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增产节约的潜力能不断挖掘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26
第1版()
专栏:

增产节约的潜力能不断挖掘吗?
上海工人阶级的答复是:只要突出政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发挥人的创造力,不断革新技术,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就能不断地挖出潜力。
“添一分干劲,加一个措施,多一个条件,新的潜力就又出来了。”春节前夕,我们在上海访问的过程中,从领导机关到基层企业,常常听到这种对今年的增产节约具有无限信心的话语。
上海,这个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增产节约的新高潮在持续地健康地发展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不论走到那里,人们都在谈形势,议任务,学大庆,找差距。人们热情地告诉你,他们不仅看到眼前,而且看到未来;不仅看到中国,而且看到世界。他们已下定决心,今年要大大前进一步,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作出最大最好的贡献。
从较高水平攀更高山峰
今年,国家给上海的生产任务比去年大。上海还要大力支援全国各地工农业建设。从一九五八年以来,一直意气风发的上海工人阶级,今年还要集中力量,打好些歼灭战,在赶超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道路上,力争有一个新的跃进。而所有这些任务,都是从一个较高水平出发的。
一九六五年,上海的工业生产,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以上,是最近几年中增长比例最高的一年,许多产品,增长半倍到一倍。这一年,工业产品的质量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水平,一、二类产品,占全部产品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其中一类产品占百分之七十。这一年,也是品种大大增加的一年,试制成功了上万种技术上比较先进的新产品。所有这些突出的成就,都是在减少人员、降低成本、不搞大的基本建设的条件下取得的。这就是说,都是靠挖潜力取得的。一九六五年,是上海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的一年,是生产潜力大大发挥的一年。
攀登高峰,开始时,进度一般是比较快的,已经爬得比较高了,再往上爬,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九六五年,已经挖了那样多的潜力,一九六六年还能再挖吗?
“能,我们有条件。在前几年困难的时候,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高举总路线的伟大红旗,同困难作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现在条件这样好,一九六六年的增产节约,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上海的同志们,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信心呢?根本的原因是,上海的工人阶级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泛深入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深入人心,芦席棚下闹革命,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风尚,这些就是能不断挖掘潜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
上海一个工业研究所的青年祁志超,和另外七个青年人一起,担负了一项新产品试制的任务。在小阁楼上试验了一个多月,失败了。他们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的“老三篇”(即《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懂得了干革命要“完全”,要“彻底”。
“老三篇”坚定了他们的斗志,继续试验下去。他们走到街上,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张毛主席的象,回去贴在实验室的墙上,八个人坚决表示:一定要试验成功!
过了一关又一关。第二道难关已经试验了五百次,仍然没有攻破。大家又停止了试验,坐下来,又一次向毛主席著作讨教。他们想:大庆工人是靠“两论”起家的,我们也应当靠“两论”试制这个新产品。
当他们读到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的教导:“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这时,他们才明白: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不仅要有不怕艰险的革命精神,而且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要不断总结每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才能变失败为胜利。同时,他们又从《矛盾论》中学到:要集中力量攻破导致失败的主要矛盾。
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给了这八个青年人无限力量和智慧。在经过了一千零五次的试验后,他们终于突破难关,最后把新产品拿到手了。
我们来到了以生产异型钢管著名的永鑫无缝钢管厂。这个三百来人的,看起来很破旧的小厂,现在人来人往,扬名全国,各种用量很少但是很重要的异型无缝钢管的订单,纷沓而至。
在一间举手可触及天棚的矮小的办公室中,我们找到了党支部书记赵熙祥同志,他告诉我们:从数量上说,现有的异型钢管的订货,已经比去年增加近一倍。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在于特异、特大、特厚、特小、特薄,精确度要求特高。一句话,新品种更多,质量要求更严。可是,现有的设备和技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困难确实不少,怎么办?领导上把全部新产品的试制要求公布出去,和群众一起想办法。工人们讨论的结果是,要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勇于挑重担子,把所有的任务都承担下来。他们说:“挑不挑这个担子,是一个要不要继续革命,继续前进的大问题!”
