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毛泽东思想是力量与智慧的源泉——记上海红雷青年小组制成新型合成纤维的斗争过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6-02-26
第1版()
专栏:

  毛泽东思想是力量与智慧的源泉
  ——记上海红雷青年小组制成新型合成纤维的斗争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人们从事科学实验的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只要遵循着毛泽东思想,人们就能浑身充满巨大的革命动力;就能摆脱各种形而上学和陈规旧矩的束缚,变得更聪明;就能不仅出产品,出成果,攀登上科学技术的高峰,而且能改造人,锻炼人。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红雷青年小组试制一种新型合成纤维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个真理。
最根本最有利的条件——毛泽东思想
这项新型的合成纤维是从一九六四年初开始试制的。当时,红雷青年小组只有八个人,平均年龄二十五岁。他们手上唯一的“资料”,是一张国外的广告。但是,这群年轻人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他们说:我们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经验,四无专家,但是,我们却有一个最根本最有利的条件——毛泽东思想。有了这一条,其他的条件都会逐步地有起来。
这群青年,都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心里有这样一个简单、朴素而又十分坚定的信念:“党说能做到,就一定能做到。”“只要听毛主席的话,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雷锋的英雄形象,大庆人、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开拓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帝国主义的封锁,现代修正主义的背信弃义,使他们一开始就给自己的科学研究任务赋以革命的名义:这不是平平常常的科学实验,这是一场革命。组长祁志超的一番话,概括了他们的共同意志。他说:“有些人,开口外国资料,闭口进口设备,对于领导交下来的任务,老是摇头叫苦。我们不能学他们的样。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走出自己的路!”
正因为这样,他们第一步就是同资产阶级的科学研究态度来了个决裂,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放在第一位,把毛泽东思想放在第一位,用政治去统帅技术。他们工作一开始,不是只钻到图书馆里去翻外国文献,闭门造车地拟“方法大纲”,而是组织大家坐下来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大庆人、大寨人的革命精神,联系实际,联系思想,充分讨论这次科学研究任务的意义和自己应持的态度。毛主席的思想光辉,把这群青年的心照得越来越亮,大家的方向更明了,动力更足了,胆子更大了,信心更强了。他们决心要把科学实验的过程,当作自我改造的过程;在这场试制“特殊材料”的斗争中,把自己锻炼成“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以革命的精神去创造革命的条件
无产阶级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首先应该是无产阶级革命者。搞科学研究,应该带着强烈的阶级感情,有一股革命的激情。他们就是怀着这样的革命激情,投入了斗争,去迎接面前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第一关,找原料。
为什么把找原料也作为一关?因为这里反映了这样两种精神状态:是“坐等”,按惯例办事?还是“力争”,打破陈规?
红雷青年小组所研究的范围,本来只是纺丝。原料、单体、聚合等课题,都是其他部门的事情。但是,别的部门还没有
“上马”,怎么办?能等别人“上了马”,自己再去搞科学实验吗?不能。将购料单一开,朝供销科一塞,等待买到了原料再动手吗?也不能。不能,就得自己找原料,自己制单体。
