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深入群众画英雄——创作《时传祥》组画的几点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18
第6版()
专栏:

深入群众画英雄
——创作《时传祥》组画的几点体会
北京画院 韦江凡
一九六四年在报上看到了时传祥同志《让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代代传》的文章,我便想到崇文区清洁队去生活。这个想法得到领导上的鼓励与支持,去年三月初,我和尹瘦石同志便带着行李来到了青年班。
我们白天和工人们一起劳动,晚上睡在集体宿舍里。开始时,工人同志们热情地照顾我,只让我背一点粪。但是,由于我长期脱离劳动,结果仍把肩磨破了,浑身酸痛。当时我有些动摇,心想:北京有那么多的工厂、农村,我为什么非选择到这儿呢?这时,打开毛主席著作,看到毛主席说:“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再看看五十多岁的时传祥同志和青年工人一起忘我地劳动的情景,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激励,下决心坚持下去。
时传祥同志和青年工人们的手上、身上有大粪,他们的灵魂却是最干净的!时传祥自豪地说:“我们掏大粪是干革命,是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和首都人民的健康。”青年工人们看到大粪,高兴地说:“好啊!这种粪上到地里可以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和世界革命!”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啊,真是身背粪桶,心怀祖国,放眼世界。我是个美术工作者,回想自己以前对待美术工作却不是这样,自觉不自觉地把技术和知识作为私有,时传祥和青年班是为革命而掏粪,我却长期没有为革命而画画的思想。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下,在掏粪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掏的不仅是大粪,更重要的是掏了我脑子里的资产阶级臭思想。
在和时传祥同志的共同生活中,使我深深感到: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首先解决自己的世界观问题,必须把自己的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才能和工农兵有共同的感情、共同的语言,才能对生活有敏锐的感受能力。有一回我和时传祥同志一起乘公共汽车,他很快就觉察到一位青年妇女有病,马上起来让座。我当时想,为什么五十多岁的时传祥同志的目光比我还敏锐呢?这是他时刻关心别人,处处想到别人的缘故。他并没有向我讲什么大道理,但是他的行动却是更有说服力的教育。如果我们真正学好毛主席著作,象时传祥同志那样,带着阶级感情来观察生活,象他那样热爱党,热情地关心群众生活,那么,我们就能发掘共产主义的伟大主题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作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鼓舞人民前进。
时传祥自豪地说:“我已经掏了三十多年的大粪,为了党的事业,我愿再掏三十年”。在青年班生活了四个月,是我难忘的一课,使我认识到,时传祥同志和青年工人们正是我们时代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使我懂得了一个真理: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的人,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正是我们文艺应该表现和歌颂的对象。
我们下定决心,要把在青年班生活的感受用画笔画出来。大粪、掏粪工人,在过去一般是认为不能入画的。在和工人的共同劳动中,我们的感情有了变化。深深感到画这样的画是我们的政治责任,这是为我们时代的闪闪发光的英雄人物立象!
但是,时传祥和青年班的动人事迹很多,从何画起呢?四个月来那些激励过我们、教育过我们的生活画面,一个一个涌现在眼前,再不象从前那样闭户静坐、苦思苦想而找不到创作题材了,现在是如何更集中、更概括、更好地去表现的问题。在领导和同志们帮助下,确定了主题,决定采用组画的形式,反映时传祥和青年班的革命精神面貌。这次参加华北地区年画版画展览的《培养革命精神的课堂》、《水热心暖》、《传艰苦朴素的作风》、《当了人民代表》,便是组画中的四幅。
《培养革命精神的课堂》反映的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到青年班参加劳动的情景,以表现人们对平凡的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宣传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的思想。画面上画上了民警、大学生、解放军、机关干部和时传祥一起背粪。为什么我们把民警放在显眼的地位呢?因为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掏粪老工人诉苦说,在旧社会,警察打骂掏粪工人是家常便饭。时传祥有一次在街上洒了粪,警察过来抽了他三警棍,隔棉衣把身上打出了三条血印。他挨打后不想干了,可是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连不干的自由也没有,粪霸又勾结警察毒打他。因此,新社会的民警同志来参加背粪,格外使工人们感动。所以,我在构图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把人民警察摆在比较主要的位置。
《水热心暖》是表现人民群众对掏粪工人的热爱和尊重。在旧社会,掏粪工人是不被尊重的,时传祥同志常向人讲起一桩痛心的往事:解放前他到一个律师家掏粪,天热口渴,想要点儿水喝,那个律师怕脏了他们家的水舀子,叫老妈子用喂猫的碗舀了点水给他。如今呢,我们劳动时经常遇到老大娘和红领巾送茶送水,下雨送草帽。时传祥本人一提起这些事就非常感动。他一再说:“这是党和毛主席教导得好啊!”我一直在想,象送水这样的事见得多了,我便视为平淡;时传祥却总是很激动,而且每次都想到党和毛主席的教导。这正是他永不忘阶级苦,永不忘本,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社会,永葆革命热情的具体表现。我们就带着这种认识画了这幅画。
这次我们虽然没有带速写本下去,但是,在创作构思时,时传祥和青年工人的形象却活生生的在我们脑子里出现。我想,这正是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所尝到的最初的甜头。当然,这四幅画还远远不能概括时传祥同志和青年班的精神面貌。我们准备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继续加工提高。
在创作组画期间,我们对“三结合”的创作方式有了较深的体会。在创作过程中,领导同志反复给我们指出:要突出政治,要刻画好英雄形象,要有生活气息,不断地为我们端正方向,提高认识。以前画画,画出初稿只给同行几个人看看就行了,现在认识到画画既然是为工农兵群众,就必须拜工农兵群众为老师,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我们不止一次地带上画,到清洁队去征求意见。
《培养革命精神的课堂》这幅画的草稿后边有三个掏粪的人比较呆板,清洁队的领导同志说:“把他们画得昂首阔步的才带劲!”《当了人民代表》这幅画,改画时曾想表现时传祥和代表们正向人民大会堂里走,背景画两个柱基。但是工人们一致认为画面上应表现人民大会堂的正面全貌,他们说这才“有气派”。后来我们遵照这些意见改了。
回忆自己过去的创作所以成绩不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世界观没有得到改造,没有跟工农兵结合,正象毛主席教导我们的:“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无论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是艺术趣味,都得在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中彻底改造,才能创作出为工农兵所需要、所欢迎的作品。(附图片)
《时传祥》组画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