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这就是工人阶级的革命志气 上海永鑫无缝钢管厂勇挑革命重担勇攀技术高峰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13
第1版()
专栏:

这就是工人阶级的革命志气
上海永鑫无缝钢管厂勇挑革命重担勇攀技术高峰的斗争
黄浦江畔有一家只有三百多人的小厂,厂房矮小,设备简陋,至今还保留着芦席棚。这就是永鑫无缝钢管厂。
正是这个小厂,一九五八年,用土设备,穿出了我国第一根土法生产的无缝钢管。
正是这个小厂,一九六一年,从生产普通钢管发展到小口径薄壁管。
正是这个小厂,从一九六二年以来,又用土办法生产异型无缝钢管。现在,它能生产的异型管,有的象弹簧,有的象月牙,有的象梅花;有宝塔形的,瓜子形的,斧头形的,油条形的,前圆后方的,外方内圆的……,有的到现在还没有合适的名字。 
到这里参观的人都说:要不是亲眼看到,真不相信这么复杂的异型钢管,居然是在这么简陋的工厂中制成的!从永鑫厂,人们感受到自力更生方针的巨大威力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创造精神。
永鑫厂走的是一条什么路?
走的是依靠群众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攀登技术高峰的独创之路。到一九六五年底为止,他们制造的各种异型钢管,品种规格已达一百七十多种;连同圆钢管在内,总数已超过一千二百种。
走的是坚持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路。全厂现有一百零六台设备,大部分是自己革新和土法制造的。
走的是坚持自力更生、用穷棒子精神办工业的路。从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五年,上缴利润一千二百多万元,而国家同期给他们的费用只有一百十万元。
永鑫厂走过的道路说明,在毛泽东思想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工人阶级完全能够迅速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任务带水平
一九六二年,冶金工业部布置给上海下半年试制的无缝钢管新产品,除圆的以外,第一次正式下达了方形的、矩形的和椭圆形的三种共四个规格的异型钢管。
在上海市钢铁加工工业公司召集的会议上,试制的项目一摊开,圆管子试制任务被其他厂承担去了。剩下的异型钢管,要求高,时间急,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块骨头不是肉,以前,虽然有的钢管厂试制过少量异型钢管,但都是样品。
谁来承担这个任务?
永鑫厂工人出身的技术组副组长石圣钰,内心翻滚得厉害:异型钢管过去是进口的,现在我们的农业机械厂等着用,人家却不给我们了。中央领导部门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上海,就是相信上海工人能为国家争气,能够完成任务。再也不能犹豫了!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异型钢管的试制任务,我们承担!”
任务是接下来了,但是石圣钰心里并不很落实。第二天清早,他就去向厂领导汇报。
党支部书记赵熙祥一口肯定,这任务接得对,接得好!永鑫厂的职工应该有这样的志气,为国家多挑重担。“至于究竟怎么搞法?”副厂长说:“找老师傅们商量商量!”
试制异型钢管的消息,很快地在全厂传开了。有人拥护,也有人怀疑,一时议论纷纷。有人说,刚刚搞出小口径薄壁管,阵脚未稳,怎么又要前进了。他们担心,这样一来,异型管弄不出,老产品也完不成,一九五八年以来一直保持的红旗厂称号也可能会丢掉。
有人认为,一无技术资料,二无专用设备,三无工程技术人员,试制异型钢管的条件根本不具备。
凡此种种,都是事实。工人中,一半以上原先是理发员、皮匠、店员、三轮车工人、浴池工人等。从当前的技术条件来看,要在很短时间内试制出异型钢管,是有困难的。但是永鑫厂的职工有他们的“困难观”。他们说,如果没有困难,国家就不需要把这项重要任务下达给上海了;困难不可怕,就看我们怎样对待困难。
党支部和大家一起算了两笔账:一笔经济账,一笔政治账。对异型钢管的试制任务,他们打了个比方,好比做算术题:从永鑫一个厂来说,一时可能是“减法”(亏本);但是很多工厂、科学研究单位有了它,产品可以上马,研究项目可以早日成功,这却是“加法”;对整个国家来说,可以加速社会主义的建设速度,就不是减法和加法,而是“乘法”了。他们还把试制任务和反帝、反修斗争联系起来看。两笔账,算出了职工们奋发图强的锐气!
永鑫厂职工勇敢地承担了异型钢管的试制任务,他们以极顽强的毅力,制造成功了一种又一种的异型钢管,满足了用户的各种要求。在完成繁重任务的过程中,永鑫厂飞速前进了,永鑫厂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
志气出胆略
是什么力量激起永鑫厂职工敢去冒这样大的风险,非挑重担不可?
