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我国气候和旱涝灾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26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我国气候和旱涝灾害
卢鋈
这篇文章指出:由于自然的原因,我国每年都会有旱涝灾害发生。即使大部分地区雨水调匀,仍然有局部地区发生旱涝。近六十年内,发生大范围的旱涝已不下三四十次,连续两年或三年干旱的情形也不少。这篇文章所提供的大量材料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的国家,做好备荒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可能发生的旱涝现象,我们必须做好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不断加强抗灾能力,才能在灾害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编者
我国发生旱涝灾害的气候背景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东濒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南北跨寒、温、热三带,疆土十分辽阔,大陆、海洋的热力作用对我国的气候有着极为剧烈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盛行季风,四季寒暖干湿分明,是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在冬季,从西伯利亚及北冰洋吹来的偏北风(也称冬季风),控制着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来自东南洋面上的偏南风(也称夏季风),自南向北逐步扩展,盛行于我国的东半部,气候以闷热、潮湿为主。春秋季是冬夏季风进退消长的过渡时期,气候比较温和。我国的降水多数都在干湿冷暖相差很大的冬夏季风相互交锋的过程中,因此也称季风雨。在一年内,随冬夏季风的南北推移和其强度的变化,而决定我国降水在地区上和时间上的分配情况。
我国一年内降水的分配,无论在地区上或时间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从地区看,由于造成我国大规模季风降雨的水汽主要来自东南海洋,北方纬度较高,距东南海洋较远,当南方暖湿空气长途跋涉到达北方以后,水汽已消耗殆尽,所以越往北、往西伸入内陆,降水就越少;在长江以南地区年雨量一般为一千到二千毫米,到华北、东北平原就只有五百到一千毫米了,西北多数地区则在三百毫米以下。从时间看,大部分地区一年内约有百分之五十的雨水下在冬夏季风交锋活跃的夏季三个月里,冬季降水量则占全年的百分之十左右。我国南方由于季风雨出现得早,退得迟,一年内雨带来回两次经过,雨水集中在夏季的现象尚不很显著,春秋季降水相当丰沛,有的甚至超过夏季。越到北方,由于夏季风到得迟、退得早,致使雨季短促,雨水集中的情况十分显著,华北平原一些地区夏季降雨量占到全年七到八成,春秋各占一成左右,而冬季尚不到百分之二、三。以北京为例,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比例分别为百分之九点四、百分之七十五点三、百分之十三点六、百分之一点七。我国季风降雨的另一特点是降雨强度大、暴雨多,雨季期间的降雨量往往大部分集中下在几次暴雨过程中,因此,即使在雨季期间,也时常出现较长时间少雨或无雨现象。这些情况也以北方比南方明显。在华北平原有些地区每年平均有二到四次暴雨,大部分都发生在七八月份,暴雨量有时要占全年雨量的一半左右。例如石家庄在一九六三年八月上旬一次连续的暴雨过程中降雨量就达七百三十八毫米,占了该年降雨总量的百分之七十点四,而暴雨过后,在同年的八月中下旬两旬总共却仅有十五毫米的降水。在强烈的冬夏季风交锋过程中,我国暴雨的强度往往是很惊人的,一九六三年八月四日,河北邢台獐么公社的二十四小时雨量纪录竟达到八百六十五毫米。虽然这是比较罕见的情况,但日雨量超过二百三百毫米的纪录每年在我国是屡见不鲜的,而在处于相同纬度的欧洲、北美一些国家中,象这样强的暴雨则是比较少的。此外,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降水在年雨量的分配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象闽粤沿海的一些地区,七八月雨量的多寡与登陆台风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的季风降水,不仅在一年内因季风活动的影响而在地区和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并且由于各年冬夏季风本身的强弱,进退的日期和持续的长短受各方面的影响而有很大的出入,因此我国的降水在年与年之间的变化同样是相当显著的。据统计我国多数地区年雨量的平均相对变率一般在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之间,而最大变率大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上。各地绝对最大年降水量与绝对最少年降水量之差是十分悬殊的。如北京年雨量最多的一九五九年达一千四百零六毫米,而最少的一八九一年只有一百六十八点五毫米,相差达八倍多。至于月雨量的年际变化较之年雨量更为突出。例如北京盛夏雨季期间七月的最大降水量在一八九○年七月曾达八百二十五毫米,而最少的一八六九年七月却仅有六点八毫米。可以看出,各年季风活动强弱的变化对我国雨量的影响是多么大了。
