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摸清自然规律 既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 沧县高粱丰收变缺粮为余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03
第2版()
专栏:

摸清自然规律 既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
沧县高粱丰收变缺粮为余粮
新华社天津二日电 河北省沧县摸清当地自然规律,在一九六五年因地制宜大种高粱获得丰收,一下子由长期缺粮县变为余粮县。
去年,沧县种了四十七万三千多亩高粱,占秋熟作物播种面积百分之三十五点二,平均每亩产量比当地历史上最高产量高一倍多。由于高粱大面积大幅度增产,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四年增加了将近一点六倍。
沧县的生产实践证明,高粱能够高产,不是低产作物。去年这个县种的高粱,有些地块平均亩产五六百斤,有的亩产七百斤以上。高粱既耐涝耐旱又耐盐碱。去年沧县大旱,其它作物有些收成无几,而高粱却丰收了。
沧县,靠近渤海,地势低洼。全县有耕地一百四十九万亩,低洼盐碱地占百分之六十。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份,经常是春旱秋涝,涝地面积有时一年在八十万亩以上。由于旱涝盐碱为害,农作物产量很低,历来要靠国家供应一部分口粮。
据沧县领导机关分析,沧县粮食作物产量之所以低,固然有其客观原因,而从主观方面讲,则是由于还没有摸清自然规律,积极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因地种植。有些社队不注意自然特点和历史种植习惯,曾经片面地强调多种水稻、玉米,一度把高粱当低产作物,不愿种它。去年春天,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沧县广大干部和社员提高了觉悟,大揭生产落后盖子,挖掘生产潜力;除了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以外,还发动群众讨论因地种植问题。群众主张多种高粱。有的说:沧县适宜种高粱,过去连年缺粮,主要原因是高粱种得太少了。多种高粱,可以保证不受大灾。有的说:过去遇涝遇旱,都是高粱保驾。只要精耕细作,高粱能够高产。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全县落实了高粱播种面积四十七万多亩(其中土质较好的耕地占十四万亩),超过原定计划七万多亩。
沧县在去年发展高粱生产中,努力解决种子、密植、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问题。过去,这个县的高粱品种退化混杂,一般年头亩产五六十斤,好年景亩产量也不过百斤。去年引进了“熊岳二五三”、“分枝大红穗”、“八叶齐”等十几个高粱优良品种,良种高粱播种面积达到二十五万亩(占全县高粱播种面积百分之五十二);并且根据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因地种植——易涝的洼淀地和枣树区种植了“八叶齐”等早熟耐涝的品种,盐碱地种植了多穗高粱等抗碱耐瘠的品种,高地种植了喜水喜肥的“分枝大红穗”、“熊岳二五三”等品种。这些优良品种,在同样条件下,比当地品种都增产了一倍到三倍。亩产最高的达六七百斤。
为了适应春旱夏涝这一自然情况,去年沧县的高粱都是适当早播的,播期一般比往年提前七天到十天。各社、队还注意多施肥和实行合理密植,这些措施都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沧县的高粱虽然去年获得了丰收,但是全县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还比较低,良种播种面积不大,耕作不够精细,植株偏稀,有不少高粱地施肥少甚至没有施肥。这个县的各级领导部门决心要在今年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争取高粱更大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