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认错了,仍然是朋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27
第6版()
专栏:

认错了,仍然是朋友
茸生
一个星期天,我从达喀尔乘轮渡到高莱岛去。
当我正倚着栏杆了望海边景色的时候,一个操着法语的亲切的声音在我背后轻轻唤了一声“李同志”。我一回头,发现了一个大约三十多岁的男子。他身材魁梧,垂直的鼻梁,浓密的卷须,有着明显的西非北部人的特征。他象老朋友见面一样,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摇晃,脸上充满了喜悦。
他是谁?这个人看到我迟疑的神色,立刻解释说:“我叫凯塔,我们曾在一起工作过。”
“您在哪儿见过我?”我实在记不起来了。
“几内亚的一个工厂。”
噢,我明白了,便也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笑着说:“您认错人了。我没去过几内亚。您的朋友一定是另一位李同志。在中国姓李的多得很,正如你们这里很多人姓凯塔一样。”
“噢!”他有点腼腆地笑了,可是仍然不大甘心,“不管怎么说,既然是北京来的,你和那位李同志一样,也是我的朋友。”
我问:“你是怎样认识李同志的呢?”
“那是去年年初吧,我来到那个工厂工地。一到那里,我就发现工人们干活的热情很高,有时到收工的时间了,还在继续干。我的一位早在那里工作的朋友向我介绍说:‘这是中国援助我们建设的工厂,人家是真心帮助咱们发展经济的啊!’我当时对这话是半信半疑的。我回答说:‘什么援助不援助都是一个样。他们带来的是机器和技术,带走的是我们的资源和尊严’。自从我懂得了‘新殖民主义’这个词儿后,我对‘援助’一类的字眼总是抱有怀疑的。
“干了一段时期以后,我亲眼看到了中国专家确是和以往见到的外国人不同,他们生活很俭朴,不论工程师或技术员,都和我们一样在泥里水里干活,后来听说里边有的人在中国还是厂长呢。
“我说了半天还没有谈到是怎样认识李同志的。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一个担任搅拌水泥配料的工人请假了,临时由我代替。负责我们这一段工作的就是李同志。他向我讲了配料的比例,但是我因为不熟悉,弄错了,结果搅拌出来的水泥不能用,影响了作业进度。李同志发现了以后很着急。我想他准要跟我大发雷霆,甚至开除我。可是出乎我的意料,李同志在查清了原因之后,却主动承担了责任。他说这是由于他没向我交代清楚,因为我是一个新手。然后他就和大家一起动手补救了这个事故。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人是怎样的人了。当这个工厂生产出第一批产品的时候,参加建厂的中国人员就走了。在他们走的时候,我去送别,见了李同志,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禁不住流下泪来。李同志安慰我说:‘这是你应该高兴的日子。现在你们有了这样的产品,将来,你们还会自己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来。’“这时候,我那位朋友又问我:‘你这次总看到了中国专家带来的是什么,带走的又是什么了吧?’我明确地回答说:‘是啊,他们带来的是中国人民真诚的友谊,带走的是非洲人民真诚的友谊。’”
当凯塔兴奋地作完这段叙述时,轮渡已到达高莱岛了。我看到海边有座城堡式的房屋,挨着海水有个黑阴阴的小门。便问凯塔:“这个奇怪的房子是什么人住的”。
“什么人住的?”凯塔脸上罩上了一层乌云,“这就是殖民主义者囚禁非洲奴隶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给我们非洲人盖的住处!”
船停靠了码头。凯塔又用力地握着我的手说:“我现在懂得了,我的祖父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他没有盖过一座楼房或者工厂是属于我们非洲人自己的。我们这一代不能再象那样生活下去了。”他伸出长满老茧的双手,笑了笑说:“这双手应该属于我们自己。”这时,他爽朗地笑了,看得出来他对前途充满了信心。(附图片)
在几内亚的一个工地上,中国专家和几内亚工人一起劳动
新华社记者 孟宪全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