于在全村群众大会上通过了党支部提出的修渠造林计划,有七十多人参加了同自然斗争的第一个战役——修渠引水。
可是不甘心死亡的阶级敌人,又出来兴风作浪,妄想堵住人们前进的道路。因此,这场生产斗争一开始就和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修渠刚开始,地主分子就出来放风,说什么:“老辈子人说过,这里有沙漏,渠修成,水也得漏光。”已经掌握了自己命运,决心改天换地的贫农下中农,不管阶级敌人的胡言乱语,继续挖渠引水。可是,新修的渠道果然连续发生跑水现象。这样,就有少数的人动摇了。
党支部为弄清真象,一面研究漏水的原因,一面派人看守渠道。终于发现原来渠道两次漏水都是阶级敌人破坏的。党支部向大家公布了事实真象,人们受到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认识到在进行生产斗争的时候,也不能忘记阶级斗争。这次阶级斗争的胜利,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大家修渠的劲头更大了,修成干渠接着又修支渠。水渠全部修成以后,当年就灌溉了八百亩农田,获得了好收成。当铺地人第一次尝到了组织起来和自然斗争的甜头。
群树挡风 林带护田
修渠引水,只能解决部分农田的灌溉问题。无情的风沙仍然逞凶作恶,新修的渠道常常被大风带来的沙子填平,人们只得一遍又一遍地清理。为了护渠和挡住风沙,就得栽树。
栽树,这是当铺地人梦寐以求的事。有些人曾三番五次地栽过树,就是栽不活。一家一户栽树栽不活,成立互助组的头一年栽树也失败了。可是,坚强的当铺地党支部,没有因为失败而灰心,他们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找原因。共产党员刘振国和陈洪恩等人,为了寻找栽不活树的秘密,常常围着“田家树林”的沙包上转,有时还到邻村小树林里去观察。他们看树,又找栽树的人谈,反复考察研究,终于发现了栽树不活的三条原因。找到原因以后,党支部就召集群众开会,找积极分子个别谈话,告诉大家,要栽活树,栽树人就要有栽活树的思想。同时宣传“群树挡风”的道理,提出要大面积造林。
人们的思想通了,信心高了,栽树的积极性也高起来了。从一九五一年开始,当铺地人开始大片造林,而且注意质量,当年栽的树百分之九十都活了。这一炮打响了,大大鼓舞了士气,没几年,渠边、河边的护岸林都栽起来了。人们又在考虑下一步的前进方向,党支部及时提出营造农田防护林带的计划。可是个体所有制限制了营造农田防护林带计划的实现。一九五五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全面营造防护林带的规划,经过两年的努力就实现了。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建立以后,当铺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创造了不少新的植树造林方法。在渠道河边靠水的地方,他们用“雁翅插条”的办法,随水流方向插上杨柳枝条,成活率高,护岸力又强。几年来,他们利用树少片小招沙包的规律,栽成了一条八里长的护岸林,使林外形成一条大沙坝。树长沙高,树更高。这条林带沙坝,既挡住了沙包的移动,也把阴河水挡在林带沙坝以外,使洪水泛滥得到一定的控制。
“水拖沙龙” “风搬沙包”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党支部提出要把九千多亩土地上高高低低的大小沙包搬走,以利于平整土地和引水灌溉。这个大胆的创议一提出来,又引起一番争论:“这能办得到吗?”“这得多少时间?需要多少人工?”于是,党支部就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愚公移山》。支部书记对大家说:“沙是死的,人是活的。愚公能移山,我们上千人组成的集体,难道就搬不走沙包吗?”经过学习和讨论,人们勇气大增,智慧和才能也得到施展。
在修渠引水的时候,有人发现“沙随水走”的道理。渠边上的沙子落在水里,就顺流而下。于是人们就有意识地往水里扬沙子,扬多少,就随水流走多少。水流越大,运走的沙越多。经过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试验,当铺地人就采取这个一举两得的办法,用水运走了沙子,又用水灌了田。有人还给这种办法起了一个名字叫“水拖沙龙”。开始人们利用水把高处的沙子送往低处,后来又进了一步,竟把水引到沙龙顶上,挖开一道弯弯渠,借水来回的冲撞力把沙子带走。一计成功,又激起一计。有人嫌一道渠运沙太慢,又创造了“鸡爪型”渠道,条条渠道从沙包顶上通向洼处,拖平了沙包,又填平了洼地。
