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为革命赴汤蹈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24
第6版()
专栏:

  为革命赴汤蹈火
  欧阳海生前所在部队政委 李文瑞
小说《欧阳海之歌》以强烈的革命激情,歌颂了欧阳海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以深刻的笔触,刻划了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从欧阳海的成长过程里,我们看到了我军向着非常无产阶级化、非常战斗化前进的步伐,也看到了一个革命战士一旦为毛泽东思想所武装,他的精神力量将会发挥到怎样的高度!
欧阳海在他生前短暂的战斗生活里,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而最使我们难忘的是他掏尽红心为人民,把人民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伟大精神。他所以能在千钧一发的关头,奋不顾身地拉开战马,用自己的生命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正是他这种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的必然表现。
欧阳海同志生前曾经冲进烈火救过一个老大娘,不顾寒冷三次跳进水里救过溺水的小孩。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从来都是毫不犹豫,不顾个人安危的;而且他把这一切都看成是一个解放军战士应该做的,是微不足道的。他不仅能在这些生死攸关的严重时刻挺身而出,就是在平常的事情上,只要关系到人民的利益,他总是竭尽全力去做,一丝不苟。记得有一次部队举行野外演习,两个新战士用茶树枝插“伪装圈”。他发现后,专门召开了一次班务会,教育大家对群众的东西要秋毫无犯,处处关心群众利益。还有一次部队去帮助群众劳动,临收工时少了一把锄头。欧阳海同志发现了,但是他身上没带钱,于是他就从自己脚上脱下那双解放鞋,给了失主,作为赔偿,他赤着两只脚走了二十多里路,回到营房。
欧阳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表现在他热爱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上。有一次部队执行任务,他们住在一个贫农家里。房东夫妇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留下四个无人照顾的孩子,小的哭,大的闹。欧阳海同志自动抽空担起这个家庭的家务。他不仅给孩子们洗脸、洗衣、做玩具、讲故事,而且还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缸装满,把晚饭做好。他耐心周到,井井有条,把房东夫妇感动得不得了。还有一次,部队住在一个小学校附近。欧阳海看到教师忙不过来,自动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凭欧阳海的那点文化,他是很难胜任的。但是他把这看成是一项有政治意义的工作,专心致志地干这件事。他伏在一盏昏暗的小油灯底下,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给孩子们批改错误,而且在每个作业本子上写上一句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天天向上!”欧阳海同志对毛主席的敬爱,多么深厚,对孩子的爱,多么至诚!还有一次,部队在某地执行任务。有一个打柴的老大爷每天傍晚都要挑一担柴从部队住地经过。欧阳海发现后,每天一到时间就到路口等着接老人的柴担,帮他送回家。除非老人不来,从无间断。有一回因为部队外出误了时间,欧阳海来不及吃晚饭,空着肚子给老人送柴。老人家被感动得逢人便讲。至今,在那一带还流传着“大军送柴”的故事。
欧阳海同志对人民,对同志,对祖国这种深厚无比的热爱,一方面是出于他这个讨过饭的苦孩子的阶级自觉;另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从学习毛主席著作中汲取了思想滋养。他学习毛主席著作如饥似渴,简直到了忘寝废食的地步,一有空就手不释卷地读。有时夜间他躲到路灯下读书,竟忘记了熄灯号,一直学到深夜;一个问题没弄通,躺在床上还翻来复去地想,想不通又打着手电读,直到弄懂为止。同志们都叫他“学习迷”。这一点,在小说里也作了如实的描写。欧阳海同志入伍前,只断断续续地进过一年半夜校,毛主席的书上有好多字他不认得;有的认得又不明白意思。但是,这并没有难倒欧阳海。他买了一本字典,碰上生字就查,边学文化边读文章,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句一句地想,终于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多大的毅力啊!正是毛泽东思想哺育了他,提高了他的阶级觉悟,“拨亮了他的眼睛”;也正是从毛主席的著作里,从毛主席的身上,他学习了、继承了一心为人民,一切为人民,完全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欧阳海抢救列车的英雄行为,决不是偶然的、一时的冲动。正因为在日常生活里,他能时时、事事、处处为人民着想,热忱地、自觉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表现了最顽强、最持久的革命英雄主义,因而在严峻的关头,当人民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能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不忘个人利益、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要想在严重的关头做出轰轰烈烈的英雄行为,那只能是妄想!
读《欧阳海之歌》,让我们踏着欧阳海同志所走过的道路前进,向欧阳海同志学习,为人民、为革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将革命进行到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