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丝绸剪花机的诞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12
第6版()
专栏:

丝绸剪花机的诞生
江宗荣
姑苏城东仓街上有个规模挺大的绸厂,它就是闻名江南的振亚丝织厂。振亚厂里有一个修配车间。职工们说起这个车间就会翘起大拇指头来向你介绍:它是我们厂里的小“大庆”呢!这个车间在一九五六年新建的时候,只有三台旧机床,要制造什么零件都很困难。但是工人们有一股敢闯敢干的革命精神,一车刀,一榔头,自力更生地造出了一台台土机床,一批批新绸机,还造出了我国第一台丝绸剪花机。
农历年初二这天,修配车间党支部书记俞武林和工人柳荣根正在车间里值班,俞武林谈到了剪花机的事儿。
“我看呀,如今厂里人工剪花,这是一道最薄弱的环节。你想想,眼前任务相当紧张,有二十台绸机在开动;可是单剪花的却要一百多人,而且还来不及。剪花机,我看必须想法搞出来。”
“是呀!我们一定试试。”一旁的绘图员王建中满有信心地说。
春节过后,俞武林便把搞剪花机的事告诉了车间主任蔡连正。蔡连正听到俞武林提出要搞剪花机,高兴地笑着说:“好!这能搞。但是要搞,决不能象过去那样关着门搞,要开门搞,多依靠群众。”
隔了一天,他们就把这个想法向厂领导作了汇报。外号叫“革新厂长”的副厂长文春林听后,亲切地说:
“行啊!我看没啥问题。搞革新就要有雄心壮志。”
不久,革新小组领到两块零料作为试验用品。当天下班后,俞武林就召集蔡连正、王建中、顾善林、滕兴根、吴澄修等人开了个碰头会,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现在连糖都能自动包装,王林鹤高压电桥也能制造成,难道我们剪花就不能机械化吗?能,一定能!”
也有人说:“搞革新就要不怕失败。我们要象王林鹤搞出高压电桥一样,即使失败几百次,也要坚持下去,直到成功为止。”
大家的信心是足的,劲头是大的,但是要搞的剪花机是什么样子的?象手电筒那样呢?还是象热水袋?剪花机国内没有,听说国外也没有,没有图纸,没有资料,从哪里着手搞呢?
有一天下班后,王建中找到俞武林、蔡连正,高兴地对他们说:“我想出来了,这剪花机是不是可以利用理发轧剪的原理呢?”
“是呀,我们去试试。”
夜里,他们三人便带了一块零料来到附近的一家理发店里。理发店的负责人一听他们是为了搞剪花机来借轧剪试验的,就很热情地借给了他们。试轧了一会儿,毛丝轧不下。
没过几天,革新小组又开碰头会。在会上,有的说最好象割稻机那样,也有的说最好象小汽车那样。王建中根据手工剪花的原理,想出的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他说:“可以打把象鳑皮鱼那样的刀,把它装在滚筒上往返运动,这样能使刀钻进绸面与毛丝之间的空隙,把毛丝剪掉。”
一个大致的图样就这样定下来了。接着,革新小组又来到新光漳绒厂参观割绒机。参观后,他们就在新光厂的会议室里进行研究、议论,酝酿出了一套革新方案。
回厂后,大家的信心更足,劲头更大。他们用旧的矮绸机作为机架,用纤经车上不用的废旧长铁做成了道轨,用旧锯条磨成了刀,又从废旧材料里找出了各种各样的齿轮。就是这样,他们只利用很少一点新料,花费了好多天业余时间,制成了第一台剪花机。
初次试验时,剪花机旁围满了人。蔡连正将机子一开动,大家都紧张地望着绸面。可是只剪了几梭,就产生了空转现象,很快地把绸面划破了。大家一看,都说是刀上的毛病,有的人说太尖,有的人说太钝,也有的人说刀上要装个保险,这样可以避免刀口将绸面划破。根据大家的意见,革新小组请锻工顾德生将刀型作了改进,再次试验,仍然划破绸面。又经过几十次的不断改进,一个个问题都解决了,就是经常划破绸面的问题还得不到解决。
为了使剪花机早日搞成,副厂长文春林经常同工人们一起研究、商量;俞武林、蔡连正不分昼夜,不怕艰苦,处处带头;滕兴根、顾善林特地搬进车间宿舍里来,与王建中同住在一起,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钻研商量;许多工人也都向革新小组的同志们伸出了友谊之手:木工朱凤良、沈永源抽出时间帮助加工机架,锻工顾德生、朱海根常常夜里赶来帮助打刀、磨刀,车工陈素梅等按质按量按时地帮助加工各种零件。一个共同的目的,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试验又失败了。蔡连正呆呆地对着拆下的刀看啊、想啊,忽然想到:我们的刀是太尖,一碰到绸面就要划破,就象尖尖的鸡嘴吃食一样,容易啄洞,要是象扁圆形的鸭嘴那样,就可能不会把绸面划破……于是他请顾德生师傅用废旧材料打了一把鸭嘴形的刀,装上车去一试,行了,可以剪一、两米了;以后,又经过几次改进、提高,就慢慢能剪整匹绸上的毛丝了。我国第一台丝绸剪花机,就是这样在苏州振亚丝织厂里诞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