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不知姓名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09
第6版()
专栏:

不知姓名的人
王树元
车过嘉峪关,继续往西飞驰,城镇越来越少了,乡村越来越少了,人也越来越少了……
我望着车窗外的戈壁滩,想到有多少人常年累月的顶烈日、冒寒风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上开探着石油、改造着土地、挖掘着井渠、种植着果林……。
突然,戈壁滩上起了大风。戈壁滩一霎时变得黄烟漫漫、沙尘蒙蒙……。车停了,见外边是一座只有两间红砖房的小站。虽然风势很大,可是这戈壁滩上的两间砖房,仍然吸引我走下车来。这是个极普通的小站,它象其他小站一样,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所不同的是,在这小站上找不到用碎石砌成的花坛,也找不到供旅客洗漱的水池。举目四望,再也找不到另一所房子了。因此,这个小站,在旅客的眼里更显得亲切。小房子里非常整洁,雪白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毛主席象,还有一张天安门的照片,小站的主人——一位年约五十左右的老职工和二、三个青年正在紧张地扳着电钮、接着电话。据说,他们食用的粮食、蔬菜,甚至饮用的水都得靠火车运来。他们日日夜夜就在这戈壁滩上的红砖房里,干着接电话、扳道岔这种平凡的劳动。在他们每日的生活中仅有的高潮就是火车进站的时刻,因为那时他们可以见到南来北往的旅客们……。
我趁那位操东北口音的老职工有些空闲的时候,走过去与他搭讪:“老同志,你们这儿在哪个季节才刮这么大的风?”
“我们这儿一年就刮‘一天’的大风。”他眯了眯笑眼,向我答道:“从大年三十儿,刮到大年三十儿!”
他这风趣的答话,引起了旅客们的一片笑声。这使我对这位乐观、爽朗的老人更有兴趣了,接着又问他:“您是东北人吧?”
“嗯,对了。”
“您调到这里几年了?”
“六年多了。”
“你们的工作几年调动一次?”
“这要看革命需要了,需要在这儿干一辈子,就干一辈子!”他又眯着笑眼,大声地向我回答着。仿佛是代表这边地小站的成员向旅客们表决心,又象是在责怪我这个年青人怎么脑子里会有个“调”字?他这句朴素的答话,不,应该说是他这高大的思想,使我更加激动起来了。我仿佛还有许多事要向他请教,可是,这时,汽笛响了,列车员把我催上了车。车开了,戈壁滩上的小站远了、远了、看不见了……。
回到车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总是泛起那位老人的乐观而又可亲的面孔。他们常年累月的在这边远小站上,心甘情愿的过着艰苦的生活,作着平凡而又单调的劳动。我很后悔,没有记下那个小站的站名,也没有问下那位老同志的姓名,不然,我可以和他通通信,更多的向他学习一些东西。
在昆仑山下、黄河两岸、云贵高原、南海之滨……到处都有着千千万万这样不知姓名的人。他们正按照一幅伟大的蓝图,精心描绘着祖国的万里江山。正是千千万万不知姓名的人,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作用,才使得社会主义的列车飞驰前进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