他们本着着眼于生产,立足于国内的原则,全体出动,差不多访遍了全市所有的化工厂、颜料厂和有关研究所,连有些西药房也不放过。就这样,一种一种原料终于到手了。
红雷青年小组的同志有一句话:“我们不能坐等条件齐备后再去革命。我们要以革命的精神去创造革命的条件!”他们没有实验室,等木工来盖要一个月。青年们自己动手,从工程师到艺徒,都当起了木匠和泥工,只花三天,就将一座九平方米的阁楼改建成实验室。需要自来水,但是排管工没有空。他们又迎着寒风,挖沟,排管,自己动手干……。
有人怀疑:“这象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样子么?”嘲笑他们是
“文不对题,不务正业”。他们坚决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自己“对”的是革命的“题”,“务”的是革命的“业”。不管什么“样子”,只要对革命有利,就要去干。他们的体会是:正因为亲身参加了创业的艰苦劳动,同志之间的心贴得更紧了,对自己的工作更有感情了……。就拿找原料来说吧,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结果,他们对原料的特点、性能、价格,以至哪些可以大量生产,都比较心中有数了。
敢于冒风险,善于找规律
原料有了,接下去就是将原料制成单体。他们设想了好多条工艺路线,对不同的原料进行探索性的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尽管采取了一系列预防的措施,可是,爆炸,毒气,还是不时发生。面对着这些危险,鼓舞和支持着他们的,仍然是党,仍然是毛泽东思想。小组里更加抓紧了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大家头脑更清楚了。
起初,他们的认识是:“当科学领域的规律尚未被人们掌握的时候,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探索它的规律,就得同各式各样的风险打交道。只有胆大心细,不怕风险,才能探索到科学宝宫中的奥秘。”
后来,他们进一步懂得了:不仅要不怕风险,而且要学会战胜风险;不仅要勇敢顽强,而且还要能以辩证的科学的态度,研究控制和驾驭毒气的规律。他们说: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使我们逐渐懂得,毒气也有两重性。毒气有毒,散发出来要害人;但毒气又是产品的一部分,可以为生产服务,存在着将有害转化为有利的可能。从它的两重性出发,我们对待毒气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第一,不怕它;第二,斗倒它。他们终于找出了回收毒气的办法,控制了毒气,而且增加了原料的收得率。
通过这段斗争,青年们对毛主席著作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的热爱,为了能天天看到毛主席,时时想到毛主席的教导,小组的同志特地跑到书店去精心挑选了一张“主席走遍全国”的画象,贴在实验室的墙上。
“毛主席就在我们身旁,鼓舞着我们战斗!”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激动,感到增加了无穷的力量与智慧。制成单体这一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终于突破了。
革命者应该怎样对待失败将单体聚合成纺丝材料,是一场更加艰苦的斗争。
毛主席的《实践论》的伟大学说,鼓舞着、指导着这群青年的行动。他们决心听毛主席的话,走实践的路。他们称料,洗瓶,测温,记数据,烧瓶倒来又倒去,一个一个的因素,一种一种的方法,无数次重复的单调的操作,日日夜夜地试验下去。
实践的果实,并不象有人想象的那样,可以随手摘来。时间已经过去四个月了,试验的记录已经达到五百多次;但是,仍然毫无眉目。不仅毫无眉目,而且头绪也越牵越多,越牵越复杂,甚至越来越糊涂了。他们用八个字形容了当时的处境:“山穷水尽,走入迷宫。”
暂时的失败,出现在他们面前。每个人的心都象压着铅块似的沉重。问题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许多人在日思夜想。
“是不是我们的水平真的太低了?”有人这样想。
“最好能找点外国资料,启发启发。”有人把希望寄托在这里。
室主任汤蕴瑜和祁志超在想着同一个问题:“要承认失败么?不,下这个结论,还为时太早。值得考虑的,是我们对待失败的态度。一个革命者在遇到暂时的困难、挫折的时候,应当怎么样?”