我国常见的旱涝灾害
我国的雨水分配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还是有利的,特别表现在炎热的夏季,各种农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雨量正好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个时期。“炎风暑雨”是我国气候上的最大优点。然而,另一方面,我国雨量在地区上和时间上的分配过于不均匀以及年际变化过大,降雨量的不稳定,则是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从历年来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经常出现的一些大范围旱涝的情况看,也是与上述的原因相一致的。
在北方,特别是晋、冀、鲁、豫、陕及苏皖北部地区和东北平原一带,春旱频繁,盛夏除常有暴雨、洪水、内涝外,雨季期间长期少雨,出现夏旱的机会也不少。南方的鄂、湘、赣、浙及苏皖南部一带,晚春初夏之际,连续集中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时有发生;而盛夏期间,几乎年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西南、华南地区,冬季及早春降水少,往往发生冬干春旱。五六月华南地区,七八月西南地区,又都常患暴雨洪涝灾害。川、黔、陕、鄂、湘部分地区,秋季不时出现连绵阴雨,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活动盛期,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风雨灾害,至于西北的农业地区,除有雪水灌溉的地区外,干旱是发展农牧业的主要障碍。根据我国各地降雨量与蒸发量之比,计算出干燥度和干湿频率,并从中求出全国各地干旱出现的频率,其结果也与前述各地各时期发生干旱的情况相符。
上述常见的旱涝灾害系指在平均雨量分布下的出现情况,至于各年的具体情形,又要视该年季风活动的特点和雨量分布的情况而定。例如:盛夏期间,夏季风比常年弱而冬季风过强的年份,则往往易使季风雨带停滞江淮一带,迟迟不能北上,从而造成南涝北旱的局面。象一九五四年江淮流域的大水,去年华北一些地区的夏旱,就是如此。反之,如夏季风过强,雨带在北方持续长久,则一方面江南容易发生严重的伏旱,而北方也往往发生较重的洪涝。象一九五九年江南持久的伏旱,和一九六三年华北平原的大水,就是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从台风灾害看也是如此,在台风登陆次数多的年份,如一九六○、一九六一年,则遭受风雨灾害就要重些,反之,影响会轻些,至于一年内从无登陆台风为害,还不曾有过。而且还要看到,台风雨在其影响地区的降雨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一年内一次登陆的台风也没有,则又会在台风活动季节里发生干旱了。
我国历史上的水旱灾害出现情况
由于地理上和气候上的这些特点,再加上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原因,自古以来,我国各地的水灾旱灾,史不绝书。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自纪元初至十九世纪期间,共出现过大旱一千零十三次,大水六百五十八次,平均每世纪有水旱灾八十八次。而且受灾的频率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从河北省的旱涝灾害来看,愈到近代愈为频繁。在清末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段时期,水灾几乎每年一次;旱灾在十年中平均有七次。可见我国的旱涝灾害是具有历史性的,而且也是严重的。
从二十世纪近六十年的雨量纪录看,大范围的旱涝现象也不下三四十次,仍然很频繁,而旱涝出现的区域和时间分布很不均匀。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江淮流域出现洪涝的次数就比前三十年少。在一九三三到一九六四的三十二年内共出现了三个大涝年,而一九○一到一九三二的三十二年内却出现了九个大涝年,为后三十二年的三倍。相反,在后三十二年内,华北地区夏季却出现了七个涝年,而前三十二年只出现了两个涝年,为前三十二年的三倍多。可以看出,在最近六十年内,我国大范围旱涝变化的趋势,大致是前期南涝北旱较多,而后期则以北涝南旱居多。这种变化可能是气候变动的一部分。
解放以后,历史条件改变了,引起灾害的社会原因消除了,但建国以来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每年几乎还出现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尤以旱涝最为突出。在建国以来的十六年中,受水旱灾比较严重的年份和主要受灾地区有:一九四九年海河流域的夏涝;一九五○年淮河流域的夏涝;一九五四年长江流域的夏涝;一九五六年江淮流域的夏涝;一九五七年东北的夏涝和淮河流域的夏秋旱;一九五八年江南的伏旱;一九五九年江淮流域的伏旱、华南的春涝和华北的夏涝;一九六○与一九六一年华北的春旱和华中的伏旱;一九六三年华南的春旱和华北的夏涝等,一九六五年华北的夏旱和淮河流域的夏涝也比较明显。