“水拖沙龙”成功,给人的启发很大,于是有人想利用风力运沙。他们说沙包是风吹成的,为什么不能再让风吹平呢?风能为害,难道就不能为利?于是,他们就给沙包“剃头”,把沙包顶上的草铲掉。果然剃多少风吹走多少。有人索性把沙包扒开,一场大风就把沙包吹走一半。党支部及时总结了群众的这个经验,组织群众按着风向,把每个沙包都劈成两半,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利用风力把大沙包变小,把小沙包削平。他们还在低洼处修筑迎风坝,利用风吹来的沙把低洼处垫高。
当铺地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利用风、水运沙,节约了时间和大量的劳动力。但是,他们也不怕艰苦的劳动,不怕多流汗。风和水不能把全部沙包搬走削平,剩下来的就由人挑、人抬。十几年来,当铺地人用自己的智慧、双手和两个肩膀,搬走了全部沙龙、沙包、沙丘,共约两百多万立方米的沙子。
找差距 赶大寨
当铺地人依靠集体力量,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把沙荒变成绿洲。他们修建了长达十二华里的引水干渠和三十多华里的支渠,打了机井,使四千九百多亩耕地得到灌溉,旱涝保收;三千多亩沙地经过引洪淤澄,变为土层厚达一两尺的良田。同时,他们造林二千八百二十五亩,林带纵横交错,保护着所有的农田。他们还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解放前,这里的大牲口只有一匹骡、三匹马、十四头牛,如今有马七十五匹、骡子二十七匹、牛九十四头,羊和猪也增加了好几倍。由于生产大发展,当铺地由解放初期吃国家救济粮,跃进到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光是一九六四年,就给国家提供了五十四万斤商品粮。生产大发展,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也日益巩固和发展壮大。现在,当铺地大队拥有公共积累十五万元。百分之八十的社员盖了新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适龄儿童上了学校。
然而,当铺地人不满足于现有成绩,继续以大寨为榜样,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一九六四年春天,现任党支部书记陈洪恩听了关于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报告,受到很大的鼓舞。他想,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自然条件下,能达到粮食亩产七八百斤,而当铺地现在的自然条件比大寨好得多,亩产粮食只有二百多斤,怎么能说得过去呢?他回到大队就召集干部开会,向大家介绍了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和创业经验,并带头用大寨人的高标准,严格检查自己。他们用大寨比自己,找出“三有利和七不如”的差距。这就是土地、水利、工具比大寨好;可是雄心壮志不如大寨,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精神不如大寨,生产干劲不如大寨,干部参加劳动、搞科学实验不如大寨,共产主义风格不如大寨,精耕细作不如大寨,干部领导生产的基本功不如大寨。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把当铺地人的思想引向了高处,又朝前迈开了大步,急起直追。一九六四年,当铺地大队就新修了七条护堤林,七道丁字坝,新造林二百亩,补植原有防护林三百六十亩,积极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改革耕作技术,粮食的平均亩产量由一九六三年的二百零五斤提高到三百五十八斤。一九六五年又跳过了四百斤。他们不仅学习大寨人的艰苦创业精神,也学大寨人高尚的革命风格。一九六四年,他们支援兄弟社队造林用的树条三万八千株,树苗三十五万棵。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当铺地大队依靠集体,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战胜风沙,驯服洪水,成为林带成网,渠道纵横,五谷丰收,骡马成群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为当铺地大队的今貌。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