这个厂的工人,把生产更多新品种的异型无缝钢管,同伟大的革命联系起来,就立刻产生了无穷的力量。公布的一九六六年新产品名单,绝大部分很快都被三个班的工人分担了,而这个厂的新产品小组却反而没有多少活好干了。
向群众指明主攻方向
“指到那里,打到那里”,这是人民解放军的战斗传统。如今我国的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要我们注意的是,把这种革命干劲引到正确的路上去,向群众指明主攻的方向在那里。这是极其重要的。
方向不明,方法不对,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损伤群众的积极性。上海的同志们,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认为一定要把群众的干劲,引导到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来,这样,增产节约的潜力,就会越挖越多,永不枯竭。他们的具体方法是,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向“五新”——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军。
发展“五新”的效果究竟怎么样?上海有一个起重运输机械厂,最近在一种双梁桥式行车上,进行了产品设计革命,采用了一种新设计,结果原材料节约了三分之一。这也就是为增产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原材料相对地增加了。
上海有一个冷冻机械厂,生产一种叫P11型的冷风机,原来每台的体积是十点八立方米,现在采用了新设计,只有一点八立方米。体积缩小了六分之五,大大节约了原材料,而制冷量却提高了。
上海有个泰山化工厂,这个厂的糖精车间,由于不断实行了工艺改革,生产流程大大缩短。去年上半年,省出一座六百多平方米的楼房和一百多台设备。到了去年年底,又省出一层楼和七台设备。其它车间也向糖精车间学习,空出的厂房越来越多,为增加新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一切产品都是要用原材料的。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大抓新型钢材、新型化工原材料以及其它新材料,是把增产节约不断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不把新型的原材料突上去,要想攀登高峰是困难的。”上海的同志们,不仅看到近处,还看到远处,他们把新材料的试制和生产,列为今年增产节约运动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这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增产靠“五新”,节约也靠“五新”。上海酒精厂,是全国节约用煤的先进单位。前几年,每生产一吨酒精,要用一吨煤,去年已降到六百公斤左右。今年全厂又提出了新的目标:“两吨酒精一吨煤!”这就是说,把生产每吨酒精消耗的煤降到五百公斤。这个厂为什么能这样大幅度的节约煤炭呢?就是因为他们在工艺流程上,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
综合利用,是节约资源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要实行煤、石油、木材等综合利用,也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新技术、新工艺。
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采用新技术、用大协作的方法来组织生产,对于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都有很好的效果,这些是上海在实践中证明了的。
芦席棚和现代化
采用“五新”,也就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出又好、又多、又省的产品。可是依靠谁来创造这“五新”呢?主要是靠上级拨新设备、新材料,还是主要靠少数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上海的经验是,两者都不是。而是主要靠群众,靠芦席棚下闹革命。
上海的各个工业企业,最近正掀起一个学习卫海铁工厂的热潮。这个地处杨树浦的二百多人的卫海厂,原来实际上是一个由十二家小铁匠铺合并起来的“大铁匠铺”。很大一部分厂房,是用芦席棚搭起的。除了两台皮带钻床、一台冲床和二十几把铁锤以外,他们再没有什么象样的“武器”了。但是他们拥有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的武器,这些革命的铁匠,在芦席棚下,用自己的双手,造出了许多效率很高的机械化的专用设备,从而造出了全国第一流的钢板弹簧。
在一定的条件下,芦席棚和现代化是并不矛盾的。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促进着工业的现代化。
当我们访问这个工厂的时候,看到他们正在自己动手建设新的厂房。芦席棚快要让位给现代建筑,但是芦席棚下闹革命的精神照样存在。他们并不以全国第一流的产品为满足,正在努力向世界上最好的钢板弹簧的目标奋勇前进!
群众的创造力无穷 技术革新无止境
“潜力究竟有多大?在群众发动以前,我们自己也闹不清楚。”这也是我们在上海访问的过程中,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在群众一旦发动起来以后,人们就会看到群众的创造力确是无穷无尽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也确是没有止境的。
上海机床厂,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工厂。它生产一种高级的、精密的螺纹磨床。为了适应我国工业发展的更广泛的需要,这个厂决定生产一种结构简化,又轻、又小、又便宜的,但却是精密的螺纹磨床。可是生产这种新磨床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数据。怎么办?还是老办法:找群众。从老工人中聘请的二十几个业余设计研究员,出了许多好主意。结果只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设计任务。零件从一千五百个减到五百个,但却保证了高精度。
当我们到这个工厂的时候,图纸已经出来,正在积极准备小批生产这种磨床,在五月份就能和用户见面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们在上海看到的许多事实,一再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教导,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群众发动起来,潜力犹如泉涌。在上海,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
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
在上海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新高潮中,还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这就是把赶超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作为增产节约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他们说,只有努力发展新技术,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新产品,更好地支援全国各地的建设,更好地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他们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
上海的同志们,牢牢记住了毛泽东同志的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实际上是同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的一场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上海负有重要的责任。
上海的同志们还说,进行这场斗争,必须有明确的阶级斗争观念,必须有压倒一切的革命气概。这就是政治。他们正在这个政治的统帅下,有重点地、有目标地从事着许多最新技术的研究、试验和应用。同时,各行各业,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赶超目标。
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
群众的干劲越来越大,增产节约的办法越来越多,越要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上海的同志们说: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日益发展,采用“五新”日益广泛,就更要强调严格的科学态度,强调一切经过试验。几年来,他们遵循着一条原则:任何一项不成熟、不可靠、没有把握的重大措施,不要轻易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上海纺织行业,这几年试验成功了不少新技术、新工艺,其中很多是带有革命性的变革,但是他们并没有急于一下全面推广,而是先选择一个厂作样板,然后再逐步推广。他们认为这样脚步才能不乱,才能真正跑得快,不走回头路。
首先不去突出政治,把增产节约运动只是作为一个经济运动,一个生产运动,或者只从技术着眼,只是少数人来挖潜力,那末潜力确是有限的。如果首先用毛泽东思想挂帅,把政治放在首要地位,把增产节约运动,也作为一个政治运动来领导,抓革命,促生产,抓革命化,促现代化,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去,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向“五新”要潜力,那末,潜力就会愈挖愈多。这是我们在上海访问中感到的一个最深的体会。
本报记者 张沛 周永康 李晴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