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阅读
  • 0回复

颠倒了历史的《海瑞罢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19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颠倒了历史的《海瑞罢官》
史军
吴晗同志在《关于〈海瑞罢官〉的自我批评》一文中罗列了许多史料,证明《海瑞罢官》的创作是有历史根据的。他的错误只不过是把海瑞“突出得过分了,形象过于高大了”,因而使读者和观众觉得海瑞是“为人民的”。吴晗同志的检查是极不诚实和极不深刻的,需要继续同他辩论,直至彻底分清是非。
这里,只从《海瑞罢官》颠倒历史这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海瑞罢官》歪曲了阶级斗争的真象
在历史上,任何人物的活动都要受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制约,体现出他的阶级和倾向。历史剧既要典型地反映历史人物的活动,当然就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典型环境中去描写。
海瑞在明代隆庆三、四年间(一五六九——一五七○)出任应天巡抚。那时,由于自嘉靖以来,江南农村中地主阶级大肆兼并土地,鱼肉百姓,迫使大批农民四处逃亡。在他出任巡抚的这一年,苏、松、常、镇一带,潦涝成灾,饥民万千。这种情况一方面给封建政权的经济收入造成严重困难,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人民的不断反抗。这就使海瑞这样较有远见的封建统治阶级官吏忧心忡忡。因此,他一到任就一方面强调训练兵丁,加强对农民的戒备。另一方面组织民工疏浚吴淞江和白茆河,以便“修复水利”,“赈济饥民”,“安戢民变”。面对这样尖锐的阶级斗争的形势,海瑞能够在他的职权之内,推行一些所谓“兴利除弊”的措施,正是农民阶级长期斗争产生的结果,就封建统治阶级来说,则是为了消弥日益高涨的农民反抗斗争。而吴晗同志在《海瑞罢官》里却掩饰了当时江南阶级斗争的实际内容,在“自我批评”中还强调什么在苏、松“这个地区的阶级矛盾是农民对乡官的矛盾,不是一般地农民对地主的矛盾;这个地区的阶级斗争是农民对乡官的阶级斗争”。这就把海瑞排除在和农民对立的阶级之外,把在阶级矛盾中处于剥削统治地位的海瑞,颠倒成为站在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农民阶级的立场上,为农民阶级利益而斗争的英雄。他不仅模糊了“清官”海瑞的阶级实质,也抹煞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的这一历史发展中的基本事实。
尽管《海瑞罢官》描写了洪阿兰一家的苦难,可是吴晗同志既然抹杀了当时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提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他所提出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只是要农民依靠“清官大老爷”“为民做主”。既然“清官”是解决矛盾的主导方面,在这出戏里的贫苦农民遭受迫害的情节,就成为戏剧冲突的一个背景,目的只是为了烘托农民“救星”海瑞。在《海瑞罢官》里出场的农民,都被作者写成是只会向“青天大老爷”叩头呼冤,只会说“感恩戴德”、“朝夕礼拜”一类话的驯顺的人物,这是不无原因的。
在封建社会,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农民阶级中会有些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清官”,存在着一定的幻想。但是做为一个阶级来说,农民长期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必然会产生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行动。海瑞所处的时代,正是农民阶级积累着仇恨、酝酿着大规模反抗斗争的时候。苏、松地区的阶级斗争,已经出现了剑拔弩张的形势。海瑞离任后不久,松江的华亭,便有三县数万民众蜂涌而至,抄了恶霸地主董其昌的家①。这里的农民阶级,
哪里是象吴晗同志笔下那样一群消极无为的“群氓”呢?吴晗同志在这出戏中这样极力渲染当时农民对封建统治阶级“清官”的幻想,不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批判过的那种认为“农民要求于贵族的仅仅是消灭滥用权力的现象,而不是消灭制度本身”②的错误观点的再现吗?
海瑞是“撞在地主政权、专制政治基础上了”吗?
