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师徒之间要取长补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19
第3版()
专栏:

师徒之间要取长补短
钳工 王志贤
我当工人已经十多年了,在党的教育下,无论在思想上、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已经当了师傅,是六级工了。我和徒弟之间的关系,几年来是比较好的,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我脑子里还残存一些旧社会的老规矩,以为
“师傅就比徒弟高一头”,“在技术上师傅说一不二,徒弟唯命是从”,“在生产上徒弟只有学的份,没有提意见的份。”
有一次,改装仿型冲压机,我和徒弟惠志诚经过十几次试验,也没有解决风门动作不灵的技术难题。正在我挠头的时候,徒弟用试探的口气在众人面前提出了个问题。他说:“王师傅,风门不灵是不是风压过大啦!”我一听,心里就没有好气,心里想:你满徒还不到两天半,懂得个啥,我经过的事,比你听的还多哩,你老老实实学两手吧。当时我就说:“瞎说啥,叫你开车,你就开车好了。”接着又按我想的办法试验了两次,结果又失败了。失败逼着我反反复复地想,越想越觉得徒弟的意见有道理。可是要按照徒弟的意见试验一下吧,在脸面上又觉得不好看,心里埋怨徒弟不该在众人面前拆我的台。但是不能耽误生产,我就拐弯抹角地按照徒弟的意见试验了,结果毛病确实是出在风压大的问题上面。技术上的毛病找到了,冲压机的革新很快成功了。在找到了技术毛病的同时,更使我发现了思想上的缺陷,逼着我当师傅的要好好地想一想。
我带着这个问题向毛主席著作请教。毛主席教导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也就是说要有辩证法。我想了想,我对徒弟就缺少个“两分法”;只看见徒弟技术不足的一面,看不到政治上积极、热情、最少保守的一面;只看到自己正确的地方,看不到徒弟正确的地方。天底下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技术也是这样,一个人不论他水平多高,经验多丰富,他对客观事物也只能认识到一定程度,不能全认识。徒工的生产经验可能比师傅差一点,但是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又可能超出师傅。冲压机风门不灵,我只从大的部位考虑了,小惠却注意了附件,他在这一点上就比我高明,值得我学习。师傅和徒弟各有所长,正确的态度是取长补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携手前进。摆个师傅架子,以为自己的意见绝对正确,这是不对的。
当把处理师徒之间的关系同辩证法挂上钩的时候,我对徒弟的意见就听进去了。最近我们生产一种新产品时,接受了二级工吕维先提出的控制公差的建议,减少了一道工序采用了刚入厂的徒工李茂坤提出的割玻璃丝的方案,使生产任务提前两天完成。更重要的是我们师徒之间、新老工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过去徒弟跟我干活,心里有话不敢说,小手小脚;现在有话敢说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起来,生产越搞越顺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