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依靠群众 治水种稻——湖北浠水县自力更生修水利实现自流灌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07
第5版()
专栏:

依靠群众 治水种稻
——湖北浠水县自力更生修水利实现自流灌溉
浠水县位于湖北省东部丘陵地带,以种植水稻为主。这里历来易遭干旱,每年夏至一过,正是禾苗大量需要水的时候,“旱魃”就来了,轻则一月到五十天,重则大旱百日以上。解放以后的十六年里,这个县有八年干旱一个月到五十天,有六年旱七十天到一百多天。解放前,这里的水利设施仅有四万八千多处塘堰,灌溉保收的水田只占水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左右。解放以后陆续修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但易旱的状况仍未改变。
一九五八年,国家投资,在这个县修建了大型的白莲河水库。当时,由于没有在干部、群众中进行自力更生的教育,没有注意充分发动群众,渠道等配套工程的建设没有跟上,未能很好地发挥大型水库的作用。一部分人还产生了单纯依赖国家的思想,有的工程可以用“土”办法干的,也要用“洋”办法;有的可以靠社员用劳动积累解决的,也要国家花钱。从一九六三年起,国家对浠水县的水利投资减少。这时在干部中,有的人着急,有的人泄气。中共浠水县委经过反复讨论,又总结了前几年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水利建设虽然要钱,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全县六十万已经组织起来的人民公社社员。把群众发动起来,依靠群众治水,钱少也能办大事。
怎样依靠群众治水?中共浠水县委认为,首先要相信群众是迫切要求修好水利的,相信群众是有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的。县委把国家水利投资的
“底”交给群众,组织广大社员、干部就“修水利是国家的事,还是群众的事?”“钱少了,还治不治水?”等问题展开讨论。
一抓政治思想工作,情况就起了变化。群众在讨论中说,修水利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国家已经帮助修起了水库,难道开渠道还要靠国家?特别是广泛开展学大寨的活动以后,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志气更高,修水利的劲头更足。社员们说:大寨人靠自己治好了穷山,我们就不能靠自己修好水利?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治水积极性,县委又抓紧对已挖通的渠道进行配套,使它尽快发挥效益。当社员们看到水库里的水穿过大山,跨过河沟,流到了田里,情绪更高,干劲更大了。
群众发动起来了,资金、材料不足,社员们就事事盘算,处处节约。他们提出“能不花钱的,坚决不花钱;‘土’办法能代替的,不朝‘洋’的想;自己能解决的,不向国家要”。白莲河水库东干渠全长一百零七公里,技术人员曾建议只挖通上段的四十六公里,下段因为要经过不少山岭河沟,工程太艰巨,不挖干渠,改由电力提水灌溉。可是社员们不这样想。他们认为,搞机电灌溉,机器、电线、电杆,得全靠国家供应;挖渠道,主要靠自己双肩和两手,虽然工程难一些,但一年挖不通,挖两年,两年挖不通,挖三年,总可以挖通。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且可以节省电力。从长远看,还是开渠搞自流灌溉比较经济。浠水县委支持了群众的意见。现在东干渠大部分已经修成,再经过这一个冬春,就可以全部挖通。由于群众在施工中注意节约,投资比采用电力提水灌溉更省。全县的渠道上,有五百一十五个隧洞。这些隧洞如果都用钢筋混凝土砌,需要很多钱和大批钢筋、水泥、模板。关口区的社员用青砖砌,试验成功,造价只有钢筋混凝土的十分之一。全县推广这个办法,支渠以下的隧洞四百七十多个,都是用自己烧的青砖砌的。
到现在,浠水县除了大型的白莲河水库以外,还修建了四十多座中型、小型水库,开挖了近两千条渠道,总长两千五百多公里,建设起一个库连渠、渠连塘的自流灌溉网,全县灌溉保收的水田占水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二。有了水,全县水稻连作面积由一九五七年的十一万多亩扩大到四十五万亩,并有近十万亩实行小麦、双季稻连作,做到一年三熟。一九六五年全县粮食产量,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一九六五年冬季,浠水县又展开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活动。社员们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继续挖通白莲河东干渠的下段,并对已挖通的大小渠道进行全面配套和整修加固。在渠道伸展不到的水利“死角”,他们还增修了塘堰,兴建一批电力扬水站。同时,开始了园田化、田间渠网化的建设。
(据新华社讯)
(附图片)
浠水县汪冈公社前进大队第一生产队用塑料薄膜覆盖的秧田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