《海瑞罢官》选择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来结构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并无不可。问题在于吴晗同志从根本上抹煞了历史上农民阶级的革命精神,并且错误地把“清官”海瑞描写成为站在农民立场为农民利益而斗争一生的英雄,因而在《海瑞罢官》里也就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歪曲了。
历史告诉我们: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由于不同集团间的利益冲突和他们对阶级斗争的形势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对于如何维护与巩固王朝统治、如何制定和执行剥削农民的具体政策等方面,往往产生这样那样的分歧。特别是当一个王朝没落的时期,更是如此。在这个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内部的“反对派”人物,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抨击朝政,甚至对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提出一些劝告和指责。这种斗争,有时是十分激烈的。海瑞就曾冒死直谏,向嘉靖皇帝上《治安疏》;并曾直言不讳地怒骂过名重一时的“党邪言官”;后来一旦荣任应天巡抚,更“以身为标”,搞了一套裁抑豪强的措施,因而受到攻击、弹劾,终于丢了官。但是,这种矛盾和斗争,在农民阶级的反抗面前,是没有多大积极意义的。相反,海瑞一直主张对起义的农民采取“杀伐抚绥,并举无遗”、“用兵安民,并行不悖”的反革命策略。在这里,吴晗同志称之为封建地主统治阶级“左派”的海瑞,已把自己的阶级立场剖白得十分清楚。而吴晗同志在《海瑞罢官》里,却对海瑞的反动立场曲为回护,掩饰了他和农民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把海瑞描写成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农民对他极端信任,称之为“海父”“海青天”,奉之若神人。按照吴晗同志的描写,似乎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地主阶级的“右派”才是农民的压迫者,而地主阶级中的所谓“左派”却是农民的保护人,好象农民的命运就取决于这个地主阶级“左派”能否得势。这样便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以及当时对立阶级的矛盾的性质与界限,完全混淆了。
《海瑞罢官》把海瑞描写成一个超阶级的人物。他既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又是被统治阶级的“救星”。吴晗同志在“自我批评”中,还坚持海瑞在巡抚任上推行的“退田”等措施,是“撞在地主政权、专制政治基础上了”。其实,无论在主观或客观上,海瑞从来也没有触动封建政权的基础;恰恰相反,他正是忠心耿耿地维护封建政权。他勒令乡官退田,不过是按着“祖宗成法”,来“调停”一下当时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使封建统治得到巩固。在海瑞看来,“以下奉上”的剥削制度,是天经地义的,是不能动摇的。这里,根本不存在动摇地主专制政权政治基础的问题。海瑞如果真象吴晗同志所说的那样“撞在”这个政权的“政治基础”上了,那岂不成了反封建的革命英雄了!然而,这只是吴晗同志的一种臆造。
艺术虚构不能歪曲人物的历史命运
吴晗同志在戏里对海瑞这个人物的历史命运的描绘,也是违反历史真实的。这出戏竭力突出海瑞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意志”,煞费苦心地为这个戏设计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让罢官而去的海瑞在交革之际,还坚决地处死了恶霸徐瑛与贪官王明友,成为这场斗争的胜利者。其实,历史上的海瑞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性的人物。海瑞一方面和农民阶级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在统治阶级内部,受到当权派的反对,处处碰壁。在应天巡抚任内,虽然主观上想“竭尽心力,为江南立千百年基业”,但结果只干了九个月,便被弹劾下台。他在《被论自陈不职疏》里,就承认是个失败者。至于形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则决不是象吴晗同志所说的,“撞在地主政权、专制政治基础上”,而是在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交织的形势之下,他所自承的挽回明王朝颓败的任务,同他所能做到的极不相称。吴晗同志在《海瑞罢官》里,却硬把海瑞写成一个英雄的形象,甚至还由幕后合唱“海父南归留不住,万家生佛把香烧”作结尾,以渲染他的光荣与不朽。这种艺术上的“虚构”,正是表现了吴晗同志取消阶级分析,不从历史发展中观察人物命运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点。
当然,历史剧是允许艺术虚构的。但是无论如何,艺术虚构是为了更突出、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和历史人物的阶级特征。吴晗同志创作《海瑞罢官》,却是主观地取舍历史素材,随心所欲地加以粉饰、夸大和捏造,把当时决非海瑞所能做得到的事情,硬加在他的身上。这便完全不是艺术虚构范围之内的事了,只能说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观点,而有意识地歪曲历史真象。
颠倒历史的用意何在?
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剧也应该反映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真实情况。毛泽东同志早在二十多年前便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因此,需要把“这种历史的颠倒”,“再颠倒过来”③。这正是革命的戏剧工作者的一项光荣的战斗任务。而吴晗同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非但没有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把过去历史上的颠倒再颠倒过来,正确地表现历史上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反而狂热地美化和歌颂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海瑞,散布历史唯心主义的荒谬观点,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为历史而历史的历史研究,是从来没有过的;同样,为写戏而写戏的戏剧创作,也是不存在的。历史剧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都是作者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和观点出发,为了现实斗争中的某种政治目的而编写的。这一点,吴晗同志自己也并不否认。他曾经说过:“每一个历史剧都有它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或者以古谕今,以古讽今,指桑骂槐,或者是强调某一方面的教育意义,或者有其他意图等等,总不免夹杂一些糟粕,甚至对历史真实面貌有所歪曲。”④他还说:“剧作家从自己的观点、立场出发,这是不容怀疑的,因为谁都有他的立场观点。”⑤而在这篇“自我批评”中,他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竟说他之编写《海瑞罢官》,“完全是为古而古,为写戏而写戏”,竟“一点也没有想起过”自己说过不止一次的古为今用的话。这只能说明这篇“自我批评”是骗人的。那么,他写《海瑞罢官》不惜“对历史真实面貌有所歪曲”的目的何在呢?我们同意方求同志和姚文元同志就这个问题所作的揭露与分析。《海瑞罢官》出现在国际、国内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之中,与另外几出坏戏,形成一股逆流,不是什么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这正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两条道路斗争的具体反映。资本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思想企图通过《海瑞罢官》“借尸还魂”;作者歌颂海瑞这样一个历史上所谓“敢于和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人物,正是企图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反对派”树立一个历史上的榜样。《海瑞罢官》为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复辟服务的政治目的,是十分明显的。
① 《民抄董宦事实》。《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明武宗外记》第二一九——二五六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第一册,第六十六页。
③ 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四年在延安看《逼上梁山》后写给作者的信。《人民戏剧》一九五○年第一号。
④ 吴晗《论历史剧》。《文学评论》一九六一年第三期。
⑤ 吴晗《再谈历史剧》。《文汇报》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