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正确总结历史经验 横扫个人主义思想——沁县县委在革命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08
第2版()
专栏:

正确总结历史经验 横扫个人主义思想
——沁县县委在革命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沁县在一九五八年各项工作很活跃。但是,一九六○年以后,这个县的工作,走开了下坡路。一九六四年,农业总产量还比不上一九四九年。
一九六五年,沁县是个罕见的大旱年。除此以外,还遭过一次冻灾、三次雹灾。然而,谁都没有料到,在这个多灾的年头里,沁县却比风调雨顺的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四年,来了个各业俱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四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七点二,比一九五八年增长了百分之一点四;畜牧业、林业、副业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从此,沁县的工作,迈开了新的步伐。
必须坚持总路线的方向
为什么一九六五年天旱灾多,却来了个大转弯呢?这得从总结历史经验谈起。
一九六五年二月里,在晋东南地委召开的全区公社党委书记会议上,大家在各县对比之中,发现沁县落后了。在全省比,沁县是倒数第六,全区比,沁县垫了榜底。这一消息传开后,各县的同志议论纷纷,总的结论是:沁县的工作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沁县同志,压力更大,有的开会不发言,有的说话脸红。地委和专区领导察觉后,及时召开了沁县县、社领导干部座谈会,给予了思想上的鼓励和工作上的指示。
沁县县委根据地委指示,趁热打铁地进行了县委的思想革命化。口号是:革命先革自己命,革命首先靠自觉。
县委革命化开始,首先讨论沁县是不是落后了?这个问题刚提出,有的同志还不敢正视。有人说:“沁县的工作是骑上毛驴上太原,比上汽车咱就慢,比上步行强得多。”大部分同志,虽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但也抓不住落后的根本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闹了二年灾荒,工作拉下空啦;这几年强调劳逸结合,工作受了影响;前几年步子迈的大,现在赶不上,等等。主持会议的同志,看到大家不上纲,把太谷的情况作了介绍:太谷县的人口、土地、产量,和沁县不差上下,可是人家在一九六四年,已成为全省第一个亩产四百斤县,仅出售的余粮,就相当于沁县的总产量。太谷的事实一摆,震动很大。太谷为啥能上去?沁县为啥落了后?有的发问,有的回答,沁县落后的根本问题,很快就明朗化了。前几年,沁县和太谷是一榜进士,可是在总结前几年的经验时,就走成两条路。太谷是吃一堑长一智,坚持了总路线,肯定了正确的,纠正了错误的,县委领导方向更明了,社员干劲更大了,所以,水利发展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沁县呢?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不是首先肯定成绩,而是先挑工作中的毛病,这样是非界限没划清,正确的没有肯定,错误的没有认识,前进的方向模糊了。比如:搞水利多占了点劳力,就一口否定搞水利影响农业生产;推广密植没有做到合理减了产,就认为密植在沁县不适用;农田建设因为没有技术指导搞乱了土层,硬说是深翻土地就不能增产;明明是工作没经验出了点毛病,却认为是发展方向有问题。在当时,县委领导,有点转向,正确的没有支持,错误的没有批判。这样,不仅没总结好历史经验,而且发展到放弃领导。比如:社员把林区种成小块地,县委不管;水库有水不浇田,县委不问;集体羊群下放到户,县委不理……。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讨论,县委们进一步提高了觉悟,统一了认识。大家一致认识到:前几年的工作,不是工作中的方法问题,而是没有坚持总路线的方向问题。
县委为什么不敢革命
为什么不敢高举总路线红旗革命到底呢?有的同志检查说:前几年咱干的工作,因为没有认真加以总结,是非界限不清,弄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因此就产生了“争上游受累,居下游不对,当中游保险”的思想。
革命精神不振,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认真分析以后,都集中在“不敢”二字上:革命的事业不敢想,革命的工作不敢做,革命的道路不敢闯。总之,上下左右被“不敢”二字束缚了革命思想。那么,一个革命者为啥又不敢革命了呢?找来找去,找出个“怕”字。比如:说得多了,怕人说“瞎吹”;干劲大了,怕人提“冒失”;管得宽了,怕人说“逞能”;得罪了领导,怕影响提拔;批评了同志,怕伤了感情;不随上大家,怕落下骂名。怕这怕那,就是不怕把革命工作搞不好。这又是什么问题呢?讨论来讨论去,都归到了“我”字上。工作好了,“我”的功劳;出了问题,“我”没责任;有了荣誉,“我”占前头;有了困难,“我”就躲走。比如:沁县的工作早就落后了,不少委员还心安理得说:这几年工作比上过去“稳”啦,“细”啦,“实”啦,这不是自己害自己吗?大家讨论到这里,最后根据事实得出结论说:不是沁县工作“稳”啦,而是为了“我”字不敢革命啦。由于思想上不敢革命,工作上不去革命,所以带来了连锁反应。正如大家检查说:思想不正作风歪,好的走了坏的来。比如,有的是气候不好不出门;有的是下乡不住夜,不去小山庄;……革命思想如此低落,还能领导好一个县的工作吗?
有了革命精神之后
一九六五年三月,县委副书记杨树培同志代表县委,在全县三级扩干会上认真作了检讨,同时,表扬了一贯积极工作的七十三名县社队干部。与会同志说:这次会议不寻常,书记作检讨,委员自我批评,表彰革命派,提出新任务。大家看到县委认真检讨,决心改正,为改变沁县面貌下了狠心。于是,有不少公社和大队干部也在大会上发了言。有的批评县委领导,有的作自我检查,有的是表示决心,把个动员生产会变成了个思想革命会。就这样,县委检查,大家帮助,县委承担责任,大家统一认识,县委感动大家,大家促进县委,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布置了各项生产任务。
沁县县委,经过思想革命化,工作上变成战斗化,县扩干会后的第二天,十四名县委委员,带领了六十九名科局长和三百一十九名县社干部,带着毛主席著作和劳动工具,深入生产第一线。他们都是通过劳动实践,取得主动权后,再来指挥生产。春季,他们和社员一块下籽点种;夏季,他们又和社员锄草、间苗;特别在抗旱保苗中,很多领导同志,跟社员一块担水浇苗。大忙时期,他们来了个机关大革命,把县委会议搬到乡下开,县级机关变成“空城计”。县委领导作风的转变,大大鼓舞和促进了县社队三级干部作风的改变,真是领导干劲高一尺,下边干劲高一丈。蹲点的干部,由过去的一百五十名增加到四百多名,并且做到了思想挂帅,劳动过硬。一九六五年,他们蹲点的时间超过过去二年的总和。在县社领导干部的带动下,队干部都是带头干,做重活,一九六五年的实做工数,比一九六四年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多。灯角大队社员董二会,一九六四年少入工,不投肥,一九六五年,来了个大转变,除经常参加集体劳动外,还把一百四十担好肥料全部投到队里,队干部劝他留几担上自留地,他再三拒绝说:“苗书记帮助咱拾粪,李县长担水浇苗,领导干部还为咱出力,咱不能再打小算盘……。”为了保证庄稼全苗,县委带领干部社员,十天移苗一千万株;为了变旱地为水田,县委委员全部出动,带领群众开干支渠共长达一千华里;为了战胜干旱夺丰收,书记、县长肩挑扁担,带领社员担水一千万担……。这一切生动的事迹,能说只是工作作风的改变吗?不是,这是革命精神结出的革命硕果。
山西沁县县委会(连治水 李金锟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