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挖出思想根 “痼疾”也能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16
第2版()
专栏:

一个副食商店为了多卖钱,常到另一个商店负责供应的大街上去卖菜,附近偏僻胡同却很少去。领导上多次采取行政措施,一直没有解决问题。最后证明:
挖出思想根 “痼疾”也能除
我们店负责管理五个零售商店,其中两个都设在宣外达智桥胡同。东口是宣外副食一店,西口是达智桥副食店。东口面临大街,来往人多,水果、蔬菜、肉类都销得又多又快。西口的达智桥副食商店为了多卖钱,也常常推车子到东口外的大街上卖菜卖水果,或者摆肉摊。附近偏僻胡同呢?他们的菜车半个月也不去一次,居民买菜要走不少路。宣外一店对他们“抢生意”的作法意见很大,附近居民对他们不方便群众也很不满意。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党支部做了研究,决定不让他们出车到东口卖货,并且确定两家的供应范围以胡同中间为界。以后一段时间,他们遵守得比较好。我们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可是过了不久,他们又跨界卖菜了。我们就在大会上对他们进行了批评,并且说:“咱们有言在先,今后再发现谁跨界,就得好好检讨。”就这样,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他们当着领导的面不跨界,背着领导,还是拐弯抹角地跨界卖菜。
我们见到划界不行,批评也不行,就从宣外副食一店调了一名蔬菜组长到达智桥商店去担任主任。他过去对跨界问题意见最大,自己总不会这样办吧。可是,时间过了不长,问题又照样发生了。不仅别的职工跨界,连新调去的主任也跟着跨界了。
为什么跨界?为什么问题这么难解决?党支部仔细作了研究,原来过去只是就事论事,没有解决思想问题。要解决问题,应当从抓思想入手。支部便决定让我去达智桥副食店蹲点。
我到达智桥商店以后,有一天,一位售货员卖菜回来,生气地说:“老叫串偏僻胡同,一条胡同才卖几毛钱!”我听了觉得不对茬,就找有关的同志个别谈话。原来他们到大街卖菜,身不动,膀不摇,一天能卖四五十元;在一条偏僻胡同转游了一圈,才卖三毛钱,因此情绪不高。
我就抓住这件事,提出“为谁做买卖”的问题让大家讨论。起先,有些人想不通:“跨界多卖钱,也是为了商店,又不是装进自己腰包,有啥不好的?不这么做,烂了菜,赔了钱,怎么办?”我就在座谈会上对大伙讲,如果都为了多卖钱,都到大街上去卖,偏僻胡同居民就得跑远路,这怎么能说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呢?我又组织大伙学习毛主席的文章《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且组织大家以“背篓商店”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同志们的思想开朗了。有的说:“人家‘背篓商店’是为革命做生意,而我们做生意只是为了赚钱,差距多远啊!”有的说:“过去虽说划了界,领导不让去,可是思想上没有划界,一想到多卖钱,啥都不管啦。今后一定要对本片居民供应好,这样才算真正完成任务。”
“为谁做买卖”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有些职工还担心到偏僻胡同里送货上门,也没有多少人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访问了当地居民。有的居民说:“你们的菜车不定时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半个月不来一趟。我们要等着你们来送菜,早就饿扁啦!”也有的说菜车走的太快,带的品种不全。事实教育了大家。原来不是没有人买菜,而是因为我们服务得不好。
店里组织职工讨论改进的办法,实行了定人、定车、定时、定地点供应,每天都按时送菜上门。车上增加了酒类和小调料等商品。星期六、星期日在附近胡同增设了肉摊。在蔬菜和鲜果旺季,还设立临时售货点。这样,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了。商店的销售任务完成得比过去还好,并没有发生烂菜、赔钱现象。跨界卖菜的问题,才彻底解决了。
北京市宣外副食一店党支部书记 马中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