对!就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引导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从毛主席著作中端正自己的方向,纠正自己思想上工作上的盲目性。汤蕴瑜向大家建议:各人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找毛主席的有关文章。许多同志都读了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所写的有关著作。
人们的头脑豁然开朗了。小组会上,大家畅谈体会,热烈非常。那股焦急、沉闷的情绪消失了。祁志超说:“我们现在就象毛主席在革命战争最艰苦年月里所指出的,是‘黎明前的黑暗’。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革命的信心。”沈伯成说:“大革命失败时那么大的困难,党都战胜了,现在这一点点小挫折,我们就沉不住气了?!”管宝琼说:“老一辈从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我们这一辈,要从科学实验中学会科学实验。”
他们懂得了应该如何对待失败。他们的体会是:
第一,认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失败往往是难以避免的。
第二,精神状态首先要对头。精神状态不振作,头脑就不会冷静,个人的杂念就会乘虚而入,就一点也想不出办法。精神状态是革命的,头脑就冷静,就一定会想出办法。精神状态对头了,失败就有可能成为胜利的起点。
第三,一分为二看失败。暂时的失败中孕育着将来成功的因素。前面五百多次试验不是白做的,至少感性认识加深了,数据增多了,操作水平提高了,从本来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有所了解”了。比起开始的时候,困难不是增多而是减少了,离胜利不是更远而是更近了。对待失败,重要的问题是:从失败中去发现成功的因素,寻找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全盘否定,失去信心。
勇于实践 善于实践
更重要的,他们懂得了,要探索到客观事物的规律,不仅要勇于实践,还要善于实践,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他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并且对照着总结了自己的工作。他们发现,前一段实践之所以“走入迷宫”,主要是:试验做得虽多,但是缺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周密的分析研究。在“多数矛盾存在”的情况下,没有“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有些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就“如入五里雾中”。
于是,他们就从分析主要矛盾着手,对试验中的温度、速度、浓度等一系列因素和数据,反复地进行比较和研究,进行再试验,终于进一步发现了影响反应的中心环节,并不在聚合这道工序本身。这给他们又上了重要的一课:“抓主要矛盾,也得破各种框框。开始试验时,我们没有一点框框。搞了五百多次试验,本钱有一点了,脑子里就有了框框,一心钻入聚合而无法自拔。破洋框框不容易,破自己的框框也不容易。”
由于抓准了矛盾,集中力量围绕中心环节进行围攻,试验越做越顺利,眉目越来越清晰,真是“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试验进行到第七百八十次时,第一瓶聚合体到手了。当试验进行到一千零五十次时,聚合体的质量更高更稳定了。
科学实验也要有高度“敌情”观念
接下去,就是纺丝。纺丝要有设备。设备哪里来?他们决定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这群从没有搞过设计的青年,学起了设计。他们跑遍了全所大小仓库,寻找可以利用的旧废材料。在设计中注意利用原有的厂房、材料等条件,尽可能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这样边设计、边建造、边使用、边修改,只花了二千多元,以一个季度的时间,建造了一台从未见过的纺丝设备。
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土纺丝设备,他们一共搞过两台;前面讲的,已经是第二台了。当他们用第一台设备进行纺丝的时候,出了事故——设备坏了!
有人议论:“土设备就是不灵嘛!还是想办法去进口一台来改装吧!”但是,他们对土设备的信念没有动摇,他们没有强调客观因素,而是首先从主观思想上严格检查,结果发现这次事故是可以防止的。原来他们也曾经估计到这个问题,因为有侥幸心理,并没有真正重视它,结果出了问题。
他们狠狠抓住这个事件,严肃认真地讨论好多次,总结了“从严、从难”四个大字,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他们说,科学问题不能有半点马虎,一定得老老实实。侥幸,就是不老老实实,就是有点马虎。破除迷信,解决了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困难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不够,所以有时就失败,就出事故。在阶级斗争中,我们要有高度的敌情观念,科学实验中,我们也要有高度的“敌情”观念。
为了胜利地打好纺丝这一仗,他们制订了严密的工作计划,订立了许多操作制度,一关一关都有专人负责把守,每一种可能都设想到,采取了预防的措施。每一个环节都反复地检查,每一次试验都有明确的目的,每一次预习都进行小结。就这样,第二台设备第一次试纺就获得了成功。丝,终于纺出来了。
按照惯例,丝纺出来了,提高丝的强力,往往是列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来进行研究的,花上一年半载也不算长。可是他们却提出了一个四十天攻下强力关的大胆的计划。这一阶段的试验,由于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他们的许多做法,都更自觉一些了。结果连他们自己也意想不到,竟以五天的时间,就攻下了这一关。
新型的合成纤维在我国诞生了!红雷青年小组在这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有人也许会问:在他们的斗争过程中,最可珍贵的是什么?是新型的合成纤维么?这当然可贵。但是最可珍贵的,是人的思想的变化,是人的成长,是毛泽东思想在这些青年的头脑中开始扎下了根!
这些青年人现在都情不自禁地畅谈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他们对毛主席著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说:“千难万难,有了毛泽东思想就不难。”“毛主席著作,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食粮。技术、设备条件暂时少一些不要紧,这一条却少不了。”他们认为,在科学实验中,同样是革命精神最重要,辩证法最重要。
成志谷 郁善华 王绪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