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象抓小麦水稻生产一样来抓旱粮生产 给旱粮摘掉“杂粮”帽子和“低产”帽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06
第2版()
专栏:

编者按:全国旱播粮食作物座谈会提出要给旱粮摘掉“杂粮”“粗粮”的帽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得是时候。这绝不仅仅是个名称的问题,而是纠正轻视旱粮作物的思想,把旱粮生产摆在和水稻、小麦生产同等重要地位的问题。
旱粮,即过去习惯所称的“杂粮”、“粗粮”,包括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等。在旧社会,剥削阶级把这些粮食叫作“杂粮”“粗粮”,只称大米、白面为“主粮”“细粮”,因为他们自己是只吃大米、白面的。剥削阶级的这种偏见,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一些干部,他们只重视水稻和小麦生产,不重视所谓“杂粮”“粗粮”的生产。这是解放以来我国旱粮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改变旱粮生产的面貌,使之有更快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给旱粮摘掉“杂粮”、“粗粮”的帽子,提高旱粮生产在整个粮食生产上的地位。
旱粮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第一位。比水稻种植面积大一倍多,比小麦种植面积大近两倍。我国北方和南方丘陵山区的广大人民以旱粮为主食;而谷子、高粱、玉米等旱粮作物的秸秆,又是农村中修房子、喂牲口、烧柴火、编用具等的重要原料和材料。因此,抓好旱粮生产,对于全面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粮食储备,有重大的意义。
旱粮作物是“懒庄稼”、“低产作物”,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旱粮作物一般适应性强,耐涝抗旱,有利于抗灾保收。旱粮的增产潜力很大。只要发扬大寨精神,因地制宜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充分运用群众所创造的旱粮高产经验,实行精耕细作,旱粮作物就会成为高产作物,就会大幅度地增产,这已经是大量事实所证明了的。各地领导农业生产的同志,要认真对待发展旱粮生产问题,加强领导,争取旱粮增产。
象抓小麦水稻生产一样来抓旱粮生产
给旱粮摘掉“杂粮”帽子和“低产”帽子
全国旱播粮食作物座谈会认为:加速发展旱粮生产,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粮食增产任务,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旱粮增产潜力很大,大有可为。
新华社五日讯 摘掉旱粮的“杂粮”、“粗粮”帽子和“低产”帽子,象抓小麦、水稻生产一样来抓旱粮生产,大力提高旱粮生产水平,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这是全国旱播粮食作物座谈会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旱播粮食作物包括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等(简称旱粮)。这些作物是我国种植地区最广、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据统计,北方十四个主要生产旱粮的省、区和南方广大丘陵山区每年旱粮作物的播种面积,一般比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大一倍多,比小麦种植面积大将近两倍。
来自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旱粮重点产区的代表,在农业部召开的座谈会上研究了旱粮生产的情况,交流了经验。座谈会认为,近几年来,全国旱粮生产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一九六五年虽然北方相当多的地区遭受干旱,但大多数地区的旱粮产量仍有增加。但是,旱粮的增产幅度,历年来同其播种面积在全部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不相符。因此,旱粮生产是当前整个粮食生产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代表们一致认为,提高旱粮的地位,加强对旱粮生产的领导,加速发展旱粮生产,对于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粮食增产任务,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具有重大意义。
座谈会强调指出,抓好旱粮生产,对于抗旱抗涝,争取粮食丰收,改善人民生活,有重大意义。不少旱粮作物,如高粱、谷子等,适应性广,抗灾力强,具有抗旱耐涝的特性,只要抓好了,这些作物遇到旱涝灾害,仍然能够稳产保收,旱粮不仅是北方地区和南方丘陵山区广大群众的主食,它和它的副产物,又是农村中修房子、喂牲畜、烧柴、磨豆腐、做粉条、制糕点、制家具、榨油、酿酒等的主要原料和材料,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关系到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
座谈会认为,要使旱粮作物大幅度增产,就必须纠正轻视旱粮作物的思想,不要沿用旧社会的习惯称旱粮为“杂粮”、“粗粮”,要给旱粮摘掉这些不合适的帽子,象重视水稻、小麦一样的重视旱粮,给予它同等的地位。座谈会建议各地在领导粮食生产中,要有全面观点,要象抓水稻、小麦生产那样抓旱粮生产,加强旱播作物的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精耕细作,增施肥料,迅速提高旱粮的生产水平。
座谈会提供的大量事实说明,我国旱粮的增产潜力很大,大有可为。高粱、谷子、大豆等旱粮作物,并不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懒庄稼”,“低产作物”。一九六五年,无论在南方或北方,无论在高产区或低产区,都出现一批旱粮高产单位。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就是一个种植旱粮作物高产的突出单位,去年虽然遭受空前严重的大旱和一次暴雨的袭击,平均亩产粮食仍然达到七百九十六斤。河北省遵化县和上海市崇明县,全县玉米平均亩产量达到六百斤;其它地区有些社队亩产量达到一千四五百斤。北京市密云县全县谷子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其它地区有的社队亩产量达到一千多斤。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县有三万三千多亩高粱平均亩产四百斤;其它地区有的社队亩产量达到七八百斤,甚至有的达到一千多斤。东北地区有些社队大豆平均亩产量达到三四百斤。云南、青海、黑龙江、湖北等省都出现了亩产四五千斤的马铃薯高产纪录。
各地来的代表认真研究了发展旱粮生产的各项措施。他们指出,要把旱粮生产搞上去,当前的关键所在,是发扬大寨精神,搞好以土为主,土、肥、水并举的农田基本建设。旱粮作物大多种在瘦、薄、高、洼、砂、碱地上。对这些低产地必须实行土、水、山、林综合治理。各地应因地制宜地为旱粮田创造一个适应旱粮作物生长需要的,能够保水、保肥的,深厚、平整、富有团粒结构的活土层,也就是“大寨式农田”。北方的旱粮生产还常常受干旱威胁,也有一部分涝洼地,常遭水渍。因此,各地必须在“水”字上打硬仗。要兴修水利,解决灌溉和防涝问题。同时在“肥”字上下功夫,根据作物的需要,增施肥料。
各地生产实践证明,改良品种是提高旱粮产量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座谈会要求各地种子部门、农业科学研究部门要同群众密切结合,大力培育、繁殖、推广旱粮良种。
座谈会指出,精耕细作,也是旱粮增产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水稻、棉花等作物相比,现在旱粮作物的耕作大多数是粗放的。根据各地旱粮高产典型的经验,旱粮田需要深耕细耙,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保苗全苗,精细管理。同时要特别注意虫害的防治工作。
座谈会着重指出,促进旱粮作物的迅速、全面增产,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政治,发扬大寨精神,走大寨之路,办好样板,进一步开展扎扎实实、轰轰烈烈的比学赶帮超运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