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跋山涉水为农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23
第2版()
专栏:

跋山涉水为农民
下来以后,我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演出活动。先后在斜口、西泉、韩峪、行者、仁宗等公社演出。经常是每天换一个地方,包括走路、装台、演出、拆台、走路。有时一天演出两场,每天走的路在二十到五十里之间。例如在韩峪演出的那天,就是清早上山装台,为了照顾山区老乡,白天演了一场,晚上再演出,演完后下山,回到柳树村时已是下一点多了。
最艰苦的一次是到仁宗演出,我们选了二十七人,清晨七时从县城出发,背上自己的服装和化妆用品,道具用毛驴驮着,爬上骊山,经过烽火台,一路险道,直往深山里去。走了四个多小时,到了目的地,马上装台,简单地吃了点东西就演出。这里极为偏僻,老乡们已经两三年没看到戏了。山区老乡居住分散,一个村只几户人家,整个公社分散在五十里长、二十五里宽的山区里。老乡远道赶来看戏,那情景异常热烈。观众感动了演员,演出中还加了节目。演出完了,已经四点,来不及吃饭,每人啃了半个馍,就往回走。老乡们站在山头频频招手,我们匆忙下山。半路上,天就黑了。那天是阴天,加上山石又滑,穿塑料底鞋的同志一不小心就摔跤。特别危险的是,山路崎岖,一路许多地方濒临悬岩,多迈半步,就会不堪设想。幸好都早有准备,清晨出发时就带了手电。一路之上互相吆喝招呼。走得快的下了山,走得慢的还在山顶,前后相差近一小时的路程。那天留守的人,吃过晚饭就在县城里注目骊山,当见到点点手电光从山上下来时,真是兴奋异常,夜深人静,只听得骊山上传来相互吆喝声。当即写了欢迎词,跑上街头,在大路口迎接归来的同志。小姜、老许、小史、老吕、小韩,是整个队伍的先头部队,最先下来。欢迎的人与被欢迎的人街头相见。那欢迎词是:“山上一串手电灯,灯光闪闪象条龙,遥望战友下山来,无限风光在险峰。山高高,路重重,山上下来了轻骑兵。干劲大,思想红,全心全意为群众。铁脚板,过得硬,把文化送到深山中。二十七颗火热的心,凯旋归来进县城,我们留守队,来欢迎,欢迎勤劳的好弟兄。剧场烧好了白开水,洗掉征尘表仁宗。战斗经验多介绍,我们也要借东风。”从这里,可见当日情景之一斑。大家都说,这次行军锻炼了自己,没去的人虽服从了命令,也难免闹了点“情绪”。
结束了在华清各公社的演出后,我们又来到新丰各公社演出。渭南平原的冬夜,寒风瑟瑟。露天演出,穿着单薄的衣裳,当然会觉得冷。我们在秦始皇陵演出,四周空旷,一点挡风的地方也没有。这天寒流到来,浑身上下到处都是凉的,但心是火热的,观众的情绪是火热的。
中央歌舞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文化工作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