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山区水稻高产的一个榜样——广东兴宁山区创业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07
第5版()
专栏:

山区水稻高产的一个榜样
——广东兴宁山区创业记
编者按 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水稻生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稻常年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三,它的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二。力争水稻持续增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不稳定的。大约四分之三的水稻产区,水稻的产量仍然不稳不高或稳而不高。使这类地区的水稻生产赶上来,就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稻生产的面貌。这是否可能呢?兴宁县的事实,说明这是完全可能的。至于那些基本上已经达到稳产高产的地区,水稻生产仍然有很大潜力可挖。只要象大寨人那样发扬不断革命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低产地区就可以高产,高产地区就可以更高产。这里发表的几个不同地区争取水稻高产的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好经验。
兴宁县人民怀着豪情壮志改造山河的革命事迹,传遍了广东省。
六十万兴宁人,为革命吃大苦,耐大劳,挑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沿着自力更生的道路,走了整十年。
这十年,兴宁人在穷山恶水的家乡,搬山筑水库,凿石修渠道,兴建了一万多座大小水利工程,使这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十日无雨闹旱灾”的地方,百分之九十的耕地有了水利设备,其中百分之八十已建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基本实现了全县水利化。
这十年,兴宁人在光山秃岭上筑谷坊六万座,造林五十多万亩,使二百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这十年,兴宁人以不断革命的精神,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改变低产面貌。粮食产量从三四百斤的低水平逐年提高,去年三十五万亩水稻平均亩产量超过千斤,成为我国的一个山区水稻亩产千斤县。
自力更生创业
兴宁县处在广东东北部群山之中。由于过去反动统治者的掠夺,耕地易旱又易涝,产量很低。
解放了,兴宁县广大贫农下中农打倒了地主富农阶级,摆脱了第一重灾难——阶级压迫。接着,他们立下决心,征服穷山恶水,摆脱第二重灾难——自然灾害。
要发展生产,得改变生产条件,进行技术改革。首先是要治水治山。兴宁县委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和系统调查,在一九五六年秋天制定出了全面建设兴宁山区的规划。
要驯服水旱灾害,就必须根治宁江这项工程。要在三十一条支流修筑水库,然后盘山越岭,凿石穿山,修筑渠道,引水灌溉宁江两岸的农田,化水害为水利。
在兴宁,这是没有先例的巨大工程。它振奋着全县人民。一九五六年秋收冬种一结束,十几万民工就扛起锄头铁锨上了水利工地。
兴建合水水库,是根治宁江的关键工程,而且要抢在来年洪水季节到来之前筑好。这是一场攻坚的硬仗。
八千多名社员,在各级党委书记带领下,来到了工地。这时是十冬腊月,寒风刺骨,地冻土坚,但人们精神奋发,干得满身热汗。特别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青年突击队员,在工程最艰难的时候,最艰难的地方,挺身而出,挑起了最重的担子。
根治宁江的水利工程展开以后,新的困难摆到了面前。
修水利,需要大批水泥和钢材,从那里来呢?县委会为这事,一次又一次地开会,详细研究了各种意见,最后作出结论:自己想办法,我们不能为国家出更大的力,可也不能增加国家的负担!
修建合水水库,根据设计,需要水泥一千七百吨,钢筋四十吨,还没计算钢板闸门的用料。一算工程费,二百五十九万元。那里来的这样多资金器材啊!
