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草原万里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1-29
第2版()
专栏:

草原万里行
前些时,参加内蒙古草原工作会议的同志们,对自治区各类草原作了一次一万八千里的参观考察。
通过现场参观,边看边议,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牧民在各类草原上大搞建设的生动事例和创新精神,使参观的人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许多疑难问题都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干旱缺水的草原能够改变
内蒙古牧区干旱缺水草原约占百分之十九。干旱缺水草原能不能找到水,能不能改变干旱缺水面貌。通过参观和考察表明:所谓干旱缺水草原并不是没有水,只是降雨量少,缺乏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地下水往往很丰富,只是水位深一些。许多干旱缺水的草原,只要开发了水源,就是有水有草的好牧场,可以成为发展牲畜的好地方。
阿拉善左旗是自治区有名的缺水的地方,境内没有一条河流,只在沿贺兰山脚下有一些小溪、泉水。大家参观了这个旗宗别立公社的一个管道引水工程,把山泉水聚集起来,用长达四十来华里的地下管道,将水输送到四方,开辟和改善了三百平方公里牧场,解决了两万头(只)牲畜的夏秋两季饮水和一部分饲料基地的灌溉问题。大家看到拦蓄泉水的塘坝四周,绿树环绕,牧草茂密。在饮水槽旁,大家很兴奋地看到,蓄水池一放水,长长的饮水槽很快便灌满了晶莹的清水,牲畜随时来随时都能够喝足水。
宗别立公社邻近的社、队,也有两处管道引水工程正在施工。这是牧民们亲眼看到管道引水工程的好处,自动筹集资金修建的。在工地上,各族年青的牧民们,有的正忙着自制水泥管,有的正忙着用车子推土,还有一些青年正用石夯在夯打塘坝地基。
参观的人议论说,在一些牧区打机井固然是需要的,但是地下管道比起机井来有很多优点:就地取材,建设方便,群众可以自办,管理容易,管理费低,使用年限长。
从一九五八年以来,阿拉善左旗在牧区水利建设上有很大发展。全旗共打新井两千二百多眼,挖泉三百八十眼,兴修了一些管道引水工程和一些中小型水库、塘坝和旱涝坝。利用这些水利建设,开辟了缺水草场八千九百平方公里,解决了四十五万六千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对全旗畜牧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阿拉善左旗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这个旗的自然条件很差,但是牧民们的革命精神大,干劲足,在水利建设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呼伦贝尔盟的同志说,阿拉善左旗无水找水,爱水如油;我们盟里有两个大湖,十多条大河,无数水泉子,但是利用不够,许多水白白流走了。我们那里地下水位浅,容易打井,水井却不多。我们今后要好好向阿拉善左旗学习。
象侍弄庄稼一样侍弄优质牧草
草是牲畜的“粮食”,人工种植稳产高产的优质牧草,是保证畜牧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内蒙古全区先后共种植了优质牧草一百二十万亩;绝大多数地方种草是成功的,也有个别地方是不成功的。大家参观过的巴林右旗幸福之路公社和苏尼特右旗朱日和牧草种籽繁殖场,就是一个在人工种植优质牧草上,作法不同、结果两样的鲜明对照。
一到幸福之路公社的饲草饲料基地,大家便为这里的动人景象吸引住了。五千五百多亩人工种植的优质牧草——苜蓿草,高达二尺,碧绿一片。敖尔盖河水正在源源灌溉苜蓿地。有些牧民正在苜蓿地里铲地松土,增强牧草的抗旱能力;有的牧民正中耕培土,使牧草根子扎得更牢;还有的牧民在缺苗的地方,细心补播草籽。他们象侍弄庄稼一样侍弄优质牧草,无怪乎这些人工种植的苜蓿长得这样茁壮喜人了。
朱日和牧草种籽繁殖场,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里也长了一些苜蓿,可是高低参差不齐,断垄缺苗,杂草丛生,比苜蓿长得还高。处处看出,这里的优质牧草还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在大草原上种草,这在解放前是不可想象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幸福之路公社牧民为什么这样重视种植优质牧草呢?原因很简单。前年,他们种了八百多亩苜蓿,经过细致的田间管理,秋后收获了几十万斤优质牧草,饲养好了大批老弱牲畜。牧民们说:“苜蓿草真是宝,牲畜爱吃又上膘。”正因为牧民认识到种植优质牧草的作用,所以他们才认真做这件事。去年他们把苜蓿草的播种面积扩大了近六倍。
牧业机器大有用武之地
在河流纵横、碧草如茵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有一个锡尼河西公社西博生产队。
在这个生产队里,大家看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畜牧业的萌芽,看到了经过牧民改革和制造的各种各样的牧业机具:冬季修搭棚圈用的凿眼钻土机、半自动卸粪车、水井掏泥器、木制集草器,把马拉打草机改为拖拉机牵引、在拖拉机牵引的打草机上装配搂草机,等等。
这个队的能工巧匠们,在改革工具、推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过程中,紧密与生产结合,生产上迫切需要什么,他们就设法制造和改革什么。由于他们采用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打草,打贮下的饲草年年有余,做到了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对促进畜牧业的稳定、优质、高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生产队现在有牲畜两万六千多头(只),比公社化当时增长了二点八倍。马、牛等大牲畜发展很快,良种和改良种牲畜的比例也迅速增长。一九五八年,这个队的良种大牲畜占大牲畜总数百分之四十五,现在已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二,基本上实现了大牲畜良种化。
参观过西博生产队后,锡林郭勒盟的同志说,以前认为牧业机械化非常神秘,高不可攀,只有国家能办,牧民搞不了;看了西博生产队,才认清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看出过去认为牧民不能掌握机器的思想多么错误!
