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 鱼台县思想大革命推动生产大飞跃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自然条件,大改水田大种水稻成功,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28
第2版()
专栏: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
鱼台县思想大革命推动生产大飞跃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自然条件,大改水田大种水稻成功,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
编者按:山东省鱼台县大改水田大种水稻成功的消息,读了令人振奋。
一个县,粮食总产量在一年之内跃增两倍以上,可以说是一个大飞跃。这是中共鱼台县委运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思想、武装群众头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鱼台县委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本县的自然条件,不但看到不利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地势低洼,常闹水灾,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水多,可以把洼地改成水田,大种水稻,这又是有利的一面。几年来,鱼台人民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已经找到了一条大修台田、条田和大改稻田的道路,但是县委没有及时抓紧推广。经过县委领导思想革命化,认真抓紧了这件事情,点上的经验迅速变成了面上的财富。
在改造自然斗争中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是不利的自然条件,还是人们害怕困难的思想?鱼台县委认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突出政治,大抓人的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打开了广大群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世界。这是鱼台县所以取得成绩的决定因素。
鱼台县的情况,说明了粮食增产的巨大潜力。我国还有不少象鱼台一样的老灾区、低产区。这些地区的领导机关,只要能够象鱼台县委一样,用毛泽东思想挂帅,突出政治,发动群众,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精神就可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山东省著名的老灾区鱼台县发动群众大辩大论,进行了一场生产大革命。这个县的人民在历年治涝斗争的基础上,大改洼地,大种水稻,把一个年年洪水为害,一年只收一季小麦的苦地方,改成了麦稻两熟的好地方。一九六五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四年跃增两倍以上,由缺粮县变成了余粮县。
鱼台县大种水稻,是耕作制度的大变革,也是一场思想大革命。在整个改造洼地种稻的过程中,两种思想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一种是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种是保守落后,因循守旧,畏难发愁。他们说:鱼台命苦,困难无边;鱼台是生就的“芦苇滩”,“蛙子窠”。面对以上思想状况,县委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组织干部、群众到兄弟地区和本县的先进单位参观学习;一是从上到下组织了全民大辩论,大讲这个县发展生产的有利条件。让干部、群众不仅看到不利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鱼台有人,有地,有水,有资源,是发展生产的宝地,启发大家藐视困难,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鱼台县委首先抓紧对本县改田种稻的谷亭公社甄庄大队等单位的经验作了总结,接着组织干部、群众一万五千多人去参观。在参观的同时,县委提出下面几个问题,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展开大辩论:“鱼台县有没有前途?能不能翻身?”“是彻底革命,当大自然的主人?还是当大自然的奴隶?”“甄庄大队能办到的事情,为什么别的大队就不能办到?”“是大干还是小干?是早干还是晚干?”经过辩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大大发扬,原来怨“条件不好”、“群众落后”的干部,变成了怨自己革命思想不振,原来不相信自己力量的群众,知道了以前没搞好是“路子没找准,干劲没使足”。
在决定大干之后,部分干部、群众中又产生了依赖思想和搞多了就不能按高标准搞好的思想。于是,县委又提出“是自力更生?还是坐等支援?”“是坚持高标准改田种稻?还是低标准粗耕粗种?”再进行辩论,进一步解放了干部、群众的思想。
在解决思想问题的过程中,各级干部普遍学习了《为人民服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文章;社员群众学习了《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使干部、群众认识到生产就是革命,就是为人民服务,搞好生产不仅是解决当前的吃饭问题,而是要为子孙创家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支持世界革命。
精神变成了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九六四年冬到一九六五年春,鱼台人为改田种稻掀起了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他们付出了二百八十多万个劳动工日,修成了总长二千七百多公里的四级渠道七千多条,修建渠系建筑物三千多处,增加排涝面积和灌溉面积各四十多万亩;另外又增建了一些机械或电力的排灌站。鱼台县是一片低洼平原,缺乏建筑材料。他们就组织了三千多人、两千辆地排车和四百只帆船,远到滕县、微山等县去采运山石;另外还自办了四十多个砖窑和石灰窑。各个工地上更是热火朝天,到处贴着“兴水利、除水害”、“修渠道、种水稻”、“学江南、赶江南”等标语。社员在大字报上写着:“天冷冷不了热心,地冻冻不了决心,风吹吹不动恒心,石硬硬不过齐心。”
去年,县委原订的种稻计划是十五万亩,全县社员对改田种稻的热情很高,计划一再突破,最后种了三十五万亩。虽然前期较旱,七月初又连降了二百毫米大雨,但水稻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新修的台田和条田也增了产。
本报记者 林麟 杨凤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