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对农村中青年的自发组织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2-02
第4版()
专栏:工作研究

  对农村中青年的自发组织研究
萧也牧
根据定县马家寨、吕家庄、东马头以及阜平县方台口等村的青年生活调查,看出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论是过去和现在,也不论是青年有没有单独的组织和领导,青年们总是有着自己的组织和活动,而这种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是多种多样的,非常丰富的。例如在吕家庄,一共进行了八个自发的青年的组织调查:
“宁老虎组”,共三人:宁老虎,贫农,二十三岁。景喜山,贫农,二十六岁(他俩都是民兵)。杨计和,中农,二十六岁。他三家都住在村西,他们从小就在一块儿玩,感情很好,他们的父兄,平时也很合得来。宁老虎会弹琴,其余两人就唱曲儿。农忙时互相帮忙,也不记工,也没有旁的章程。
“段元富组”,共二人:段元富,贫农,二十二岁。郭汉如,贫农,二十一岁。农忙时互相帮忙,冬天伙着打水鸭子、打黄鼬,收入不小。领导他们干这一手的是景五月,四十八岁,贫农,平分前的村工会主任,平分后任贫农团代表。这人很有耐心,有说有笑,好和青年人在一块儿。
“耿秉生组”,共三人:耿秉生,中农,退伍军人。王合成、李秉成都是二十一岁,都是贫农。平时三人伙着做活,谁也不给谁记工。去年冬天伙着学珠算。村里有个王洛才,一手好算盘,就请他当老师,每天晚上学,灯油大家摊。一冬天学会了“九归架子”、“九归九除”、“斤成两”………也看杂书和唱本。比冬学和识字班还学的快。
“郭庚儿组”,一共十多个人,有郭庚儿、郭连水、老北瓜、郭珍儿、郭洛旦………都是十五六岁的小青年,每天吃过下午饭,集在一块儿学花拳,弯腰、弹腿………十分紧张。除了农忙时节,四季不断。集合很快,到的也齐;不用去叫,也不用广播筒子摧。拳教师是郭二丑,贫农,今年四十五岁。练拳的时候,常有很多老年壮年围着参观,里边就有青年们的父兄。学拳纪律很严,打差了一拳,教师就要瞪眼。就这样、青年们还是愿意学,老人们也满意,因为青年们练拳入了迷,有空就结记着拳脚的事,顾不的去干吃喝浪荡的事了。
旁的四组,有打鱼的、有叉兔子的、有采药材的……也有伙着偷瓜摘桃的,但不经常,是偶然的。
这种青年的自然的组织,不光男青年有,女青年也有。如定县东马头等村子里的青年妇女,插着纺花织布,三个一伙四个一堆的、成天在一起。这种青年的自发的组织,不光是山地有,平原也有,而且很普遍。例如定县马家寨,全村共有二百二十二个青年(男一百零四个、女一百一十八个),青年的自发的组织,就有四十多种以上,而且历史很长。没参加的青年仅四十二人。
这些青少年的自发的组织一般的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自然得很,丝毫没有强迫的味道。而且都是兴趣相投,年龄相仿的人才凑在一起,用群众的话来说叫做:“罗锅(驼背)找大肚,一伙找一伙。”
二、进行的活动都是青少年感到有兴趣的事:生产、打拳、行猎、唱曲、学字艺、射击……等。
三、都有自然形成的领袖,有的实际上的领导者是壮年或老年,如教武术的教师、教珠算的老先生、打猎的指挥者……这是由于青少年光凭自己的能力与知识还有很多事作不成,需要在青年中有威信的人来指导。
四、这些青年的组织,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为中心,并且以生产季节的变化来改变它的活动方法和内容。与其家庭利益和青年的本身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家长多不干涉,而给以赞助。
因此这些青少年的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很大,有些比我们有领导有组织的民校、识字班,剧团……似乎还显得优越,解决了某些我们不易解决的问题(如集合快、自觉的遵守纪律等)。
以上的情形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过去我们有些作青年工作的同志,认为青年工作没内容;和壮老年没多大的区别,这都是由于我们不了解青年的情况,有时我们搞的一套和青年格格不入,流于形式,甚至使青年们感到是一种“负担”。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农村青少年日常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干些什么?要仔细研究这种青年的自然组织,吸取其中的精华,来充实我们青年工作的内容,改进工作的方法。并且使这种青年的组织得到改造和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