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最为严重,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遭受到巨大的损失。一九五九年,我国中部地区有十三个省区,七到九月总降水量比常年少三到八成。其中有些地区,如湖北、安徽、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在一九六○、一九六一两年夏季又连续受旱。在北方冬小麦产区,从一九五九年九月到一九六○年六月,连续十个月缺雨,在冬小麦拔节到抽穗的四月份,雨量比常年少七到九成。一九六一年,这一地区在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又严重缺雨,连续受害,影响很大。这三年的洪涝灾害,虽不象干旱那么突出,但部分地区的灾情也是严重的,如一九五九年六月,珠江流域的大水,就是近百年来所没有过的;同年七八月间华北北部暴雨成灾。一九六一年五六月份,江南一带由于暴雨过于集中,也受到部分洪涝灾害;七月山东西北部在苦旱之后,又连遭暴雨侵袭,形成涝灾;入秋之后,在陕、川、湘、黔一带,阴雨连绵,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秋收秋种。此外,这三年中,台风灾和冻害也很严重。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一年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各有十一次,比常年平均多四到五次,是解放后登陆台风最多的两年。由于台风登陆时,正值当地农作物最怕狂风暴雨的关键时期,所以沿海各省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害。除上述严重旱涝灾害外,这三年中气温变化也较往年反常,冬季温度较往年偏高,春季温度较往年偏低,倒春寒现象十分明显,越冬作物提前发育生长,从而遭到春霜冻害。如一九六○年三、四月份,连续有两次强大寒潮侵袭,全国普遍急剧降温,引起严重的倒春寒,使江南的双季早稻,因受低温阴雨影响,烂秧严重。
据不完全的资料分析,象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这样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历史上少有的。例如从十六世纪以来,类似一九六○年的特大旱灾,只出现过两次,即一六四○年
(明崇祯十三年)和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三年)。在历史上,连续受旱的情形还是不少的,从一九○○年起,连续两年出现大范围干旱的有八次,平均每隔七到八年出现一次;连续三年干旱的有三次(一九三四到一九三六,一九三九到一九四二,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平均二十年左右出现一次。这里所说的隔二十年一次,仅是指近六十年内的一种平均情况,并不是说每隔二十年必然出现一次。实际上本世纪出现的三次连续三年的干旱中,第一次到第二次中间只隔了两年,而第二次到第三次中间却隔了十六年,而且这三次都集中在近六十年的后半期。
至于在气候条件比较正常的年份,即使大部分地区雨水调匀,比较适时,但仍然有局部旱涝灾害发生的可能。就以建国以来气候比较正常的一九五二年和一九六四年为例:一九五二年,春季北方冬小麦产区的部分地区,和夏季长江中游少数地区,仍然有旱灾,另外七月份浙闽两省局部地区的台风灾害也比较重;前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水比较调匀,但盛夏期间,河北部分地区的雨涝和湘赣部分地区的伏旱,还是比较重的。
以上所述种种情况都表明,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的国家,由于自然的原因,每年都会有旱涝灾害发生,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虽然由于气候的长时期和短时期的变化,每年旱涝灾害出现的范围和程度有所不同,但是,除了在少数气候反常年份会发生大范围的严重旱涝灾外,就是在气候正常,甚至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的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小旱灾的现象仍是不可避免的。就建国以来的各年情况看,还没有一年是全国一起旱涝灾害都没有发生的年份。
在今天,在人力还不可能做到完全控制自然条件的时候,我们在同旱涝灾害的斗争中,就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对于可能有灾还是无灾,出现旱灾还是涝灾,灾大还是灾小,都要有所估计,并且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要随时准备自然灾害的袭击,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也要作好防灾抗灾的准备,作到有备无患。只有在对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方面有了足够的思想和物质的准备,才可能在一旦出现的旱涝等自然灾害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