在这次长途参观和考察过程中,大家一路上看到一百多种牧业机器。这里面有打草机、提水机、剪毛机、挤奶机、打井机,以及其它各种机器。这些机器,对牲畜多、劳力少、草原建设任务重的各类牧区,都是迫切需要的。总之,机器在草原上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风雪灾害可以战胜
草原上的风雪灾害是发展畜牧业的“大敌”。如何彻底战胜风雪灾害,保证畜牧业稳定发展呢?镶黄旗的事实给人以很大的启示。
在镶黄旗参观的时候,早已是风雪灾害过后的夏天。那时在别的地方饲草早已用完了,可是在这个自然条件不好的旗里,大家所到之处,在每个“浩特”(畜群生产组),都看到贮存有既高又大的草垛,贮草数量从几万斤到十几万斤不等,最多的达四十万斤。这个旗的吉布金旗长说,全旗还贮有这样的备荒草一千四百多万斤。正因为贮存有这么多的备荒草,在与风雪灾害斗争上,这个旗就能打胜仗。
镶黄旗在打贮备荒草上,破除旧习,树立新风,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过去,这个旗抗御风雪灾害的办法,主要是靠自然放牧,靠向外移场,靠国家支援,靠多买饲料。针对这些情况,旗领导上总结了一九六二年大雪灾死牲畜的教训,教育广大干部和牧民,树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克服单纯依赖思想。在畜牧业生产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年年依靠向邻近旗县移场,畜牧业能不能稳定增产”的问题。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咱们牲畜多了,人家的牲畜也多了,光靠向外移场,不是长远办法。单纯依靠国家支援也是不行的,购买饲料开支大了,会影响社员收入。讨论的结果,不少人对贮草备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贮备下草,到了灾年就是牲畜的救命宝。”这是镶黄旗稳定发展畜牧业的可靠出路。于是打草、贮备荒草的工作,便由点到面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一九六四年这个旗又遭受了与一九五七年大体相同的风雪灾害,有些地方的灾害比一九五七年还重些,结果却大不一样。一九五七年因缺乏防灾准备,全旗损失了七万多头(只)牲畜,一九六四年因全旗贮备了充足的饲草,牲畜不仅没有因灾减产,还比一九六三年纯增了六万三千多头(只)。
大家看过镶黄旗情况,思想上震动很大。呼伦贝尔盟的同志说,镶黄旗草场不好,却能贮存下这么多备荒草,我们那里草高草密,条件很好,却没有贮备荒草,这是靠天思想的具体表现。呼盟同志在讨论中都表示,回去后,每个公社每个生产队,都要贮存备荒草。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的同志说:以前总认为我们旗无草可打,看了镶黄旗的草场和我们旗的差不多,可是人家却有草就打,打下这么多草。不看不相信,一看才知道我们的革命干劲比人家差得远了。今后我们一定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多打草,多贮备荒草。
牧区能够种树
在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植树造林还是一件新工作。在这次横贯东西五个盟的参观和考察中,有时大家坐汽车赶了一天路,还看不到一棵树,使人深深感到,植树造林在牧区多么需要!可是,在牧区却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牧区不需要种树,种树会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牧区不能种树,就是种了也不会活,等等。
从阿拉善左旗吉热嘎拉赛汉公社乌兰呼都克大队的事实可以看出,牧区植树有很多好处,对畜牧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乌兰呼都克大队在有名的腾格里沙漠边沿。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不怕困难,向沙漠展开了坚韧不拔的斗争。他们经过多次失败挫折,并没有灰心,仍然年复一年地坚持植树造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营造起长一千五百米、宽四百米的林带。它象绿色屏障一样,屹立在黄沙前沿,横挡住沙漠的侵袭,并使沙漠变成了良好的牧场。现在,这些树木已平均高四米,最高的达到十一米,不仅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并且增加空中的水分,保存和积累了土壤腐殖质,增强了地力,给林带里和林带周围的各种牧草繁殖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林带周围齐胸的芦苇和半膝深的牧草,遍地生长。从一九六○年起,每年可以从林带里和林带周围打草二十到二十五万斤。树叶、嫩枝又可喂牲畜,修下的大枝条还可以盖棚圈。从前年起,林带里还能供几千只羊的放牧。
大家对乌兰呼都克大队林牧结合、以林带牧的生动事实很感兴趣。东乌珠穆沁旗的同志说:“过去自己总认为,牧区主要是搞畜牧业,只要牲畜发展就行了。种树不种树没啥。现在才认识到种树有很多好处。我们是牧区干部,要干一辈子革命,搞一辈子牧区工作,如果不种树、种草、开辟水源,只给子孙后代留下光秃秃的草场,怎能交代得过去!”
大家还参观了白音红格尔林场。这个林场位于十年九旱的苏尼特右旗草原上。一到林场,便看到一片榆、杨、沙枣、油松、唐槭的大树林,真使人兴奋。
林场同志一边领着大家看干播成活的榆树林,一边告诉大家,他们林场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走过一段弯路的。四年前,曾造林三百多亩,结果绝大部分都死了。后来一找原因,主要是整地既粗糙又不适时。有了这一教训,他们林场从当地干旱草原的特点出发,一直坚持细致整地、防旱抗旱。两年前他们又在同一土地上植树,耕翻三次后造林,当年虽遇大旱,树木成活率仍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这次长途的现场参观,大大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既深刻又生动的教育。大家开始树立了建设草原的革命思想,增强了建设草原的信心,找到了方向,学到了办法。一个草原建设新高潮,将会逐步在内蒙古全区掀起。辽阔无边的内蒙古大草原,将会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
《内蒙古日报》记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