异型钢管用途极广。飞机、汽车、轮船要用到它;精密机械、科学仪器也离不了它……。然而,这类钢管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正当我国建设事业飞跃发展,对异型钢管的品种规格要求越来越多的时候,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却进一步封锁、刁难我们。
永鑫厂职工一提起这些,就握紧拳头、瞪起眼睛说,简直是欺人太甚!他们把自己制造的这些异型钢管,叫做“争气管”。
一九六三年,一家绸厂印绸机械上缺少一种不等边菱形钢管,而有的国家又不肯卖给我们。永鑫厂职工知道了,一股劲就把这种管子搞了出来。
有一个单位试制一项重要的产品,缺一种表面形状如波浪、装在机器上能不停地弯曲扭动的软管子。这种奇特的管子,要从某些国家进口,不用说是办不到的。这个单位派人跑了几个城市的很多个单位,都无法解决。最后,找到了永鑫厂。
按说,永鑫厂也可以推辞。对方又无图纸,只提了管子两头大小、长度等笼统的要求;厂里又没有专用设备……。但是,他们二话没说就把任务接下来了。
当时确实也有个别人冷眼旁观,说什么“轻诺者必寡信!”在他看来,永鑫厂根本拿不出这种金属软管来,随随便便答应人家,不过是吹牛皮,说大话。
是吹牛皮吗?不!没有图纸,自己设计;不会计算,找人帮忙;没有设备,就造土的。试制的压力大了,“嘭”的一声巨响,管子炸开了。油飞向屋顶,象雨点般地洒下来,淋得人们满脸满身。他们抹去脸上的油污,继续干,终于试制出来了。
看,革命志气激起了中国工人多么大的革命胆略!只要国家迫切需要,不论困难大小,不论数量多少、规格大小,永鑫厂职工敢闯敢干,敢于承担任务。
永鑫厂作出了一项规定:只要上级批准试制的新产品,来者不拒。任何人,包括书记、厂长,都无权拒绝接受;要拒绝,必须经过全体职工讨论。
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动写信给用户,把很棘手的任务要过来。他们还四处宣传自己的新产品,寻找品种更新、要求更高的异型钢管制造任务。
实践出经验
人们看到永鑫厂不断制成一种又一种的异型钢管,为国家争了气。是不是他们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任务呢?不!一个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的小厂,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要付出超乎寻常的艰辛劳动的。整个制造异型钢管的道路,就是永鑫厂职工反复摸索、不断实践的道路。
恰如青年工人季德全所说:“我们是来一样学一样,天天在学手艺!”
回忆一九六二年试制异型钢管的初期,试制场地是一间不过三、四张桌子宽的小屋子,地上坑坑洼洼,两头通风,那里除了两把锉刀、两把尺子,什么工具也没有。
永鑫厂职工从仓库里搬出一台已经报废的五吨小冷拔机,重新改装,拼拼焊焊,安装起来。党支部选拔了解放前轧铜皮的老工人潘阿耀,烧老虎灶转业的工人季德全,做裁缝出身的工人李志明,车工出身的技术组副组长石圣钰,成立了新产品试制小组。就这样开张了。
第一次试制的是方形和矩形钢管。他们设想,拉方管子可能跟做印糕差不多,模子是什么样子,拉出的钢管也一定是什么样子。根据过去的老经验,圆模子拉出的管子是圆的,方管子总得要方模子来拉。他们把模子做得方方正正,以为一定可以拉出方管子来!
可是出乎意料,圆管坯从方模子进去,出来的钢管不是方的,四边瘪进去了。有时拉拉又把管子拉断了……。
失败迫使人们跳出老经验的圈子,去摸索新的道路。石圣钰和季德全、李志明几个人,拿起拉瘪了的方管子,发现有的地方磨得发亮,有的还没有碰着。根据情况判断,这种现象是模子的四个边太直造成的。他们就拿了锉刀,一锉一锉地锉着那十分坚硬的模子。那里碰,就锉那里,最后竟把方模子的四个边锉成弧形,而方管子也拉成功了。
实践出经验,永鑫厂职工用锉刀“锉”出了生产方管子的一条规律:模具四个边要多大的弧度,拉出的管子正好是方的。
潘阿耀有句口头禅:“试试看!”永鑫厂职工就是这样,碰到什么样的新任务,都要去试试看。“试试看”,代表了永鑫厂职工勇于实践的创业精神;“试试看”,正体现了他们那种敢于探索新道路的创新精神;“试试看”,也反映了他们那种不怕失败、反复试验的革命韧劲。永鑫厂职工就是这样不断地“试试看”,试成了很多复杂的钢管,试出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土办法和土设备。
永鑫厂就是依靠潘阿耀、石圣钰那些土专家和工人群众,在短短三年多时间,试制成功一百七十多种异型钢管的。
传统出新风
生产在发展,品种越来越高级,要不要继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厂党支部早在两年以前,就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一九五八年,我们的第一根无缝钢管是怎样造出来的?让大家议论。
永鑫厂职工们回忆:那时,自己厂只有九十多人,全厂面积三亩三分,机器全是老古董,没有一个工程师。就凭这些条件,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投资,用土法穿出了第一根无缝钢管。
永鑫厂职工们说:传统不能丢!房子只要太阳晒不到,下雨淋不到就行,何必要高楼大厦!现在试制异型钢管,应该沿着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路继续前进!
潘阿耀说:一个人省一分钱,全国有多少厂、多少人呀,就不得了!
制成第一根无缝钢管的穷棒子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了。生产发展,钱总是要花一些的,但是没有要国家投资,简陋的房子修了修,还添了些芦席棚。他们自己动手,依靠协作,造出了一台台的土设备。试制油条形钢管需要“平面弹子”,买新的要几十元,潘阿耀向一个工人要了一副旧的弹子,向另一个工人要来一副旧的壳子,合起来解决了问题。
这个厂的党支部书记赵熙祥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企业,应该从国家出发,为兄弟单位着想!”
身在车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就是永鑫厂职工们的胸怀!
新华社记者 贺昌华 张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