群众说:“我们穷人有穷主意”。一个用石砌代替钢筋混凝土的办法提出来了。县委会积极支持群众的合理化建议,鼓励大家进行技术革命。一个自力更生的工程设计诞生了。敢于吃苦耐劳的兴宁人,把几百斤重一块的大石头,由深山运到了工地,砌成了水库的泄洪建筑物。这不仅为工程节约了几十万元的投资,更可贵的是,给全县人民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大旗。
不过,水泥总还是少不了的。县委会就决定自己办个水泥厂。说干就干。不久,兴宁水泥厂建成了,生产的水泥一批一批运到了水利建设工地。
一年又一年,兴宁人为革命,为建设山区,埋头苦干。十年时间,兴宁人搬动了四千四百八十万立方米土石。全部水利工程投资三千二百四十一万元,其中专署和省的投资只占百分之十二点七,其余都是县、公社、大队节省下来的钱。
治水也要治山
治水不治山,水土流失不能控制,山塘水库会逐渐被淤塞。因此,兴宁人从水利工地上下来,又上了山头。
公社化前后几年,县委领导干部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坪公社鸽池大队蹲点,领导群众治崩山。人们花了大量的劳动,在山上植树造林。可是,树苗刚长出来,一场暴雨,山洪带着泥沙把树苗埋没了。第二年,总结了教训,人们爬上崩山,修筑了大量鱼鳞坑和土谷坊。可是,一场暴雨,一百多座谷坊又垮了大半。有些人灰了心,泄了气。可是县委却从失败中总结了教训,看到了胜利。
县委的干部们深入群众,开“诸葛亮会”,认真分析了治山失败的原因,寻找新办法。同时教育社员:要身在深山,胸怀全国,人人出力把自己的家乡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员们一听,劲头上来了。这一回,他们在山顶开天沟拦洪水,在山腰削崩坡,在山下筑谷坊堵崩岗,建沙库蓄泥沙,全面植树造林,进行综合治理。终于把崩岗制服了。如今,兴宁县已经在二百三十平方公里的崩山秃岭控制了水土流失,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
攀登新的高峰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变,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社员生活逐步改善。有些人开始心满意足起来。县委会却在考虑着一个新的问题:山区的产量,能不能超过平原?低产的兴宁,能不能赶上高产的潮汕?
一九六一年,县委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大家认为,水利条件好,社员劲头大,形势好得很。要争取高产,就要走农业技术革命的道路,学习高产地区的先进经验,学习科学的种田方法。
县委书记领着一批干部、青年、老农到了潮汕平原。走了好几天,看到的片片都是高产田。用科学方法种的田,没一丘低产,矮墩墩的稻子,结着又大又长的稻穗。
潮汕人的革命精神和栽培技术,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许多老农明白了:为自己种田,年年望保产;为革命种田,要高产再高产。这要从头学起啊!
他们从潮汕平原请来老农当顾问,从外地引来高产良种,种起了各种各样的试验田。
一九六四年,大种高产田的农业技术改革结了果。这一年,早稻全面推广矮秆高产良种,晚稻也大面积采用良种,社员们大学潮汕经验,推广先进的田间管理技术,使全县三十五万亩水稻田平均亩产八百九十斤。
去年,全县人民以不断革命的精神,进一步总结了一九六四年的高产经验,认真地改造了十一万亩低产田,出现了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大好形势。
干部带头苦干
兴宁粮食高产的胜利是怎样取得的呢?
兴宁的干部说:这是觉悟了的群众听党的话,坚持自力更生,不断革命的结果。
兴宁的群众说:这是全县忠于革命事业的各级干部和共产党员为我们带了头,树立了榜样。
干部的评价是公正的。群众的评价也是公正的。
兴宁县的干部继承了党的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处处吃苦在前,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群众,教育群众。
十年来,他们尽量节省非生产性建设的开支。县里不少机关没房子办公,干部缺房子住,建一些本来也需要。县财政部门把建房子的钱筹出来了,等着县委批准动工。县委又考虑再三,还是没有批,把这事交给各机关干部去讨论。一讨论,想建房子的机关不再要求了。他们说:搞生产建设还怕钱不够,我们的房子,以后再说吧!于是,他们自己动手,把几个破烂的庙堂修了修,做了干部的宿舍。一直到现在,还有不少机关的办公室和干部宿舍设在祠堂、古庙里。
兴宁县干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成为全县群众的榜样和最有说服力量的动员,鼓舞全县人民,勇往直前。
×××
兴宁人只用了短暂的十年,就使贫困的山区发生了显著变化。可是,各公社大队的产量却不平衡,高产的大队,亩产量到了一千七百斤;低产的大队,亩产量却只有七百斤左右。同一个大队里,在耕作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产量也不平衡。县委在东风、金星、鸽池等大队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以后,把产量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找到了,原来是低产田的地下水位高,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因此,普遍降低地下水位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已经酝酿成熟,准备行动了。
本报记者 汪振华 唐炜 凌霄
(附图片)
兴宁县自建的一座大型水库——合水水库
新华社记者 汪振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